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

2014-01-24 16:47沈明艺陈艳萍林丽珠黄毅彬黄种月李培勇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8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膀胱炎电切

沈明艺 陈艳萍 林丽珠 黄毅彬 黄种月 李培勇

(福建省安溪县医院,362400)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目前具体病因不明,虽经治疗疗效仍不满意。近些年来,随着临床上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技术的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检出率有明显的增加。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5月~2013年10月共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2~71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3年;有尿道刺激征30例,伴血尿10例,单纯血尿4例,无症状5例。合并膀胱结石5例,膀胱肿瘤2例,前列腺增生6例,膀胱颈抬高2例。膀胱镜检:位于三角区20例,颈部、左右侧壁15例,呈滤泡样、乳头样、假柔毛样改变,三角区充血并斑点样改变及单纯充血性改变。病理活检均诊断腺性膀胱炎。

治疗方法

采用电切镜行膀胱黏膜电切加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电切所有病变黏膜及相邻的正常膀胱黏膜,切除深度为黏膜下层和浅肌层,病变严重者可切至深肌层。并发膀胱颈部抬高者行膀胱颈部电切术,并发膀胱结石者同时行钬激光碎石,并发前列腺增生者行TURP术。膀胱电切术后留置尿管2d,术后1周开始灌注丝裂霉素40mg加0.9%氯化钠溶液40mL,1次/周,共8次,以后改为1次/月,共10次。术后每3~6个月行膀胱镜复检。

治疗结果

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35例患者中,30例一次性治愈,5例治愈后复发,再次治疗后没有复发。33例临床症状减轻,2例无效,总有效率94.3%。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应用丝裂霉素治疗期间,血象无异常改变,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0例患者手术后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3~6个月后,原有的尿路刺激症状、肉眼血尿基本消失;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黏膜较平整、血管纹理转清晰,活检未发现异常细胞。5例丝裂霉素灌注者于术后3~12个月复发,再行经尿道电切治疗,重新施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未见恶变病例。

讨论

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1]。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开口周围[2]。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镜下血尿等下尿路感染的症状,无特异性指征,主要通过病理活检及专科膀胱镜检查对腺性膀胱炎进行鉴别确诊。虽然B超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腺性膀胱炎的结节增生型和混合增生型在B超声像图表现与膀胱肿瘤极为相似,超声鉴别有一定难度,常导致误诊。膀胱镜下可把该病分为6型:乳头状瘤样型,疱疹样型,绒毛样水肿型,慢性炎症型,广基蘑菇状型和尖叶状高耸的实体肿物型。上述6型在膀胱镜下大多透亮光滑,血管很少(尤以肿物末端明显)。这可与肿瘤水草样不透明,有丰富血管,触之易出血相鉴别。但确诊还是要依靠病理结果。

腺性膀胱炎有多种治疗方法,主要有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激光烧灼术、卡介苗、丝裂霉素及其他抗癌药物膀胱灌注等,均有一定的效果。对于乳头状瘤样型、疱疹样型、绒毛样水肿型,如果病变范围小(1~2cm),均可采用腔内手术,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部位1cm,深度达黏膜下层,病变范围大,则切到浅深肌层,术后给予药物灌注。丝裂霉素为放线菌族中分离出的细胞毒类抗癌药物,在细胞内通过还原酶活化,阻断DNA复制,并使DNA降解,高浓度时对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抑制作用。由于丝裂霉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不易被膀胱黏膜吸收,术后用丝裂霉素定期膀胱灌注,可清除残存病灶,预防复发及恶变。

综上所述,经尿道电切,术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有助于膀胱上皮的组织学转归,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较好方法。

[1]陈志强,马胜利,吴天棚,等 .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0-62.

[2]宋东奎 .腺性膀胱炎2228例文献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6):3087-3088.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膀胱炎电切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膀胱炎是怎么回事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多西他赛与顺铂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术后护理干预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