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2014-02-03 12:41王书慧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

黄 峰 王书慧

(1.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在延安时期,党不但通过自己的科学理念和高尚行为,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更以博大的胸怀和巨大的政治勇气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使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享誉中外的“民主政治的示范区”。这些民主的实施不仅赢得了民心,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更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资源,也为党后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延安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顺应历史潮流,满足人民呼声

1.近代民主政治的历史潮流

随着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在思想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法国启蒙思想家把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并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根本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无论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还是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他们对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卢梭 《社会契约论》 等学说思想,人们把它当作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并逐渐被后来的人们包括当权者所推崇接受,人类的发展进入了自由民主共和时代。特别是启蒙运动的思想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波及全世界,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种民主思想不仅促成了资产阶级历史上最为彻底、最为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也为美国独立战争起了巨大的动员作用,并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唤醒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对民主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中,这一民主思潮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亚洲其他民族解放国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2.近代中国人的民主追求和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对中国而言,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市场与商品倾销地。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而拉开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序幕,迫使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洪流。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传播了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历史进入20世纪后,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重,清政府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全失,革命思潮随之高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孙中山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尤其在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又翻开了新的一章。从满清政府到袁世凯,再到张勋的覆亡无不昭示了一个真理: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了,民主在中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在民主大潮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真正的推动民主发展也就责无旁贷了。正如当年毛泽东对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了自信的答案,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民主”这条新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

(二)充分发扬民主,创新政权形式

党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具有特殊的世情、国情和区情,即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党的政策制定必须体现巨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首先,从党的代表性上,从工农专政的苏维埃体制向新民主主义体制转型。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指出:“改苏维埃工农共和国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些政策的改变,首先就是在更充分地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二是敦促国民党的政治改革。“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2]在共产党实施的“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方面,它包容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代表。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上述人员的分配是党的真实的政策,不能敷衍塞责。”[3]在实践层面,“三三制”实施的效果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实行“三三制”,使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大大加强了,也使边区各级政权吸纳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再比如,实行“三三制”,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三三制”实施后,共产党员在政权机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要在政权中发挥作用,赢得其他人士的尊重,就要更加努力的工作。而非共产党员以前是被排斥在共产党政权之外的,特别是那些曾经是“专政对象”的地主、富农、国民党等,被吸纳到政权机关,参与治理边区,使他们一方面感到受到礼遇而生感激报答之心;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借此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让人们认识其存在的“价值”。这就在政权机关内部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的工作效率。

(三)创新选举与监督制度

选举制度是政治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赋予人民真实而广泛的民主选举权利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第一要义。当时的延安没有民主传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似乎不具备民主实践的条件,很多人对选举也持怀疑的态度。但实践证明,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堪称中国历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这种选举制度比党的苏维埃时期的选举制度具有更大的民主性。苏维埃时期的选举是间接的,而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是直接的,民众可以直接选出从乡到边区的各级参议会议员,各级参议会再选出同级政府。有关选举的配额的规定也是更为平等。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了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确定了“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原则。在边区政府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深入的多种形式的选举运动。例如,普选、无记名、发表竞选演说、差额选举、看政绩、发挥新闻舆论作用等,由老百姓选出自己信任的政府和官员。选举制的推行,极大地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提高了普通老百姓的政治觉悟,边区建立了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真正代表民意的各级政权。共产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成为中国西北高原上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建设中的监督制约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强化了各级参议会监督、行政机构监督、党内监督、制度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舆论媒体监督,建立起了行政机构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党内与党外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制度与舆论相结合的监督网络。这种政治机构既是分权的,权力之间又是相互制衡的,使领导者个人的一切活动和权力的运作时时处处置于监督制约之中,从根本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第三届边区参议会上,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诚恳地说“我请求各级人民的代表经常密切的督促行政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督促和帮助我们成为名实相符的人民勤务员。”[4]不仅如此,陕甘宁边区还体现了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的统一。对于那些不称职的政府人员,人民有权罢免。这种民主权利体现在上至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下至每个自然村的政治生活之中。与当时国统区一党专制的垄断政治形成鲜明的对照,实在是中国政治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

(四)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廉洁政府

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政权从建立时起,就面对着腐败现象侵蚀的严峻考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不久,便发现极个别“不良分子”浪费资财,贪污腐化,欺压人民,变相接受商人的“回佣”。因而,建设廉洁政府的过程,就是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的过程。在延安时期,我们党以“严”字当头,将法治与德治、治本与治标、监督与自律、严惩腐败与俸以养廉并重,对共产党员中的犯法者从重治罪,毫不松懈地进行了反腐倡廉的斗争。一方面,制定施政纲领、法律法令、规章制度等,规范政府及政务人员的施政理财行为;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和弘扬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领导干部和劳动英雄的先进事迹,培育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订立政务人员公约,促使其廉洁自律;同时,建立各级监察机构,赋予人民控告权,强化对各级政务人员的监督。颁布惩治贪污条例和其它条例,严惩“新贪官污吏”,如处决了贪污税款3000元的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肖玉壁;实行俸以养廉原则,保障一切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必需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抗日根据地政府,建设成了举世公认的廉洁政府。

二、现实启示

(一)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民主不是幽灵,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洪水猛兽,也不是资产阶级专利产品,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中国来说,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在过去,没有民主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在当代,没有民主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我们提倡学习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更是崇尚民主、热爱民主、实践民主的一种价值追求。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延安时期的成功的民主实践经验对当前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辩证地看待民主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民主发展的程度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经济基础并不是民主发展的唯一条件,经济发展有利于民主的推进,民主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人民的广泛主动参与。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的开发和训练,民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素养没有必然的联系。当年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延安的基层民主实践就是最好的明证。经济基础和民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改革开放在创造巨大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启发和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和权利的意识,人民创造财富,改善和丰富生活的内在活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人民保护自己创造的财富及主张自己政治权利的意识逐渐增强;舆论监督政府权力的力量也在日益增强。按照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推动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然也包括社会民主的发展。因为充满活力、法治与公正的社会正是民主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民主成长的肥沃土壤,当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发展相适应时,这个国家才能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民主的发展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近代中国的百年民主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发展必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新道路、新模式。当今中国面对的已不是能不能实行民主的问题,而是应该根据国情实现什么样的民主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民主思潮发端于西方,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民主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和相对成熟的民主制度,这给中国开展民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西方民主诞生于西方大地,适应西方的“水土”,但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主而言,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民主不会、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探索不同的民主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从来都没有否认民主的普遍性原理,即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但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或模式,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我们不仅要看到民主的普遍性、共同性、一般性,而且也应承认民主有差异性、适应性和多样性。如果简单地把西方民主搬到中国社会,不但不会促进民主发展,反而会阻滞民主的脚步,近代中国生搬西方民主的多次失败教训启示我们必须使民主本土化、中国化,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新道路。延安时期推行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这样,民主才能真正的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四)民主的发展离不开监督的完善

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中国式的民主发展之路,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必须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做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通过完善的监督,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真正让权力在民主、公开的阳光下科学运行,从而使民主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236.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742.

[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5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生态民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