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葬花探微

2014-01-28 08:05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4年23期
关键词:宝黛葬花落花

⊙万 千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宝黛葬花探微

⊙万 千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红楼梦》具体描写“葬花”之事的包括第二十三回与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提及葬花意象的还有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葬花”的也不止一人,宝玉与黛玉实际上都参与了葬花。本文试从宝黛二人角度共同探讨“葬花”的艺术价值和深层意蕴。

宝玉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肩担花锄、手拿花帚、风流袅娜、多愁善感的颦儿形象更是生动鲜明。详细来说,《红楼梦》具体描写“葬花”之事的包括第二十三回与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提及葬花意象的还有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葬花”的也不止一人,宝玉与黛玉实际上都参与了葬花。然而历代读者、评论家往往着重分析深掘“黛玉葬花”的形象与价值,对宝玉多有忽视。本文试从宝黛二人角度共同探讨“葬花”的艺术价值和深层意蕴。

从《红楼梦》文本本身来看,“葬花”一事不单对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起了关键作用,也是黛玉飘零命运的写照。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绝句》中这样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的确,偏有个颦儿如落花一样,身世如落花,愁亦如落花,可叹点点香魂终被雨打风吹去。古代文人惯以花喻佳人,像诗仙李白有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而此处的葬花已不是单纯地在比喻意义上将花和美人联系在一起,而是两者浑融,难分彼此,从而体现出一种悲剧的审美意识,一种花盛即衰、红颜薄命的美感。由“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第八回批语)的黛玉来葬花,更是将这种佳人薄命的美感体现到极致,真真哀感顽艳。

其实,《葬花吟》绝不只是黛玉个人归宿的诗谶,更是对整个大观园女儿们的悼亡之音,“葬花”道出了作品意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一个层面。一如脂砚斋所言:“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甲戌本第二十七回)以花喻人,以人喻花的手法本就是《红楼梦》一大特色,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如牡丹般艳冠群芳的宝钗,如芙蓉般风露清愁的黛玉,探春如杏花,湘云如海棠,袭人如桃花,麝月如荼蘼……可这些“群芳”却难逃“三春去后诸芳尽”的命运,最终风流云散。无怪乎余英时评价:葬花词是《红楼梦》的“主题歌”①,白盾更直接说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建构的‘葬花冢’。”②十年辛苦泣血之言,不光是为“怀金悼玉”,更是为这“千红”凋落、“万艳”消散的悲剧,为众多薄命女儿一哭。

再来看“葬花”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说文解字》中:“怡”,悦也,乐也,“红”在红楼梦中是众女儿的象征,也是美的象征,宝玉自称“我见个女儿,我便清爽”,素来不正是只为女儿悦,也常使女儿乐吗。宝玉是女儿的知己,既以惜花之心爱女儿,也以悲恸之心葬落花。至于绛洞花王的用意,从庚辰本十七回总批中的“宝玉系诸艳之冠”可见一斑,宝玉作为大观园里唯一一名男性,反而恰恰才能成为真正的“花王”。既然“情案在石兄处挂案”,葬花一事如何能少了宝玉,送别众女儿又如何能少了宝玉?宝玉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是大观园从繁华到败落、众女儿跌宕命运的见证者,更是最先意识到这一悲剧的“觉醒者”。鲁迅言:在那“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中,“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言”。③故写“葬花”从宝玉起,亲见葬花的是宝玉,闻得《葬花吟》的是宝玉,也是借宝玉所思所想收结葬花一文。石头记绝少闲笔,作者苦心经营,自然有其用意。葬花一事,必由宝黛二人共同完成。恰是:“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凝。”

细看二人葬花举动,有痴情有境界,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兴发感动,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进行解析。

一、觉醒与感遇

黛玉与宝玉收拾、掩埋落花后,独自回房,听得梨香院在演习戏文,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里看似是笔锋已经转向听曲一事,实际还是不离“葬花”。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黛玉的内心动态: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④

这些断肠销魂的诗、词、曲都与“落花伤春”之意契合,正因为春光如此难留,年华如此易逝,这些美好的生命的凋零更加令人悲哀。至于黛玉所闻的戏曲《牡丹亭》,讲述的是古时一位闺中少女杜丽娘,敢于追求自己的恋情、为情生为情死的故事。杜丽娘这份痴情,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美的觉醒、青春的觉醒,也就是所谓的到了园林,才知春意如许,用“情小姐词曲”警黛玉这位“情小姐”,同样表现了黛玉此刻对美的觉醒:惊觉韶华正盛,青春正好,可又见花落花谢,念美人迟暮,遂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叹,黛玉惜春伤春,何尝不是一种自伤自怜?

更何况引申来看,从屈原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以芳草香花象征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情操。所以唐代陈子昂在《感遇》诗中写: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声。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描写兰草和杜若春夏时欣欣向荣,空绝群芳,可是待到秋风一起,便无可奈何地摇落无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叹,年华徒然流逝,然而自己的志向却无法施展。同样的例子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人以春兰秋桂对举,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

黛玉也是那个“临水照花人”,惋惜于花的凋零,并且坚定着自己的品行和操守。“天生丽质难自弃”,难自弃的不仅仅是容貌,一个人更应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即使是身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置身这个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充满着理想色彩和灵性光辉的林黛玉表明心意,要坚守自身清白高洁的美好本质: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细思之下,《葬花吟》在某种意义上未尝不是与《感遇》诗一脉相承。“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这种无论环境如何不违本心的人格精神力量,不正是和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如出一辙吗,这种绝不陷于污淖渠沟的人生态度,也正是林黛玉至清至洁、至情至性品质的集中体现。

二、深情与重情

冯友兰先生曾在《论风流》一文中写道:“真风流的人,必有深情。”⑤贾宝玉和林黛玉同为深情之人,况且这种深情不仅仅局限于对爱恋之人、亲近之人,而是对一切生命、对万物有情,最终扩大为对整个自然宇宙的深刻心灵体验和感受。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在吟哦《葬花吟》的黛玉处则是“花犹如此,人何以堪”了,这不是说简单地写一个花开花落的景象就叫真景物、真感情了,其中必然还要蕴含着作者真实的感动,使得多少年后读者再读的时候,也依然能够受到触动,油然生出一种感发。《葬花吟》即如是,千载之下人代冥灭,读者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断肠言语也。黛玉感花伤己,想来今日尚见花灼灼,不知哪日花已落,再喧闹的春意总归阑珊,再明媚的桃花也终将荒凉,待到枝头空空又何处重觅呢?正是: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根据脂批,曹雪芹在《红楼梦》末回排出了一个情榜,如今虽已佚失,但对贾宝玉的考语乃“情不情”,林黛玉为“情情”是肯定的。什么是情不情?就是对一切事物皆有情,这位“多情公子”、“情哥哥”不单是对钗黛等大观园女儿有情,而且是见了花儿鸟儿也要起意,见了顽石流水也惹情丝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在第五十八回有更具体的描写,宝玉大病愈后见一只雀儿飞落于杏树,心想:“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至于“情情”的林黛玉,就更不消多解释,“紫鹃、雪雁素日知道他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便常常的就自泪自干”,加之她所作“咏海棠”、“菊花诗”、“风雨词”等,无不体物细腻,兼抒己怀抱,就知黛玉具有格外敏感、善感的诗人气质,善于将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这样的两个人,会做出葬花的举动,也就不奇怪了。

《红楼梦》一书“情”之一字敷衍全篇,只看章回目录便可知:立新场情传幻境情;恋风流情友入家塾;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斟情女情重愈斟情;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识分定情语梨香院;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呆霸王调情遭苦打;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葬花一事,更是宝黛二位有情人共同的至为“痴情”之举。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在《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袁枚强调“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这是说无论是大自然的物象,还是人世间的事物,都能触发我们的精神和心灵,与之息息相通。但如果本身不具备丰富的情感,如果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碌碌之辈,能够有这种感触吗?同样,如果不是因为深情、重情,宝玉、黛玉也就不能够由物及心,更不要说做出“葬花”的举动了。“人间自是有情痴”,“葬花”明明白白地表现了宝黛二人的赤子心性,对一切事物,他们都以“纯情”去感受,他们的情与万物有一种共鸣,才会对美的流逝和无可挽回有如此深切的悲哀,不啻说,他们在落花中看见了整个生命的无常,这也正是“葬花”动人的力量之所在。正是怀着这样的深情,才能够由己及彼,体味,为生命、为自然、为宇宙,为所有的幻变和无常而悲哀。

三、无常与超越

且看《葬花吟》末尾一部分: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认为葬花词与大才子唐寅《花下浊酒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知是谁?”又或上溯至初唐,认为葬花词脱胎于刘希夷《白头吟》:“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笔者认为,语意几分近似,曹雪芹在写作时确有可能受前代作品影响,不妨拿来对比,但宝黛葬花的主要意义断不限于此。在艺术价值和蕴藉上,不若说《葬花吟》更近于《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给予了张若虚这首诗极高的评价:“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葬花吟》虽未上升到如此阔达而又冲淡中和的境界,但同样触及了无常和有限、虚幻与超越的边界,透露出人生空幻之感,使得林黛玉的啼血叩问中,竟隐约带出几分“天问”的力量,早已突破闺阁少女的纤弱感伤,茫茫宇内,郁结肺腑,是以“千古伤心人同声一哭!”

石头记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书写美好的光景时笔下尽态极妍,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十分红处便成灰”,转眼间树倒猢狲散,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固然是命运无常,也是人生悲伤。今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难保明日“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敏感如宝玉、黛玉等先驱者即使在荣国府这“温柔富贵乡”,大观园这“花柳繁华地”,也预见到了无可奈何的颓唐没落之势。黛玉问“明媚鲜妍能几时”,答案却是“一声杜宇春归尽”。

再看宝玉闻得《葬花吟》后所思所想: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王希廉评道:“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笔者虽不赞同此语对黛玉之哭的评价,但宝玉之恸确实“恸到一家”,推己及人,由人至物。如果说黛玉更多感叹的是无常,透露出浓重的幻灭感,感人处在“悲”,局限处也在“悲”,到底是过于伤于怨悱了。然而宝玉此时从美的短暂性中瞥见所谓“永恒”的奥秘,“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斯处、斯园、斯花、斯柳,乃至斯人,固然终将不知何处,既然世事如浮云过太虚,个体如此渺小而有限,万事总不过一生一死,一荣一枯,一盛一衰,在破除一切分判后,自然而然显现出的澄明境界,也就是“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自然界的荣枯代序、人事的盛衰起伏,已足可令人体会到无常的悲哀,而与个人命运相系,由“小我”到“大我”,直面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体现出了人物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为“悲喜千般同幻渺”无常的悲哀过后,不限于时移事去、乐往哀来的伤感,方可领会到宇宙自然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圆融统一的境界。也正是如此,“葬花”的诗意与深意,它所寄寓的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和终极关怀精神,唤起了我们整个有生生命的共感,形成了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①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②白盾:《悟红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④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34页。本文所引用《红楼梦》原文,皆出自此批评本,无特殊说明,不再另作注释。

⑤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论风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0页。

[1]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白盾.悟红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4]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6.

[5]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论风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作者:万千,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基地班2011级本科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宝黛葬花落花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渔舟绕落花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红楼戏的滥觞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落花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