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为人处事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2014-02-05 02:27尚明龙王兴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基朱元璋

尚明龙,王兴文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刘基为人处事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尚明龙,王兴文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刘基是中国古代最为传奇的人物之一,他的智慧与事迹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远的民间影响。研究刘基的为人处事之道,挖掘其当代价值,用以指导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基;元末明初;为人处世;智慧;当代价值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他以文人出身,带兵打仗,通晓天文地理、经史子集,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纵观刘基的一生,他在修身、齐家、为官、为学诸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

当前,随着刘基研究热的持续升温,国内关于刘基社会关系类的文章逐渐增多。但是,刘基处世方法类文章却极为少见。截至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国内外学者从现代价值意义的角度着手研究刘基的为人处事之道,因此给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从立志高远、处事果敢、淡泊名利、忠诚恕己、功成身退五个方面来对刘基的为人处事之道做一番梳理和总结,归纳其在当代社会对普通民众立志高远、为政者克己自律的现实意义。

一、聪明好学勤于求教

刘基自小聪明异常,据史书记载,刘基“幼颖异”[1]3777,“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习举业,有文有其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2]775并且刘基非常的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1]3777,这就为刘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刘基在读书期间也总是善于求教,遍访四方名师,如当时的地方名士郑复初和道教名士吴梅涧。《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刘基)讲理性于复初郑先生,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先生大器之,乃谓公父曰:‘吾将以天道无报于善人,此子必高门之后矣。’”在同这些地方名士的交往中,刘基的思想慢慢成熟。他秉承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在23岁时便高中进士,步入仕途。

勤奋好学是刘基成就“一代传奇”的基点,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社会进步的强大牵引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勤奋好学尤为重要。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自身基础是否扎实,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青少年要努力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认真刻苦的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向师长求教,并且将所学知识同社会实际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

对于社会工作者,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也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学习。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创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足,是我们当前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需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的大脑,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钻研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向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同事朋友请教,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处事果敢当机立断

刘基处事果敢,当机立断的行事风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其对时局全方位的掌控来实现的。刘基晓天文、知兵法,在辅佐朱元璋期间屡次大胆进言,皆获奇功。

刘基与朱元璋相遇之初,朱元璋曾奉韩林儿为帝,行跪拜大礼,而“基独不拜”,并对朱元璋说道:“牧竖子,奉之何为!”朱元璋于是向刘基询问争取大计,刘基脱口而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如此大手笔,在当时唯有刘基能够谋划!惊得朱元璋连说:“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当时正值陈友谅来犯,朱元璋属下欲降欲逃者无数,刘基建言:“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并安抚朱元璋,使其戒除对强敌的恐惧,以逸待劳。朱元璋用其计,果大破敌军。

处事果敢,当机立断也使得刘基在治理国家时从容不迫。明朝建立后,刘基立即上奏要求建立军卫法,并且力主整肃纲纪,劾杀与李善长关系亲近的中书省都事李彬,致使“人惮其严”。其后,刘基又曾建言皇帝朱元璋:“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皇帝未纳其言,导致民怨相生,边患横行。

处事果敢,当机立断的处事风格,在当代有着巨大的作用。小到普通民众,大到一个国家的领导层,若具备了果敢、立断的行事风格,则会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够从容应对,一往无前!作为普通民众,具备果敢的行事风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面对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提高做事效率;一个国家的领导层若拥有果敢、立断的魄力,那么这个国家无论面对怎样艰苦的环境,领导人都能够为国家的未来描绘出光明的蓝图,塑造出美好的愿景,凝聚民心,奋发图强。

三、志存高远淡泊名利

刘基虽历仕元、明两朝,但皆出于实现自身安邦救国的宿愿需要,并非名利所使。早在仕元时期,刘基在高安县丞任上便“有廉直声”。之后在围剿海盗方国珍时,方曾“厚赂基”,而“基不受”,可见刘基入仕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想尽己所能,造福百姓。即使是在元末那种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混乱年代里也没有失去他所要追求的目标,没有动摇他正直的品性。

辅佐朱元璋之初,刘基屡立奇功,朱元璋曾多次封赏,都被刘基婉言谢绝。朱元璋用刘基的献策打败陈友谅后,曾“以克敌赏基”,被刘基谢绝。此时的刘基,心存安邦宏愿,加之自己本身淡泊名利,因此谢绝朱元璋的赏赐也在情理之中。

明朝建立后,刘基为新王朝制定历法,谋划刑狱,规划皇城,可谓呕心沥血,于是明太祖朱元璋“累欲进基爵”,而“基固辞不受”。此时的刘基已官至御史中丞,济世救民的人生愿望也已基本实现,那些过多的名利在他看来或许只是拖累。于此,更可以看出刘基这种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处世特点。

正是由于刘基的这种淡泊名利的处世方式,使得刘基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个恬淡的心态,步履从容地走过一次次的权力斗争,最终做到大公无私。当前,我国的官员阶层中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一来是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同时也与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关。许多官员在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然发生偏转,逐渐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转而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最后滑向犯罪的深渊。为官者应以刘基为榜样,志存高远,两袖清风,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蒙蔽,如此方能秉公执法,洞察秋毫。

四、忠诚恕忍达己达人

刘基一生历仕元、明两朝,两个时期虽身份悬殊,但刘基对所仕朝廷一直忠心耿耿,尤其是在辅佐朱元璋时期,更是鞠躬尽瘁。刘基一见到朱元璋便“陈时务十八策”,给朱元璋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紧接着又为朱元璋讲解“征取大计”,即先消灭陈友谅,后击败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的三步走战略,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后在同陈友谅的战斗中多次献计献策,使朱元璋得以顺利推进。鄱阳湖一战,刘基更是救朱元璋于危难之中。政局稳定以后,刘基为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倾尽心血:制定大统历、奏立军卫法、整肃纲纪……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足见其对皇帝朱元璋的赤胆忠心。

除此之外,刘基在对待同僚。下属甚至是自己的仇人时都保持一种中庸的恕忍态度,这同刘基宽容大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史书记载刘基“慷慨有大节”。刘基在任元朝元帅府都事时与当时的海盗方国珍交恶,后刘基又因方国珍一事遭奸臣排挤,被羁管绍兴。之后刘基辅佐朱元璋,方国珍致书刘基,欲与朱元璋政权通好。当时朱元璋政权尚不稳定,百废待兴,刘基遂抛弃前嫌,向方国珍“宣示太祖威德”,同意与其交好,自始方国珍遂纳贡。刘基在出任明朝御史中丞后,因整肃纲纪需要,劾杀丞相李善长的亲近,丞相遂对刘基怀恨在心。而皇帝朱元璋责备李善长时,刘基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并将李善长比作是巩固明王朝这座大厦的一根“大木”,假如“束小木为之,且立覆”。足见刘基宽广的胸襟和以大局为重的全局意识。

刘基为官能够做到善始善终,忠诚恕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辅佐的政权尽心竭力,在其位、谋其政,他的做法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工作须“忠诚”。刘基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他尽忠的对象只能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如此我们可以用扬弃的观点来认识今天社会各群体所应“尽忠”的对象。现如今,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无不需要秉持一种“忠诚”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忠诚”,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对工作执着追求的认真态度。企业员工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以企业为家,踏实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政府官员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其次,工作当“恕忍”。刘基在明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功勋卓著,位极人臣,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同僚、臣下的关系至关重要。刘基“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对恶势力毫不姑息,因此在朝中多有树敌。但刘基秉持着宽容的处世态度,事事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屡次化争执于无形,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有利于形成上下一心,荣辱与共的政治氛围。当前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具备这种“恕忍”的气度,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统筹全国一盘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作为普通民众,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我们在处理工作关系、家庭关系以及邻里关系的时候要多一份谅解,多一份沟通,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五、功成身退乐天知命

明洪武一朝,开国功臣被诛并波及全族者无数,根本原因在于皇帝朱元璋对功臣勋旧的猜疑和不信任。刘基作为辅佐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位高权重,自然是朱元璋防范的重点对象。而刘基最终能“赐归老于乡”,并在之后允其“佑享高庙,封世爵”,“铁券丹书,誓言世禄”,福祉泽及后世,可谓功成身退,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刘基淡泊名利,他的治国安邦理想已经伴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得到了实现,此时的他已没有太多遗憾。另一方面,刘基对朱元璋的猜忌心理早有准备,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为取得朱元璋的信任也要及早隐退。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乐天知命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凡事不斤斤计较,不做无谓的争斗,如此,人生方才趋于平和,而内心的宁静是当前这个浮躁年代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乐天知命不是一种消极避世,它是在你看透了社会现实之后仍持有的一种坦然的处世态度。它同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并不相悖,反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明确了人生目标之后,向着目标勇往直前,中间出现挫折和遗憾,也能够看轻看淡。如此,人生方才能够大开大合,不拘一格。

对政府官员来说,功成身退是一种肚量。干部年轻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领导干部功成身退有利于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政府部门发挥她们的才能,能够保证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六、结语

刘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刘基的处世哲学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分析整合刘基的为人处事方法并深入挖掘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刘基由于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他的处世哲学里包含了很多忠君、顺从的观念,有着强烈的等级尊卑思想,这样很容易造成盲目崇拜和对权威的迷信,失去创造性。对此,我们应当坚持批判的观点来吸收这部分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将刘基的处世哲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它的精髓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1](清)张廷玉.明史:卷128刘基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3777-3780,3782-3783.

[2](明)刘基.刘伯温集:诚意伯刘公行状[M].林家骊,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775.

[3]周群.刘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4.

(责任编辑:俞美玉)

Liu Ji's Skills in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SHANG Ming-long,WANG Xing-wen
(Humanities College of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325000,China)

Liuji is one of legendary figure in China's ancient,whose wisdom and stories has ha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ffects on folks in Chinese Mainland,Hong Kong,Macao,Taiwan and even to the SoutheastAsia,Japan and Korea.It will be meaningful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ake the research on Liu Ji's skills in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 and explore its contemporary value,so as to guide people's work and life.

Liu Ji;turning of Yuan and Ming Dynasty;dealing with people;wisdom;contemporary value

D691

A

1672-0105(2014)04-0006-03

10.3969/j.issn.1672-0105.2014.04.002

2014-11-01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J20130020)

尚明龙(1988—),男,山东临沂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王兴文(196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温州大学孙诒让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刘基朱元璋
刘基隐居考述
MYTH AND MECHAS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治藏茶禁政策考述
刘基作画释君忧
刘基的隐与显
弘扬刘基廉政文化的思考
“前卫老头”刘基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