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弗洛伊德

2014-02-02 06:23叶枫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港片摄影术桑德斯

(文)叶枫

威廉・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的作品在国内,还是藏在深巷里的一坛美酒。自摄影术在1839年成为法国贡献给整个人类的礼物之后,摄影比镜子还写实的功能便让人惊奇不已。本雅明在《摄影小史》里称,摄影的黄金时代,正是在它发明的最初十年,而当它迈向工业化之后,就沦为在贩夫走卒、江湖郎中营利的一项新技术。因此,在19世纪60年代,不去操作名片格式的肖像照,以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少数摄影师便尤显可贵。这其中就有英国摄影师弗洛伊德,他在1866年旅居澳门,1867到1874年又活跃在香港、广州、福建和日本一带,途中,他把镜头伸向了比个体肖像更为广阔的社会、人文景观。

在弗洛伊德的胶片里,酝酿、采集和凝结的视觉经验经常是跨越了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国家的,可供多重解读。比如一幅聚焦于香港薄扶林的德格拉斯堡的作品,对于史学家,看重的可能是绵延的荒山上,这座华丽而突兀的哥德式建筑传递出的早期殖民风貌,对于港大的学生,却愿意和这幢男生宿舍的百年前身隔空喊话,而热衷港片的内地观众也能一眼认出这是《流氓医生》、《玻璃之城》的取景地。

很可惜,当同期的威廉·桑德斯的系列中国景观摄影作品在收藏市场炙手可热时,弗洛伊德的生动、丰富和细腻却仍是无人来嗅。如今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收集到这些珍贵的原片,正是为了打开一条通往历史的隧道,去追溯一个半世纪前的蛛丝马迹,去把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片面的现实形象重新再汇成一条河流,使现实不致如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里写的,永远地“失去了统一性”。

发现弗洛伊德,便是发现已经并且一直存在的真实。

猜你喜欢
港片摄影术桑德斯
老面孔成为港片最后防线?
“老男孩”之战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港媒:贺岁港片怎么了?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乔治·桑德斯的《巴多中的林肯》
重映影片能否再掀怀旧热潮?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从自拍到自拍
简析韩国电影对港产电影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