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

2014-01-25 17:07孙静远张永臣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电针

孙静远,张永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口僻”,是以一侧口眼㖞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感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诸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本病容易诊断,需要及时、合理的治疗,中医对面瘫认识历史悠久,治疗具有痛苦少、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临床上被广泛运用,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针刺疗法

1.1 单纯针刺

邵立原[1]针刺平衡针的“面瘫穴”治疗本病,采用交叉取穴,总有效率达100%。张金伟等[2]采用透刺患侧内地仓治疗周围性面瘫,从内地仓斜刺进针分别向下地仓穴、散笑穴、颊车透刺,辅以针刺风池、合谷等穴,并与常规针刺组对照,透刺组痊愈32例,有效3例;常规针刺组痊愈27例,有效8例。胡薇等[3]根据“纳子法”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针灸常规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2例,并与西药组作对照,结果针刺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0.9%。杨军雄等[4]将15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命门、至阳、百会、印上(印堂穴直上1寸)等督脉腧穴及双侧肾俞,对照组仅针刺面部腧穴,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无论是治愈率还是平均疗程,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邓江山等[5]将11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利用最小化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采用“通脱法”针刺治疗,急性期针刺以“通”为主,循经远道取穴;恢复期针刺治疗先“通”后“脱”,循经远道取穴与邻近取穴相结合。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2 头针

鲁金龙[6]选用头针结合局部近取、循经远取的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头针取健侧下2/5运动区,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刺入1寸左右,捻转运针,总有效率96.4%。

1.3 电针

张中一等[7]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取百会、下关、风池等穴,针刺得气后,取患侧合谷及下关,健侧合谷及百会,接G6805-2型电针仪,频率1 Hz,以连续波治疗20 min;对照组为单纯针刺。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8%。陈晓朋等[8]探讨沿神经走行电针治疗面瘫疗效,电针实验组(30例)针刺上关、丝竹空、翳风、下关等穴,根据面神经在面部的分支走行,每个分支选2个穴位,接通电麻仪。对照组(30例)针刺后于太阳、阳白、颊车、地仓接通电麻仪。实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

1.4 火针

洪婕等[9]治疗46例急性周围性面瘫,取患侧地仓穴及地仓穴上0.5寸、下0.5寸及健侧地仓穴,将贺氏细火针烧红至发白后迅速刺入选定部位,快速出针,隔3天治疗1次,24天后统计疗效见痊愈38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0例。

2 艾灸疗法

2.1 直接灸

王宁等[10]采用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及双侧足三里等穴,将麦粒艾炷直接置于穴位,点燃艾炷,每穴3炷,每炷燃5~10 s,患者感到微疼痛时,迅速取下艾炷,每炷之间间隔15 s,治疗隔日1次,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有效率为93.8%。

2.2 隔药饼灸

邵国萍等[11]将白附子、僵蚕等中药打成细粉,用药酒、蜂蜜等制成厚0.5~1 cm的药饼,中间用针均匀扎数个孔的,把艾绒放在药饼上,选1~2个施灸的穴位,点燃艾绒,灸至肌肤温热、红晕为宜,结合电针治疗,同时设立电针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3 温和灸

有学者[12]采用针刺结合热敏点艾灸治疗30例面瘫患者,同时设立针刺组对照,结果表明针刺加热敏点灸治疗面瘫急性期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李建武等[13]将12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结合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选用附子粉用蜂蜜、醋调成糊状,敷于患侧翳风、牵正,距皮肤约4 cm点燃艾条进行艾灸,治疗组愈显率83.3%,对照组愈显率65.0%。张鑫鑫等[14]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艾灸患侧翳风穴的方法治疗35例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患者,常规针刺作为对照,治疗组治愈率为88.6%,对照组治愈率为66.7%。

2.4 温针灸

刘兴勤[15]将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取下关、翳风施以温针灸,余穴实行沿皮浅刺,对照组穴位采用沿皮浅刺,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放血疗法

刘敏等[16]将早期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以大椎点刺放血并结合常规穴位如翳风、地仓、颊车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激素并常规穴位治疗。两组相比治疗组耳后疼痛缓解迅速,所需时间短。周渲芸[17]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急性期1~3天耳尖放血,结合常规针刺;对照组采用西药和针刺常规治疗,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两组痊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顾群等[18]将60例急性贝尔面瘫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于急性期第1~5天选用梅花针叩刺患侧完骨穴,第6天开始针刺治疗;对照组仅在发病第5天后针刺治疗。发现急性期面瘫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4 穴位注射疗法

兰绿生[19]将7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给予选穴药物注射治疗,选取患侧迎香、阳白、地仓、牵正、太阳、四白、颊车、承浆8个穴位,每次选取4穴交替注射甲钴胺。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1.6%。

5 综合疗法

兰怡[20]采用艾灸翳风穴并一叶萩碱离子导入治疗面瘫30例,翳风穴深刺后进行艾灸,将硝酸一叶萩碱注射液稀释浸湿滤纸,置于乳突部与阳极相接,阴极置于患侧面颊或患侧上臂,电流6~10 mA,痊愈15例,显效9例。杨冲[21]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采用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为66.7%。魏清琳[22]采用针刺、拔罐、百会隔姜灸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94.64%。黄华超[23]将120例急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毫针速刺、牵正散加热后于面部推熨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为78.33%。焦召华等[24]治疗37例周围性面瘫,先在背部及面部拔罐,起罐后用火针分别点刺面部、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腰背部腧穴,最后于面部行毫针针刺,治疗前后平分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

6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众多,还有推拿、穴位埋线、穴位贴敷以及各种方法的联合运用,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充分证明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越性。针灸配合艾灸、拔罐等其他疗法往往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加显著,但是如何把各种疗法真正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期达到“1+1>2”的效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针灸治疗本病机理未清,研究偏重于临床,方法多变,而且对于针灸选穴、针刺时机、针刺手法看法不一致,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发现临床观察、临床研究类文章占得比重过大,而基础实验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未能充分结合及指导临床,导致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存在脱节问题。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此病的机理研究以及基础实验研究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在分析、总结文献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其中共性的、规律性的部分,大力加强针灸临床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

[1]邵立原.针刺“面瘫穴”治疗面神经麻痹110例[J].中国针灸,2009,29(9):758

[2]张金伟,胡金娣.透刺内地仓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J].中国针灸,2010,30(5):395 -396

[3]胡薇,郑现红.子午流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47 -48

[4]杨军雄,张玉学,蒋凤仙,等.督脉论治为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21 -722

[5]邓江山,陈章妹,张建明,等.“通脱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33 -835

[6]鲁金龙.针刺配合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13

[7]张中一,刘茵.电针干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17 -519

[8]陈晓朋,高维滨,彭彩亮,等.沿神经走行电针治疗面瘫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37 -38

[9]洪婕,张蕾.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3):8

[10]王宁,林志文.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J].中国针灸,2011,31(3):212

[11]邵国萍,钬丕文.隔药饼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7):1418 -1419

[12]艾尼玩·热合曼,刘汉山,康明非.针刺配合热敏点灸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J].中国针灸,2009,29(1):17-20

[13]李建武,阮崇洁.隔物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3):12 -13

[14]张鑫鑫,汤晓冬,李伟红.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13 -15

[15]刘兴勤.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10

[16]刘敏,郝东岩,黄丽萍,等.大椎点刺放血治疗早期风热型周围性面瘫30例[J].陕西中医,2009,30(9):1218-1220

[17]周渲芸.耳尖放血疗法对面瘫急性期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7):3318 -3319

[18]顾群,仰伟中,陈婷婷.梅花针叩刺放血治疗急性期BELL面瘫60 例[J].中国针灸,2012,32(8):701 -702

[19]兰绿生.选穴注射药物治疗贝尔面瘫[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06-107

[20]兰怡.艾条灸翳风穴并一叶萩碱离子导入治疗面瘫30例[J].陕西中医,2009,30(2):206

[21]杨冲.温通针法配合透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7 -288

[22]魏清琳.百会灸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28 -29

[23]黄华超.速刺加药熨治疗急性期面瘫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57 -58

[24]焦召华,李岩,姜婧,等.火针双侧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36 -38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电针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