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优势分析与保护对策

2014-01-27 11:29郭明丽连俊强廖琼萱
自然保护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黄山松自然保护区福建省

郭明丽 连俊强 廖琼萱

(1 福建省德化县林业局 362500;2 福建省长汀县林业局 3663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范围的自然生态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于是许多国家为保护生态,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那些还没有遭到破坏的、具有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建立保护区,给予特殊的保护。通过对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生态建设一些对策措施。

1 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主要保护对象是大面积天然分布的原生性黄山松林、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昆虫和植物模式标本产地、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物种,总面积达13472.4hm2。

1.2 气候条件

戴云山位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交界线,体现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土壤、植被、动物、植物等的过渡特征,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适中,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根据区内九仙山气象站资料记录,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6~19.5℃,最冷月(1月)均温6.5~10.5℃,最热月(7月)均温23~27.5℃,极端高温36.6℃,极端低温-16.8℃,年平均日照时数1875.4hr,无霜期260d,年平均降雨量1700~2000mm,雾日年平均220 d,最高年份达260 d,仅次于四川峨眉山,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该区风速较大,八级风以上达203 天,仅次于吉林天池。

1.3 土壤状况

地带性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分布于海拔500m 以下,随着海拔的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黄壤,局部分布着沼泽土。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20cm,枯枝落叶层厚5~20cm,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

1.4 森林植被

区内有9 个植被类型、51 个群系、92 个群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厚壳桂林、罗浮栲林、钩栲林等原生性森林;海拔1000m~1200m 为一条较窄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在海拔1200m 以上是黄山松针叶林,山顶是山地灌丛。森林覆盖率达93.4%。戴云山森林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依次分布有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矮曲林、沼泽、高山草甸等类型,形成天然的垂直带谱。

2 区位优势分析

福建省境内有两列北北东或北东走向的山脉。一列是武夷山脉;另一列是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它斜贯在福建中部,长约550 km。闽江以北是鹫峰山脉,九龙江以南是博平岭,闽江与九龙江之间是戴云山脉,平均海拔700~1500 米,长约300 km,是这列山脉的主体部分,主峰戴云山在德化县境内,海拔1856 米,是闽中最高山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化古陆台,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多次间歇性大幅度隆起形成雄伟庞大山脉。与武夷山脉比较,本列山脉最大的特点是基带宽度大,一般可达数十公里,最宽的一段在中部德化—大田一线,可达100 km。它既阻挡了西北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袭击,而且由于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便于东南海洋气流的抬升,暖湿气团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形成多雨地区,同时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了戴云山主峰,以主峰向四周倾斜,呈层状逐级下降,最高海拔1856 米,最低海拔650 米,相对高差达1206米,相当悬殊,气候与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区内地形复杂,属于中、低山地貌。区内山脉连绵,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独特生境对于福建的气候、水文、植被、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戴云山分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每年可涵养26 亿立方米的淡水,为下游供水23.3 亿立方米,可减少土壤流失90 万吨,释放氧气2.43 万吨,吸收二氧化碳3.37 万吨,吸尘11.7万吨。保护区对福州、泉州乃至周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价值,其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3 战略价值分析

3.1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

戴云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东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据不完全调查,现有高等植物284科928 属2066 种,大型真菌38 科136 种,陆生脊椎动物34 目99 科420 种,昆虫30 目260科1645 种,兰科植物47 种,模式物种12 种。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我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成为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的核心,对保护福建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科研、教学潜力巨大。

3.2 黄山松种质基因库大

黄山松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代表性群系之一,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安徽、浙江等省气候温凉、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的中亚热带山地,在戴云山中上部分布着6400 公倾天然的保护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其群落外貌整齐,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群落内部层次分明,郁闭度较大,层次较多:乔木层树木粗大,以黄山松为主,局部林下分布有罗浮栲、甜槠、木荷、树参等小树或幼树,灌木层有马银花、映山红、小果南烛、肿节少穗竹、大萼红淡等,草本层以芒萁、狗脊为主,更新状态良好。建区以来,海拔1600 米以上的草灌丛逐年被黄山松演替,各种黄山松群落演替阶段均完整保留,黄山松面积由原来的6.9 万亩增加到9.5 万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它是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林群落,对研究亚热带中山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4 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建立闽中自然保护区群系核心

福建的自然资源总的来说可以分三大块,一块是沿海的红树林、珊瑚礁、中华白海豚;第二块是以戴云山为核心的,包括周边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群;第三大块就是以武夷山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区群。戴云山处在所有保护区群的核心部位,规模要比沿海要大得多,它的价值绝对不会亚于武夷山。戴云山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全省自然保护区网络构架中已为闽中自然保护群系的核心。要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领头,把戴云山周边的自然保护区群联合起来,率先在全国建立一个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联合体。戴云山的知名度,跟它实际上的地位是远远不相称的,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还戴云山的本来面貌和它的战略地位。目前,应当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机构,配强机构领导班子,通过考试录用保护、管理、科研技术人员,大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加大戴云山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戴云山在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戴云山在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4.2 建设沿海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

戴云山脉走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横贯闽中,山体高大。山脉的走向有利于阻挡西北寒流对戴云山东南坡及东南沿海的袭击,由于山体向东南逐渐倾斜,便于东南海洋气流的抬升,暖湿气团受山体阻挡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云山形成多雨地区,同时有利于阻挡台风对北坡地区的袭击,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戴云山地形复杂,山脉连绵起伏,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水系发达,大小溪流23 条,其中集雨面积50km2以上、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有浐溪、涌溪等9 条,是闽江大樟溪重要发源地,且部分通过引水汇入晋江。戴云山森林植被茂密,水源涵养能力逐年提高,水力资源丰富,全年径流量达26 亿m3,每年可为泉州、福州等地提供优质淡水23 亿m3,是泉州、福州等发达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戴云山独特生境对于福建的气候、水文、植被、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4.3 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种质基因库

戴云山所处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保护对象是黄山松群落、兰科植物、模式物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我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戴云山分布有黄山松9.5 万亩,它是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它对研究亚热带中山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且地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变化大,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据调查有47种,是兰科植物的重要保存地;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为许多动植物学家所关注,这里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这里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以保护区内的生物发表了52 个昆虫新种2 个蛙类新种和12 个植物新种,是我国重要的模式物种产地;戴云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东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据不完全调查,现有高等植物284 科928 属2066 种,大型真菌38 科136 种,陆生脊椎动物34 目99 科420种,昆虫30 目260 科1645 种,对保护福建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科研、教学潜力巨大。戴云山处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带,反映在气候、土壤、植被、植物、动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加上它丰富度高和物种的特有性,使戴云山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近期,应抓紧对戴云山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科研、利用规划和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加强科学研究,为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戴云山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种质基因库。

4.4 建设德化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升华,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的重大任务。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发展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戴云山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加之民风纯朴,社区和谐,村民与自然保护区关系协调,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是研究和建设德化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德化县已经步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三赢。

今后,要把德化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美丽后花园,必须重视戴云山保护和文化价值的挖掘,要研究生态与文化,生态与陶瓷,生态与教育,生态与旅游等诸多关系;要研究戴云山如何为世人提供体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度假等所有这些方面功能和途径;要研究如何把德化有优质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资源配置起来,形成融房地产、旅游、非木质产品、文化、宗教为一体的新的森林经济。

[1] 林鹏,李振基.福建省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

猜你喜欢
黄山松自然保护区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黄山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七一”抒怀二首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与融资渠道探索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