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评述——基于2003 ~2013年间528 篇文献的分析

2014-01-24 07:46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9期
关键词:制度学校建设

张 艺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作者梳理近十年来有关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的文献,对研究已经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献来源中国知网(CNKI),笔者以主题词为“现代学校制度”并含“建设”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段为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28 篇,其中期刊文献422 篇,硕士论文44 篇,博士论文7 篇,会议论文8 篇。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文献量的分析,可以对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基本走向做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由图1 可以看出:学界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数量基本上成稳定上升趋势。仅在2006年出现一个低峰值后开始逐年递增,2012 ~2013年达到峰值。原因在于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系列政策出台,引发了研究和探索的热潮,直接推动了研究数量的增长。

2.2 文献内容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关研究情况,在对528 篇文献初步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搜集的十年来相关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特征、价值取向、分类及建设的主要内容等进行梳理。

2.2.1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朱怡华基于对传统学校制度的反思,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与指向,能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学校制度体系[1]。李继星强调,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现代学校制度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这一观点是基于转型时期背景之下对学校制度价值的重新认识。两者定义的共同点在于,强调经济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作用和管理意义上的民主参与作用,借鉴和移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痕迹较为明显[2]。褚宏启则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是一种“教育制度”而非“经济制度”,它所关注的应该是教育问题而非经济学问题。换言之,现代学校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简单移植和复制,不能生搬硬套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及制度,教育市场化不能成为建构现代学校制度指导性的依据和原则[3]。尽管上述定义出发点相异,但也有共通之处:都强调现代学校制度的现代性与进步性,强调应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 2003 -2013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的文献量统计

2.2.2 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研究者们大致有两种取向:市场化取向和社会公益取向。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最初是借鉴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解释方式,因此杜凤升和戴正和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法人地位、政校分离、校本特色、管理科学、民主管理、开放互动[4]。但有的学者主张以公益性为出发点表述其特征,李继星从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机制角度出发,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平衡性、法制性、公平性、服务性等独有的特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如平从价值层面阐述现代学校制度应体现的精神要义,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具有人本性、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和生态性等六个基本特征[6]。马怀德等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和构建原则出发,将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征归结为“拒绝附属化、防止市场化、定位多元化和走向法制化”四个方面[7]。

2.2.3 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

学者们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提出,建设现代学校的目的是在调整改革现行的学校制度基础上,建立以开放、民主、以人为本、最终指向育人为重点的学校管理制度[8]。针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出现的教育市场化倾向,褚宏启指出,经济市场化并不必然要求教育也要市场化,其主导价值追求是社会公平[3]。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努力实现效率与主体价值追求的协调平衡[9]。综上分析,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既有人本说、民主说,亦有公平说。“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追求的基本价值包括“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六个方面[10]。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学校制度的社会价值既应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更应凸显教育的公平性。

2.2.4 现代学校制度的分类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分类目前在学术界有较大差别,主要源于关注的焦点问题和认识的角度不同。吴华将现代学校制度分为现代学校产权制度、现代学校组织制度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大体系。范国睿从校本管理角度出发,将现代学校制度分为现代学校法人制度、现代学校产权制度和现代学校自组织制度。张力则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涵盖学校举办制度、政府管理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三个层次。李继星将现代学校制度细分为现代学校行政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和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2.2.5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褚宏启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由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大多数学者对于外围制度的建设关注于以下方四个方面:一是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建立学校法人制度,三是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四是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大多数学者主张,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应成为独立的真正的法人,政府应该转变其职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教育政策的公共性。“家庭—社区—学校”的合作和参与式组织架构是现阶段学校制度变革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积极引入社区、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形成“社区(会)、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机制[11]。

在外围制度建设之外,学校内部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学校内部的制度不是指一两种规章制度,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一个与学校办学有关的所有系统关联点的制度链[8]。总体而言,现代学校制度内部核心制度的建设由包含民主管理、规章制度、人事管理、教师聘任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考试、校本教研在内的教学制度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组成。

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内涵不够清晰

从已有的内涵与特征研究成果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的思路基本上是按照“现代—现代性—学校的现代性—学校的现代化(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一逻辑顺序。学者们对于特征的描述与概括,尽管既有从客观改革总体背景的分析也有价值层面的分析,但都难以跳脱上述逻辑思路。进入21世纪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已经开始被扩展到全国范围,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领域都有所涉及,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公立学校和非公立学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领域,其研究重点和研究的范围外延大不相同。因此界定各个教育阶段和领域研究基础的概念时,会发现这些界定存在边界不清、内涵不够清晰的问题。

3.2 研究焦点扩散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的目的是服从教育的理想,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3],因此学生的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其研究的焦点。有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校产权、法人治理、自主办学,鼓励以产权为突破口,实现学校法人治理。有学者强调建立健康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依赖于建立更广泛的监督机制,因此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依法治校。

综上可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是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的制度架构,也是学校内部行为活动的制度性规范,是学校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有机统一[12]。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日渐丰富的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研究焦点扩散,焦点不集中的研究会造成理论成熟度不高,影响研究的质量和针对性指导。

3.3 涉及的基本关系未厘清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围绕学校和政府、社会和市场两对关系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涉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这三个基本关系。有学者从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具体化角度出发,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涉及以下五种关系: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6]。从目前研究来看,由于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关注的视角不一,造成了对现代学校制度涉及的关系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就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中涉及的基本关系尚未厘清,政府和社会两者关系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学者们的观点也存在分歧。有人强调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重点是建立新型政校关系;有人则突出学校与社会两者的关系,把“社区、学校、家庭互动放在在很重要的位置上”[13]。

3.4 研究视角趋同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逐渐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研究视角,尽管研究视角呈现多学科化趋势,但是研究视角趋同现象也日益明显。具体而言,在研究现代学校制度中的内涵、特征等问题时,一般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基本原理;其次一般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的视角,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学校产权、学校法人、投资回报等问题。就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上,可以发现静态的文本分析多,建设性的理论建构少,经验层面的反思较多,实践层面的实证推论较少。

4 未来研究方向

在2010年制定的《纲要》中指出“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强国指导思想和未来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虽然已有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学术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有些问题悬而未决,有些问题存有分歧差异,这都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带来了不少困惑和阻力。综合分析,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寻求突破。

4.1 内涵的界定

内涵的界定是研究的起点,它决定着如何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规范着研究的领域和边界。我国现有研究中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界定。至今关于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仍没有公认而明确的定义。《纲要》单独列出第十三章的篇幅来阐述这一问题相应的任务。但《纲要》毕竟只是指导实践层面的依据,而不是理论支撑。从《纲要》的表述分析可以看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问题的边界过于宽泛,势必导致“现代学校制度”成为一个难以界定、无处着手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内涵的探索是未来研究方向的起点。

4.2 集中研究焦点

焦点不同于热点,研究领域更是如此。热点偏于理论探讨,可以大胆设想;焦点则源于实际,必须措施得力,务求实效。在某种意义上,焦点涵盖了热点问题,但绝非等同于热点问题,它往往是该领域研究的难题。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中,不能盲目趋从于热点,而应该从当前实际出发,聚焦反思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因此如何突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焦点问题集中反映教育的特质和发展趋势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厘清基本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制度设计,其衡量的标准并非关注产权归属、产权明晰等经济学概念上量化的经济指标,而应该是教育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也并非要求用一把尺子、一个蓝图、一个框架来规划所有的学校,规划所有的教育制度。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深入地开展关于学校与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实践探索,厘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涉及的基本关系,社会、市场关系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4.4 多角度开展研究

从现有研究的学科基础看,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二者之间交叉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一直在相关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言,理应成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问题和研究领域。纵向上来说,要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联系起来;横向上来说,要放眼世界,借鉴他国的制度和做法,进一步开拓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国际视野,这都需要引入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比较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多角度、多学科、多元化地开展研究。

5 结 语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发展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综上研究,本文拟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1]朱怡华.把学校还给学校——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 -02 -10(6).

[2]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18 -23.

[3]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研究,2004(12):32 -38.

[4]杜凤升,戴正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新探[J].校长参考,2007(1):36 -38.

[5]李继星.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未来教育家,2013(8):8.

[6]李兴洲.现代学校制度的教育学创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21 -27.

[7]马怀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七人谈[J].人民教育,2004(1):7 -10.

[8]“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J].人民教育,2004(17):2 -7.

[9]曹大宏.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构建策略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4(9):34 -35.

[10]朱小蔓.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朱怡华.现代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2004(9):19 -22.

[12]陆 丽,苏 力.现代学校制度问题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9(1):87 -89.

[13]余利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代高中学校发展的创新[J].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1):43.

猜你喜欢
制度学校建设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