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老港,小时代
——重新发现香港百年旧影

2014-02-02 06:23朱小板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摄影术影楼弗洛伊德

(文)朱小板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百多年前狄更斯的这句话,似乎对每个年代都适用,尤其在今天。网络的普及以及科技的发达,让一切资讯唾手可得,随之而来的,就是乐趣在消失,人们渐渐失去等待的耐性,也渐渐失去欣赏好东西,好素质的能力。

现代人最大的遗憾,大概便是数码相机的普及,使人获得了随手可得的影像记录的同时,却失去了摄影的仪式感,遗失了拍摄或被拍摄的情怀与庄重。我们以及我们的上一代,对于儿时的美好回忆,几乎少不了去影楼拍照这一片段:全家人穿着最好的衣服,在影楼那处无数人站过的不真实舞台背景前,定格那一刻;在那一刻,每个人都是主角。而如果我们上辈还幸存有更早些的照片,则更为珍贵,那张发黄的胶纸,不只是影像,更成为一个家族的传承。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命短暂,美好岁月转眼成追忆,是一种根本的美学和人生观。而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一张经典照片,需经历仪式般的拍摄,筛选,印制和敲章程序,也只有这样,那张照片在壁炉边作为传家信物,或在展览馆作为历史见证的重要意义,才变得容易理解。

过去,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用摄影留住现实是上天的礼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兴趣于旧时光在专业摄影师的镜头下被定格下来。

三大展览,竞相出奇

最近,香港历史博物馆正有一个以“影藏岁月”为题的香港旧照片展,与此同时,深圳博物馆也正展出约翰汤姆逊的百年老照片展;不期而遇皆与深圳大乾艺术早期推出的英国摄影师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在大约1860年至1873年前后拍摄的一些香港的影像有着必然联系。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大乾的影像展,不仅仅展出这位在中国的摄影史上属于几乎被“遗失”的摄影家的数十张典藏级原作,更弥足珍贵的是,它们将以非印刷的最原始的胶片状态呈现!

摄影术传入中国及在香港的发展

一八三九年八月,法国科学家兼政治家阿哈果在巴黎宣布 “达盖尔照相法”的诞生,摄影很快便传到世界其他地方。鸦片战争后,香港因着特殊的地位,吸引不少外来商业摄影师在这里开业,顾客主要是访港的外国商旅。早期在港的摄影师,既有随港口而来的外国人,亦有从不同渠道学习摄影术后而开业的华人,影楼数目众多,竞争十分激烈。所以说,香港是早期来华摄影师的重要基地,孕育了首批杰出的华人摄影师,亦为香港在摄影术传入中国的历程上,扮演重要角色。

早期的香港,摄影需采用自然光,须设在楼宇顶层,以便菲林曝光,故叫“影楼”,最早影楼通常与画室合办。开设影楼为生的摄影师,喜欢把街景风光、重要事件和民生风俗拍摄下来,我们见到的历史照片,其实都是商品,通常以民俗、风景、建筑以及肖像为主,平常百姓的生活习惯也是热门摄影题材,好让西方国度一窥远东这片英殖民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而肖像作为外国人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因在影楼有太多角色扮演,顾客可根据喜好选择服饰造型,令相中人身份扑朔迷离,相比而言风景照则纪实很多。

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其人其作

当步履迟缓的大清帝国被抛入急剧变迁的历史轨迹,摄影的在场更为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史料,见证着香港发展成为城市的历程。遗憾的是,战争动乱让这些史料散佚各处,尘封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的作品便是这段晦暗不明的历史中被忽略的一员,但这批150年前拍摄于香港的照片幸运地保存至今,即使忽略其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展出这些照片,本身便是重新“发现”被忽视的弗洛伊德的过程。

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英国摄影师,1865年以前曾在澳门的一家照相馆工作,1866年迁至香港,任塞尔维拉照相馆(Silveira & Co。)的摄影师,1867年在其老板离港后接管照相馆。在1868年以前,弗洛伊德拍摄了大量香港、澳门、广州、厦门和福州的风景照片。他不仅拍摄了很多精彩的风景照片,而且擅长室内肖像摄影,并留下大量作品。他于1874年11月离开香港。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由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 WilliamPryor Floyd)在大约1860年至1873年前后拍摄的一些香港的影像(也就是在摄影术发明后大约30年左右)。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在中国的摄影史上属于被“遗失”的一位摄影家,其作品从未在国内成系统的进行展览或结集出版,对他的研究一直非常罕见,目前只有在TERRY BENNETT 的《中国摄影史》中有一些资料,展览方希望通过甄选出的数十张典藏级照片,铭记历史,透析城市地理变迁,多角度解读弗洛伊德影像作品对当下人文、艺术的意义。

老建筑,旧岁月

一八四一年,香港政府卖地后,一幢幢西式建筑陆续出现在这个新生城市里,不论是官邸,花园大宅,洋行办的大楼,会所仓库,甚至军营宿舍、海军基地和炮台等,殖民地建筑物在这个山多地少的岛屿上依山而建,拼凑成一个具有欧洲色彩的小城市,成为英国人以至来港营商旅游的洋人眼中的一个奇迹,即使早期以香港风光作为主题的油墨画,都离不开这些西式建筑物作背景。弗洛伊德的镜头,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镜头下的建筑,真实地还原了粤港澳昔日面貌,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成为研究粤港澳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当我们把这些照片拼凑起来,细心研究,能了解香港发展何其急促,即使同一地点拍摄,年份稍有差距便有变化,更何况,当现在的你,迷失在今日香港这个光怪陆离的国际都会石屎森林中,更容易感慨这一百七十多年的沧海桑田!

最后,向百年前这位摄影大师——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致敬,感谢他用影像呈现历史,让旧岁月凝固在旧照片中让我们回味,并更好地珍惜现在!

猜你喜欢
摄影术影楼弗洛伊德
用人单位可以擅用员工“私房照”做广告吗?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春满颐和园
从自拍到自拍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一)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