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4-01-29 13:35鲍思成
时代金融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陷阱转型

鲍思成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起基本含义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一万美元。胡鞍钢描绘“中等收入陷阱”的十个关键词: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这标志着我过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时期。然而,社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严重、环境污染等等,我国已经显露出诸多“中等收入陷阱”的迹象。

一、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一)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收入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此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农民从事的传统农业只能“维持生计”,农民低收入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现代产业”劳动生存率高,职工能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

另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极端,改革分配制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由于法制建设、财税制度、垄断收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有持续恶化的趋势。现阶段日益扩大的地区、城乡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必将加深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风险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是由要素投入和出口驱动。这种增长方式虽然支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是不可持续的,存在这诸多问题:

1.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投资与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贡献较大,而国内消费的贡献较小。一方面,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必然会挤占民间资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重复的投资引起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投资效率的低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的确实必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主导的投资所形成的收益大多流向了政府、国企等大企业手中,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出口产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同时,外汇存比大量增加,引起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如若大量收购外币,必然造成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居民的消费。

2.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经济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当然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的条件下,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就更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3.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要为经济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应与社会建设并举。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滞后,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进一步会导致经济发展失去动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关的社会制度未能及时跟进发展,社会公平不能体现,造成经济增长快而社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发展不足,并且社会贫富差距日益严重,一些社会问题凸显与激化,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我国必须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走上“包容性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和人同时也要发展,让人民能够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职能的转型。我国经济的转型首先应是政府职能的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是以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扭曲性政策为代价的,而且产生了“官商勾结”,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资源的配置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以及政府失灵。另外,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投入不足更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在今后的经济转型中,要强调政府的转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政府工作的重心从直接引导经济建设转变为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多的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由以政府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向以国民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各个阶层国民投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以政府职能转型带动经济发展转型。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实现两个同步、着重提高两个比重”的新思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存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制度应注重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社会各界应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财富的分布应该比较均匀的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不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扩大国内消费,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同时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生动力机制。当前,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政府应该深化税收体制改革;一是确定合理的税基税率,如提高所得税起征点;二是完善税种,可适时开征遗产税、奢侈品消费税、大额财产赠与税等各种财产税;三是完善个人财产和收入的申报制度及税收监管制度,增加个人收入透明度,限制非法收入。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因而促进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和出口驱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必须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扩张,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尽快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主要取决于产业机构的升级优化,因此,我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要尽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此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更多的强调增长的内生动力。我国经济应从过度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内需消费拉动转变,提高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外国需求主导,容易陷入“斯蒂格利茨怪圈”,对一国居民长期福祉的增加不利。政府需求又容易导致收入增加与福祉增加的偏离,因此,应确立以消费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机制。扩大消费需求,短期来看应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得中等收入者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长期来看应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推出多样化服务产品,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吸引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我国具有的特殊社会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1]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7).

[2]胡鞍钢.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代经济,2010(15).

[3]卞苏徽.以政府转型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6).

[4]高世楫,卓贤.发展中国家落人“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理论学刊,2011(12).

[5]刘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经济学家,2009(1).

[7]贾凤兰.中等收入陷阱.求是,2010(20).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陷阱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陷阱
沣芝转型记
陷阱2
陷阱1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