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肺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

2014-01-29 02: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9期
关键词:抗结核结核结核病

刘 晶

(辽宁省铁岭市结核病防治所,辽宁 铁岭112000)

抗肺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

刘 晶

(辽宁省铁岭市结核病防治所,辽宁 铁岭112000)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易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以在门诊确诊的382例肺结核患者为分析对象,根据病程记录、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82例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5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1%。结论提示应重视肺结核治疗用药中的各种不良反应,针对年老体弱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已刻不容缓。

肺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控制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流动人口结核病,耐药结核病等对我国结核病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化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肺结核疫情还相当严重,全国约有1/3的人口已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结核病的病死率在各种死亡原因中占居第9位,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结核病。目前我国的结核病发生率仍相当高(367/10万),已成为严峻且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正规、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目前抗结核药物治疗均采用4种一线标准化疗,治疗时间初治至少半年,复治至少8个月。这就使得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在年老体弱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肺结核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现将我所门诊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籍以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探讨其防治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在门诊登记的肺结核患者382例,其中发生不良反应52例,总发生率为13.61%,不良反应主要由异烟肼、利福平、吡嗪先胺、乙胺丁醇等药物引起,发生时间多在2周至2个月,并于2周和1个月期间出现高峰期。

1.2 化疗方案

所有患者使用标准化疗方案,即2HKEZ/4HR和2HREZ/6HRE,抗结核药物为指定药厂(沈阳红旗制药厂)统一供应的板式组合药。

1.3 分析方法

治疗前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化疗第1个月末、第2个月末、第5个月末,疗程结束6月末或8月末进行肝功能、血尿常规检查。根据病程记录,用药过程及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

2 结 果

抗结核药物可以引起各类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为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皮炎、周身关节疼痛、视觉及听觉障碍、肾损害、药物热。其中就最常见的肝损害而言,大部分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进行肝功能检查首次出现ALT赠高29例,占所有不良反应病例的55.77%,其中19例血清ALT值或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ALT升高同时伴有总胆红素升高4例,均为男性患者。有3例肝功能损害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需住院治疗,有6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通过加强保肝治疗而未停用抗结核药物,能继续完成原化疗方案,疗程结束检查肝功能恢复正常,为轻度不良反应。少部分患者在临床表现中出现胃肠道反应,但实验室化验肝功能是正常的。

3 讨 论

目前结核病发病有增长趋势,因此正规的抗结核病治疗是切断传染源的唯一途径,但抗结核治疗要求联合、足量、全程、规律用药,因用药时间较长,在发挥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老年体弱、免疫功能下降的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针对药物不良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保证用药的不间断。

异烟肼药物易出现周围神经炎,但一般剂量不会出现,如果出现可以用维生素B6口服。应用利福平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影响患者饮食,一般要求空腹服用,利福平发生的肝损害以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为常见,如果升高在100以下,可以加用保肝药物同时治疗,如果升高超过3倍以上或结合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以停用抗结核药物,这些都要因人而宜。吡嗪酰胺服药过程中出现关节痛较多,一般均于服药当初,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减轻。乙胺丁醇易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如果轻微可不必处置,如果较重可及时停药,改用二线药物治疗,二线抗结核药物也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相对于一线抗结核药物而言较少。

我国结核病人群患病率高,近年来每年仅新登记发现的结核病患者约为100万例,假定此数目即为接受治疗的结核病患者,仅以1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约有10万例出现不良反应。由于《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标准短程化疗要求患者至少坚持服药6个月,而且一般要求患者多种抗结核药1次顿服,这些都增加了患者胃肠道以及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使部分患者难以全程、规律用药,甚至断药或拒绝治疗。为提高结核病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选择抗结核药物和制定化疗方案时,药物的搭配和剂量应尽可能恰到好处。因此探讨灵活的用药方式以及适用于肺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很有必要。且于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其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是治疗的根本[2]。

肝功能损害也是较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产生的肝损害不但影响治疗效果,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组资料显示肝功能异常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5.77%,70%的不良反应发生在1个月内,故提示在此阶段应密切监测,在开始治疗30 d及第2个月末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具有特殊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缩短复查时间,防止严重肝功能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疗程完成。

影响化疗工作的其他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和白细胞降低,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1] 屠德华.试论耐药结核病的发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 30(6):403-405.

[2] 夏喑喑,詹思延.国内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419-423.

R978.3;R521

B

1671-8194(2014)09-0073-01

猜你喜欢
抗结核结核结核病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Is right lobe liver graft without main right hepatic vein suitable fo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超声内镜在食管结核诊断中的9 例应用并文献复习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