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鼓灯的艺术传承与保护发展:以花鼓灯核心播布区怀远县为例

2014-01-28 08:47陆为为安徽蚌埠安徽省泗州戏剧院23301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花鼓艺人艺术

孙 玥 陆为为 (安徽蚌埠安徽省泗州戏剧院 233010)

播布在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融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于一体,兼有后场小戏,形成歌、舞、乐、戏并存的艺术形式,是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作。怀远县是花鼓灯艺术的核心播布区之一。

一、艺术概况与播布区域

花鼓灯艺术有歌、有舞、有乐、有戏,还有武术杂技,是淮河两岸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创造、总结出的艺术,真实而又凝练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同时也保存了淮河流域的民俗风情、地方性格,留下了淮河流域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的历史记忆。

有关花鼓灯的起源时间,有多种说法。学界研究,花鼓灯或产生于宋代,在明、清时期亦有发展。至民国时期,已有民间老艺人有关花鼓灯谱系的口头记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花鼓灯已形成较固定的播布区域,范围包括苏鲁豫皖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并且形成了以淮河中游的怀远、凤台、颍上等多个播布中心。

花鼓灯的角色主要有“伞把子”“鼓架子”“兰花”。男演员称“鼓架子”,女演员称“兰花”。解放前的兰花都是由男角反串。“伞把子”是花鼓灯演出的核心,既是歌舞队伍的指挥,也担任领唱、领舞的任务,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担纲。

花鼓灯的灯歌讲究“随风采柳”、即兴创作,反映了歌者的机灵、智慧和语言能力。灯歌的曲调多采自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

花鼓灯有丰富的舞蹈语言并自成体系,包含50多种基本步伐、400多个语汇,这些舞蹈语言都是来自生活,如兰花的“上山步”“拔泥步”“簸簸箕”等,分别模仿了劳动妇女上山、在泥泞中行走、颠簸箕筛糠等动作,这些动作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更加夸张生动舞蹈语言,并且具有很强的自娱性。舞蹈动作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讲究动静、收放的巧妙结合。花鼓灯舞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等。“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除了展示动作的力度、难度之外,还很讲究舞蹈造型。

花鼓灯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锣鼓音乐节奏鲜明、富于变化。怀远最著名的鼓手是绰号老蛤蟆的常春利。

花鼓灯艺人较为集中的地方民间称作“灯窝子”,怀远县在西南、东南、西部、北部地区均有影响较大的灯窝子。西南部地区有常坟、柳沟,万福、藕塘,唐集、朱疃等。近百年来,这一区域汇聚了郑九如(小白鞋)、常春利(老蛤蟆)、杨在先(小红鞋)、陈永兰(一汪水)、杨金川等。东南部地区有马城、秦集等,代表性老艺人有冯国佩(小金莲),蔡尚恒、李梦堂等。西部地区有河溜、双沟,龙亢,草寺等,代表人物是傅金云、石万美、石金礼(石猴子)、赵怀珠、侯中成(狗套子)等,老艺人傅金云的鼓架子,石万美的兰花,配合起来珠联璧合,被誉为花鼓灯的“金鼓银锣”。北部地区有古城、新集等,代表人物是鉏红云(鉏小水)、赵东国(赵小麻子)等,鼓架子的跟斗武技较为突出。

二、艺术传承与政府推动

文革结束后,花鼓灯的艺术传承在一段时间里得到重视,花鼓灯老艺人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1979年,怀远县举办了花鼓灯老艺人研讨班,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研讨班对该县花鼓灯艺术进行全面挖掘、整理。1985年,县政府向全县11位花鼓灯老艺人颁发荣誉证书, 2000年10月,又正式命名了“怀远县花鼓灯十大艺人”,并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2006年,花鼓灯艺人杨在先、陈永兰、常春山、常利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大师;常坟镇、万福镇被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花鼓灯)。

2006年国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后,老艺人冯国佩、郑九如、杨在先和中年艺人石春彩,先后获国家级传承人称号;常中山、陈永兰、常丽华、冯国谋、冯太新、冯开皖、冯国好、梅其柱、梅连社、石春全、常谦德等获省级传承人称号。

以政府为主导的花鼓灯演艺活动、剧团组织、政策措施,对花鼓灯的保护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怀远县1958年成立了以表演花鼓灯为主的文工团。1953年,老艺人冯国佩、常春利、石金礼、常合龙等进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县花鼓灯会演。1986年,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编排的《花鼓灯锣鼓》参加中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器乐组大奖。1987年,“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成立,该团1989年与圣泉啤酒厂联姻更名为“怀远县圣泉花鼓灯艺术团”。1989年,花鼓灯舞蹈《欢腾的鼓乡》进京参加建国四十周年广场演出。《花鼓灯锣鼓》和《欢腾的鼓乡》成为怀远花鼓灯艺术的巅峰之作。1990年,县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涂山禹王庙会日定为花鼓灯艺术节,连续举办至今。1997年元月,怀远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9月,怀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事业的决定》的文件,就发展花鼓灯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9月,成立了“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基金会”。2001年10月,又成立了怀远县花鼓灯协会。

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常坟镇首届少儿花鼓灯培训班自1982年开班,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多年的建设,怀远县已形成了以县师范学校、常坟镇、鲍集镇为龙头的花鼓灯人才培训基地,鲍集镇还有花鼓灯爱好者自费创办的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免费培训当地儿童。各培训机构为艺术院校、演出团体和部队文工团培养输送了大批花鼓灯人才。蚌埠市自启动花鼓灯“三千双百”工程以来,怀远县配合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多所中小学创办了花鼓灯艺术传承基地,培训教师,培养少儿花鼓灯艺术爱好者。

一批优秀作品对提升怀远花鼓灯的影响力也起到积极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摸花轿》《花鼓灯锣鼓》《欢腾的鼓乡》《兰花舞》《淮河情韵》《灯》《玩灯人的婚礼》《农家锣鼓震天响》等。《欢腾的鼓乡》在全国部分省、自治区广场民间舞蹈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吹打乐《淮河情韵》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音乐比赛获银奖。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应邀参加葡萄牙卡雅国际民间艺术节并赴摩洛哥等国家访问演出。

三、当前状况与发展之道

近年,沿淮各地都在加强对花鼓灯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品牌的争夺。如凤台县把花鼓灯保护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修建了陈氏流派的花鼓灯原始生态村,兴建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学校,成立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建设了花鼓灯博物馆,并向省文化厅申请将安徽省花鼓灯会落户凤台。蚌埠市政府提出要围绕保护花鼓灯艺术空间和培养花鼓灯传承人的重点,全方位开展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建设完成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花鼓灯传习所等传承保护项目。

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着力推进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如大多数非遗一样,诞生于农耕社会生存土壤的花鼓灯,在目前工业化信息化的经济主导模式下,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使得传承主体越来越多地流失,花鼓灯的生存面临很多困难,播布范围日益缩小,人才青黄不接,在师徒相授的旧有模式日渐消失后,尚未形成新的有效的传承机制。

四、建议

1.在政府和政策层面,加强对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加大花鼓灯艺术的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利用乡镇文化站、村级群众业余花鼓灯班子,开展演出传承活动。县、乡镇每年也要投入适当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资金,对演出、传承活动予以补贴。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对花鼓灯艺术事业进行捐赠。鼓励民间投资,探讨花鼓灯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鼓励民间花鼓灯班子开展经营性演出活动,多方面筹措积累发展基金。

2.建立花鼓灯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相关部门牵头,以县、乡文化馆站为依托,建立花鼓灯艺术人才培训网络,采取定期办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花鼓灯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花鼓灯艺术传承有后人。对获得各级花鼓灯传承人资格的艺人,要安排他们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参加传承教学活动。加大对花鼓灯老艺人的保护力度,落实专家和花鼓灯艺人的传承补贴;对无经济收入且年老体弱,生活窘迫的老艺人可将其纳入社保、医保;对有发展前途的花鼓灯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艺术院校深造。

3.切实加强花鼓灯基地建设。建立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和花鼓灯专业演出团体。怀远县多个“灯窝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可以选择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建立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同时,加大对各级各类花鼓灯培训基地的建设,如该县师范学校花鼓灯培训基地、常坟镇花鼓灯培训基地、鲍集镇花鼓灯培训基地以及城关镇、河溜镇、万福镇等花鼓灯重点乡镇的扶持力度,不断培养出花鼓灯艺术后备人才。

[1]葛士静.《怀远花鼓灯》.新华出版社,1998.

[2]谢克林.《中国花鼓灯》黄山书社,2010.

[3]汤兆麟.《花鼓灯音乐概论》黄山书社,2005.

[4]《怀远县志》.黄山书社.2001.

猜你喜欢
花鼓艺人艺术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纸的艺术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花灯艺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