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地区发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考

2014-02-03 13:37黄德锋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鄱阳湖民俗

黄德锋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一、环鄱阳湖地区农村民俗概述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战略,为环鄱阳湖地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其周边38个县(市、区),其中农村地区面积占大部分,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俗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与积淀,极为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江西地方文明,是环鄱阳湖地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江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环鄱阳湖地区的农村民俗主要有:

1.农村生产民俗。如鄱阳湖的渔业民俗。鄱阳湖渔民“鸬鹚捕鱼”民俗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鄱阳湖地区渔村风情的重要体现。

2.农村游艺民俗。如鄱阳民间灯舞《釆莲船》。它是流传于鄱阳县湖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灯彩舞蹈。千百年来,鄱阳人民依湖而生,滨湖而居,入湖而作,形成了与湖息息相关的民间舞蹈。其中渔歌、渔舞、渔灯等成为鄱阳地域文化最具有影响的艺术形式之一。

3.农村特产民俗。如万年县稻米习俗。万年是“稻米之乡”,境内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稻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人歇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习俗。万年稻作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俗记录着万年人们生存发展的过程。

4.农村工艺民俗。如临川蔑编民俗。临川蔑编工艺集传统蔑编技术和书法美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具有临川文化特色,至今有200多年历史,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川蔑编工艺传承人徐建元用1万根篾丝,编织了长23米、宽1.1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图》,引起广泛反响。[1]

5.农村建筑民俗。如乐平的古戏台就是鄱阳湖地区建筑中一个奇特的文化景观。分布在乐平的412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因其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而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华一绝”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而乐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2]

6.农村饮食民俗。如余干的辣椒炒肉。余干辣椒产自余干县李家村,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由于李家村是砂质土壤,空气湿润,阳光充足,种出来的辣椒个体细长,个头适中,而且皮薄细嫩。在首届游客最喜爱的十大赣菜评选活动中,余干辣椒炒肉被评为游客最喜爱的十大赣菜。

二、环鄱阳湖地区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环鄱阳湖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以来,环鄱阳湖地区的农村民俗旅游发展较快,但由于其开发起步较晚,发展农村民俗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广度不够

环鄱阳湖地区农村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在环湖各地,各具特色,但在开发、宣传、服务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地区虽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开发的农村民俗旅游项目寥寥无几,没有形成规模。如乐平的古戏台,世所罕见,但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少数到来的旅游者,只能自发而行。还有一些地区如有旅游的外地人好奇观赏农家打糍粑、品尝农家特色小吃、观看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等,未能得到有效的、有组织的开发,未能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

2.农村民俗资源文化内涵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促使旅游与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结合。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文化内涵的可开发性,因此至今没有形成高质量的民俗精品,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如鄱阳湖奇特的渔家水上“连家船”婚礼民俗。鄱阳湖以往渔民都是“水上人家”。他们世代以船为伴,生活在鄱阳湖上。小伙子“成家”在鄱阳湖上,“立业”也在鄱阳湖上。年轻人举行婚礼,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合船会婚”的“连家船”传统习俗。这一具有浓浓的水乡渔家风情民俗,形式新颖,文化内涵突出,但至今还未能为大众所知,文化开发层次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值得进一步挖掘。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各地纷纷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促销自己的旅游产品。环鄱阳湖地区这些年在旅游宣传和促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民俗旅游方面宣传不够,宣传推介手段不多,各地缺乏必要的联合,产品的知名度低、美誉度不高,旅游品牌尚未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以致于许多景点“藏在深闺人未识”,致使一些民俗旅游资源就连本地人都不清楚。同时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对外宣传促销方面明显不足,整体旅游形象难以树立。因此环鄱阳湖地区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范围,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参加各种旅游展销会进行宣传,大力整合和优化利用各种宣传力量,让外界充分认识和了解鄱阳湖地区的民俗,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4.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服务水平与能力是体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从业人员队伍是发展鄱阳湖民俗旅游的关键。当前鄱阳湖民俗旅游的开发经营人才匮乏,服务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和文化素养,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当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要高度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多种方式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环鄱阳湖地区民俗旅游提供人才保证。

三、环鄱阳湖地区发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1.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民俗资源,开发旅游产品

挖掘民俗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是发展农村民俗旅游的基础。“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人文古迹旅游资源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3]环鄱阳湖地区民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在开发时,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民俗产品的特点,注重产品的原始性、多样性、参与性、文化性和体验性,突出特色,打造出体现环鄱阳湖地区农村风光、农民生活、乡村民俗的旅游产品。同时在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时要以政府为主导,全面规划,充分挖掘环鄱阳湖地区民俗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如鄱阳湖第一条民俗旅游线路的正式开通。此次开通民俗旅游线路有湖景观光、湖候鸟游、湖渔家宴、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度假游等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到鄱阳湖的独特生态风光与风俗人情。[4]进贤县的西湖李家在原南昌市长李豆罗的带领下建设成为环鄱阳湖地区民俗旅游的样板。该村把“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作为建设思路,还收集农村的各类农业用具,建成农博馆场,使城里人来了有看头,乡下人来了有想头,这些民俗旅游产品成为西湖李家独有的特色。[5]这种以农村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提升了农村旅游的档次,吸引了大量旅游者。

挖掘民俗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环鄱阳湖地区要以政府为主导,制订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如建设鄱阳湖民间民俗博物馆,建设一批具有特色风情的原始型民俗村,举办民俗活动,开展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宣传鄱阳湖地区特色的民俗建筑、婚俗、节日习俗、民俗街、庙会等等相关的人文风俗,增强鄱阳湖民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如江西将借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以“渔”元素为主题,计划将鄱阳湖民俗文化元素中的“渔鼓”、“渔火”、“鸬鹚捕鱼”、“渔歌”等来打造鄱阳湖大型实景演出,通过现场表演展现鄱阳湖民俗风情画卷之“渔舟唱晚”,以提升鄱阳湖民俗旅游的品质。[6]

2.打造农村特色民俗品牌,扩大知名度

特色性是民俗资源的基本特性,失去特色,民俗旅游也就不复存在。环鄱阳湖地区农村与其他地区文化显著不同,其民俗特色鲜明。因此,发展鄱阳湖地区的民俗旅游,应打其特色牌。民俗的特色源于文化的差异性,在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应以特色为依据,突出各地区的民俗资源特点,设计新颖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民俗商品,突出特色打造旅游精品,提升环鄱阳湖民俗旅游区的品位,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有“华夏笔都”称号的文港,因生产毛笔历史悠久享誉中外,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如今文港毛笔占中国毛笔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有百分之九十的书画家在使用文港毛笔。在文港,到处都可看到做笔的,一支支笔绘出了精彩世界,文港毛笔成为江西标志性旅游工艺品,2006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文港毛笔可以打造成环鄱阳湖地区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人来体验鄱阳湖独特的民俗。

文化的特色是环鄱阳湖地区发展民俗旅游最大的优势。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要具有民俗的“神”,还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表现出来。[7]千百年来,鄱阳湖周边的人们在此休养生息,名人众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影响较大的如早期的吴城文化遗址、山背文化遗址、万年仙人洞遗址等。鄱阳湖地区的青铜器具有世界影响,从瑞昌铜岭铜矿到吴城青铜器生产作坊,再到大洋洲商墓的珍贵青铜器,创造出本地区的青铜文化,是鄱阳湖文化的精髓所在,为国内外所瞩目。而一代文豪苏轼游鄱阳湖写成的《石钟山记》,更为鄱阳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后人在石钟山上建有怀苏亭,立有《石钟山记》的碑刻,真是“地以名贤重”,自苏东坡夜探“石钟”之后,这里便成了游客们的必来之地。人们游览这些旅游胜地,实地吟诵佳作,真是趣味无穷,别有一番感受。

3.发展农村民俗旅游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发展鄱阳湖地区的农村民俗旅游应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村民俗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

首先,环鄱阳湖地区应该开发农家乐旅游带动民俗旅游。近年来环鄱阳湖大力开发“农家乐旅游”,让旅游者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玩乡村游戏,赏田园风光,为旅游者提供了了解和参与农村民俗活动的机会,从不同方面体验到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与乐趣,提高他们旅游满意度,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如“中国湖城”——鄱阳县把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新抓手,以优惠政策鼓励创办农家乐,立足农业农村特色,开发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农(渔)家乐示范点等乡村旅游项目,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该县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该县的新农村建设。

其次,环鄱阳湖各级政府应该重视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农村民俗旅游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民俗旅游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民俗旅游发展氛围,做大做强民俗旅游品牌,培训农村民俗旅游人才,使民俗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刘占昆游中堂.江西艺人以万根竹篾编巨幅《清明上河图》[N].中新社,2010-01—17.

[2]徐黎明.古老饶河戏频频发新芽乐平重视培育戏剧新人[N].江西日报,2009-11-12.

[3]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8.

[4]陈春园.新华网江西频道,2008—07—20.

[5]张祖珍.李豆罗详解西湖李家“八看”[N].江南都市报,2011-04-26.

[6]江西打造鄱阳湖大型实景演出“渔”元素是主题[N].新华网江西频道,2010—02—23.

[7]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72.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鄱阳湖民俗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民俗中的“牛”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太平军鄱阳湖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