探析38例主动脉夹层的CT平扫表现特征

2014-01-24 18:43靖杜文环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双腔真假放射科

杨 靖杜文环

(1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 湘潭 411100;2 新疆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吐鲁番 838000)

探析38例主动脉夹层的CT平扫表现特征

杨 靖1,2杜文环2

(1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 湘潭 411100;2 新疆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吐鲁番 838000)

目的 认识螺旋CT平扫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提高对不能实行增强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人在湘雅二医院放射科进修时及我科,经手术确诊及CTA、彩超、MRI相结合共同诊断的38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CT平扫能够发现主动脉夹层的一些影像学改变,包括主动脉迂曲增宽、管壁钙化、管腔内线样征、胸腔积液等。结论 平扫C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提示,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主动脉夹层;CT平扫;双腔影;线样征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各种原因引发主动脉内膜破裂,剥离形成套管,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目前增强CT是临床诊断AD的重要手段,但临床上对于一些症状无特异性,节假日、夜间急诊因缺乏人员或患者身体素质不适合进行增强检查的,只能进行CT平扫检查。因此,研究AD的CT平扫图像特征,能尽早,尽快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本文就针对该问题,对本院 AD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尤其是平扫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表现特征规律,希望提高对AD图像平扫CT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人在湘雅二医院放射科进修时及我科,38例A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其中25例患者以典型的突起胸背部疼痛为首要症状,疼痛性质为持续样,撕裂样。其他患者则表现为的不同程度的胸背部隐痛及不适,在心电图排除心肌梗死。行CT平扫检查,同时进行增强扫描的有20例,剩余的18例在2 d内也进行了增强扫描。

1.2 方法

我院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100 mA,为方便MSCTA后处理采取层距1 mm,层厚1 mm扫描,FOV为1024×1024,扫描范围从主动脉三大分支中段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

2 结 果

2.1 直接征象:包括血管腔内线样征(双腔影、线样影)、动脉钙化性斑块向内移位及主动脉增粗、迂曲。38例患者中出现“双腔影”的有24例;钙化斑块向内移位的19例,移位距离约4~15 mm;主动脉管径增粗25例,最粗约6 cm。

2.2 间接征象:包括主动脉迂曲,管壁钙化,胸膜腔及心包腔高密度积液,双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38例患者中出现双侧胸膜腔积血6例,一侧胸膜腔积血5例,胸膜腔积血为少量至中量;心包腔积血约7例;双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约19例。

3 讨 论

3.1 AD 的临床表现:AD是因各种原因(如:主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双瓣畸形、Turner综合征、巨细胞动脉炎、妊娠、外伤及梅毒等)造成的动脉壁内膜损伤、中膜囊性坏死和血肿,致使动脉壁从中膜剥离,血流进入主动脉壁间而形成“双腔主动脉”或主动脉瘤样扩张。AD是目前心血管病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急症,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与高血压、主动脉中层囊变、主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曾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有50%以上。该病发病较为突然,剧烈的胸背部疼痛是该病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呈撕裂样疼痛,并向头颈部、腹部及髂部放射,可伴有休克及心脏病样的表现,及胃肠道、泌尿系、呼吸系、神经系症状等,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呈多样性,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的头48 h内死亡。所以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早确诊早治疗。

3.2 AD 的病理:主动脉夹层(AD)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自破口进入主动脉中膜内形成夹层所致。主动脉夹层可以发生在主动脉任何一个部位或甚至发生在一个分支,但常见的撕裂部位(即破口)多位于主动脉瓣上方约4 cm以内或主动脉弓部三大分支后。在远端可有见一继发性撕裂口,即再破口,而形成真假两腔,假腔呈螺旋样改变。夹层可累及分支。主动脉弓三大分支、肾动脉和髂总动脉受累情况分别占病例的50%、25%和50%。该类患者伴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90%,40岁以下年轻患者多见于主动脉中层囊变(如Marfan综合征),本病也见于主动脉瓣二叶式或单瓣畸形、主动脉缩窄或妊娠等。

3.3 AD的CT特征表现

①动脉钙化性斑块内移 平扫示内膜钙化从主动脉壁外缘向内移位5 mm以上。②撕裂的内膜片的显示CT平扫时对内膜片的显示率高,跟方向毫无关系。CT内膜片在增强扫描后显示更加良好,表现为弯曲的线性负影。③真假两腔的显示:CT平扫真假腔一般较难显示,增强后真假两腔则可同时显影。动态增强扫描和时间密度曲线能更好地显示真假两腔密度差异。真腔可受压变形。真假两腔的大小无一定规律。④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位于假腔内。当假腔完全被血栓充满,诊断则较困难。⑤内膜撕裂口的显示:由于技术条件限制,CT平扫较少显示此征象。⑥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包括渗漏或破裂,可造成心包、纵隔、胸腔积血。

3.3.1 直接征象:平扫C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AD的诊断,特别在直接征象的显示上,某些直接征象对准确诊断的提示效果并不亚于增强扫描。“双腔征”是AD的特有影像征象,病变部位、内膜破口的大小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双腔征”的CT表现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病变范围越广,假腔就越大。38例中出现“双腔影”的病例占80%,提示该病的诊断。由于假腔的压迫,真腔的大小、形态及轮廓不规则,甚至可出现假腔为主要供血动脉。内膜移位在CT平扫上表现为管腔内线样征,多为等或低密度的线性负影。增强扫描则可见血管内的线性充盈缺损,当合并内膜钙化性斑块时,平扫则较易显示。内膜及钙化斑块内移,约19例,平扫时主动脉内膜的钙化性斑块向血管内移位,且与主动脉外壁距离>5 mm即可诊断主动脉夹层。故该征象亦为AD诊断的重要影像依据。本组病例中约25例患者为主动脉增粗,胸升主动脉直径平均应≤4 cm,与同层面的降主动脉管径之比应小于或等于1∶3;主动脉起始部最粗,并逐步变细;在同一层面上,降主动脉都不应比升主动脉粗。但本特征缺乏特异性,主动脉增粗亦可见于其他疾病,如主动脉瘤、大动脉炎等。

3.3.2 间接征象:AD的CT平扫的间接征象虽然不能直接明确诊断,但是亦具有较高的提示价值。对于身体素质不适合进行增强检查的患者,以及缺乏CT增强扫描条件的时候,当CT平扫出现了以下间接征象时,如胸膜腔、心包腔高密度积液、两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纵膈内高密度积液等均应高度怀疑有主动脉夹层的可能。特别是中老年患者突发胸背部或腹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双上肢血压差距较大,且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均应考虑到AD的发生,如果同时还伴有双上肢脉搏异常、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腹腔脏器缺血、心包填塞、血性胸膜腔积液及腹痛等症状时更能支持本病的诊断。CT平扫对AD的诊断价值在于早期发现病变的存在。临床工作中,AD往往起病急,表现复杂多变,急诊入院时仅做胸、腹部CT平扫作为筛查,特别是在没有将CT增强扫描作为常规扫描的医院,那么CT平扫发现主动脉病变的异常征象尤为重要,亦为AD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密度不一致的真假腔、分离移位的内膜钙化斑及血管内的线性负影都高度提示AD存在的可能,必须行MSCTA检查以明确诊断。但是,有部分AD患者的CT平扫显示正常,在进行MSCTA检查后能明确诊断,因此,CT平扫显示正常不能排除AD病变的可能,应向临床建议进行MSCTA检查。

[1] 陈星真,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 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4852.

[2] 田宗武,罗建光,彭德红,等.主动脉夹层的CT和DSA影像学诊断[J].海南医学,2004,15(1):16.

R445.3

B

1671-8194(2014)19-0186-02

猜你喜欢
双腔真假放射科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选择:单腔还是双腔?∗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基于综合学习平台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在放射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牛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