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多措并举防汛抗旱

2014-01-29 07:16杜红志
治淮 2014年8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抗旱

本刊记者 杜红志

淮河流域:多措并举防汛抗旱

本刊记者 杜红志

进入汛期以来,全国多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情。根据国家气象局预测:今年6至8月的主汛期间,全国主要多雨区将覆盖整个淮河流域,其中流域北部降雨将偏多2至5成,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大。此外,预测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不利影响极易波及淮河流域。同时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使天气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淮河流域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

一、落实责任,全面备汛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的腹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安澜,事关国家的安定和淮河流域人民的福祉,事关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今年适逢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做好淮河防汛抗旱工作,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重要而紧迫。

5月8日至12日,水利部李国英副部长率领国家防总淮河流域防汛抗旱检查组,对淮河流域安徽、江苏、山东省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检查。李国英副部长强调:今年气象预报淮河流域北部降雨偏多,流域各级防指、各地水利部门要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上一年汛期结束,就是下一年防汛工作的开始”淮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淮委主任钱敏经常用这句话要求对防汛工作常备不懈。在淮河防汛调度指挥中心,一台台计算机日夜不停地接收着来自流域各地和水利部、国家防总的各类信息,水文、气象、通信等部门全天候监测着大气水情,气象雷达和卫星云图不断监控复杂的天象,遍布淮河干支流的水文测站把即时的水位流速等信息传到防汛指挥系统的各个终端。

今年汛前,各级防汛指挥机构派出的汛前检查组在流域各地的河道、水库、行蓄洪区以及在建工程工地,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开展汛前检查,依法开展河湖清障和打击非法采砂。汛前,淮河防总和四省防指不断强化和完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先后修订完善了流域大型水库、河道调度计划、河南省抗旱应急预案、安徽省防御大水预案、山东省防汛应急预案、以及江苏省城市强降雨应急排涝预案等方案预案。流域各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员培训和防汛演练,努力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流域四省扎实落实防汛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防汛抗旱责任分工,落实了重要堤段、重点防洪城市、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行蓄洪区等防汛责任人,并通过报刊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有可能出现的汛情,流域四省加强对各级防汛抗旱责任人的业务培训,强化对防汛抢险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反应快、判断准、效率高,全面提升应对灾害的实战能力。

二、精心部署,科学应对

5月7日,淮河防总召开2014年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确保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的防洪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建设虽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整体防洪体系不够完善,淮河下游泄洪能力不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不足,区内人口多,启用难度大;干支流部分已建堤防还存在险工险段,许多支流没经过系统治理,防守压力大;淮河平原地势低洼,因洪致涝和“关门淹”现象仍未解决;抗旱基础设施总体滞后,一些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弱,抗旱能力明显不足,也存在巨大减灾压力;一些地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不足,仓库布局不够合理,与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仍有差距。由于淮河流域已多年没来大水,一些干部群众可能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所有这些都成为淮河防洪抗旱体系中的“软肋”,对战胜流域可能出现的严重洪涝灾害产生不利的影响。

淮河防汛抗旱工作是一个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对于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还存在的不利因素,淮河防总立足于早、

立足于防、立足于细,在汛前组织足够力量,对流域内的干支流堤防、病险水库、病险水闸、中小河流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隐患摸底排查。不断完善行蓄洪区运用预案,确保行蓄洪区及时安全启用。高度重视存在风险隐患的部位,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进一步充实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今年汛前,流域各地都全面强化防汛抢险队伍和物资的准备。河南省按照定额标准及时补充防汛抢险物资,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地方与军队武警相结合、防汛与抗旱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提高实战水平和应急能力;安徽省对群众性巡堤查险抢险队伍登记造册,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抢险专业队伍管理,开展防汛抢险演练。加强防汛物资储备,淮河流域省级防汛物资储备点储备砂石料18.05万吨、块石13.96万吨、各类防汛用袋456万条、土工布19.5万平方米。同时,加强与部队、武警的联系,及时通报信息,做好用兵对接;江苏省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目前流域内已储备“三袋”2656万只、块石138万吨、土工布172万平方米,组建10支军地共建抗洪抢险专业分队、两级抗洪抢险梯队和9支专业抢险队。提升省级防汛防旱指挥决策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建成小型水库防汛通信预警系统,提高决策指挥水平;山东省做好流域内河湖、主要城区、企事业单位和防汛专用设施等专项防汛预案的修编工作,全面提高预案质量水平。

同时各地牢牢把握干支流防洪这个重中之重,对各项措施做到了早安排、早落实,并且做到组织、工程、队伍、物资“四个早到位”,确保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重要控制性枢纽防洪安全。同时要确保流域内中小水库和中小河流安全度汛。

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突发性暴雨和台风的危害,淮河防总高度重视防御台风灾害,一旦发生台风预警,要做到科学研判台风路径和影响,做好强风暴雨和次生灾害防范工作。充分发挥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作用,强化监测预警和群测群治措施,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控制、早排除,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对于城市防御暴雨洪水的标准普遍不足的现状,淮河防总进行了细致的城市防洪工作,统筹采取外洪防御和内涝治理措施,切实提高流域内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为全面保证汛期的水安全,淮河防总坚持防汛与抗旱两手抓,治水与治污相协调的理念。加强汛期的水利工程调度,合理拦蓄利用雨洪资源,积极实施洪水资源化,加强跨省、跨流域抗旱水量应急调度和管理,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因地制宜地采取跨流域调水、河湖联调、湖库联调、库闸联调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引、多提、多蓄江河来水。同时努力防治水污染,密切关注流域内主要河道水质情况,流域各省联手联动推进防汛、抗旱、防污联合调度,严厉打击企业借汛期违法排污行为,避免出现大的水污染事故,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面对可能出现的汛情,淮河防总严阵以待。

三、众志成城,共御洪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连续多年的治淮建设,淮河流域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在历年防汛抗洪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水利工程是淮河防汛抗洪的坚强的物质基础,各种非工程防洪体系为战胜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淮河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为战胜灾害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

淮河流域有着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四省团结携手,战胜了一次次大洪水,经受了一次次同舟共济的艰苦考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淮河防汛历来是一个有机整体,面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汛情,流域四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本、以全局利益为重、以防汛重点为先,服从调度,密切协作,上下游同心、左右岸同力,迎战胜可能旱涝灾害,共同开创淮河防汛抗旱工作新局面。

流域四省牢固树立全流域一盘棋的观念,在长期的团结协作中,建立起了全方位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防汛减灾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联系,及时通报信息,有针对性地制订了部队参加抗洪救灾的各种具体措施。

为扎实做好今年的淮河防汛抗旱工作,淮河防总要求各地要根据雨情、汛情、旱情等实际情况,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的需要,科学调度和管理骨干工程,切实发挥现有水库、湖泊、闸坝和分洪河道、行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综合调蓄作用。在遭遇流域性大洪水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洪、科学调度,综合运用“拦、泄、蓄、分、行、排”等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四、加快建设,保障安澜

淮河流域整体防洪标准依然偏低,与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不断提高流域整体防洪标准,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淮河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是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的治本之策。

淮河防总牢牢把握国家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治理大江大河的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进一步治淮的总体要求,不断进一步完善治淮建设规划、水利发展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快有关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推进进一步治淮的建设步伐,抓紧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应急排涝、堤防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更新改造、水土保持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进一步健全淮河防汛抗旱工程体系,提高对水资源的管理利用能力,不断为流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保障,确保淮河安澜■

(专栏编辑:杜红志)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抗旱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