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2014-02-05 02:27蔡耕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基廉政思想

蔡耕勇

(文成县委党校,浙江文成325300)

刘基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蔡耕勇

(文成县委党校,浙江文成325300)

以民为本是刘基廉政思想的基础,贪为恶德是刘基廉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官必清廉是刘基廉政思想的外化。刘基的廉政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早已超越了廉洁,他修身养廉、廉洁合一、勤廉政事等,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刘基;廉政思想;当代价值

刘基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廉政文化、智谋文化、风水文化、孝道文化等,有着多元文化价值,作为一名儒官,刘基以深厚的传统儒家经典功底、坚定的民本理念与两朝为官时安邦治世实践相结合,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廉政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告诫后人,廉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生活方式,更对后世廉洁政治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一、刘基的廉政思想

(一)以民为本是刘基廉政思想的基础

刘基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儒家政治哲学主线,提出了“为邦贵知本”①的观点。他说“邦本弗固,庶事咸堕”②,如果“民本”政治无法执行,社会秩序将无法稳定,而他自己无论在元朝为官还是辅佐明朝,都能做到以民为本,深入体察民间疾苦,“振惰奖勤,拯艰息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②他“以天下苍生忧戚为忧喜”③,强调“以德养民”,认为“以德养民,则四方之贤望风而慕”④。他的民本思想具体表现为:

1.仁心仁政。明初,朱元璋有一次问刘基“生息之道”时,刘基说“生民之道,在于宽仁”,即统治者要谋宽仁惠民之政。心中有百姓才能施仁心,政策为百姓服务才是行仁政。“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⑤,并且“伐而取其财,迁其居者”⑤也是一种间接杀人。统治者只有施仁心,行仁政,才能避免这些悲剧。刘基还把牧人的放牧之道用来比喻为官之道,“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疾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⑥官员应该象牧人一样关心自己的牛羊关心老百姓,一举一动都应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关心民众生活疾苦,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2.理民养民。统治者如果不“理民养民”,无所事事,贪腐无度,结果必然会“使民困”,最终必然会导致灭亡。首先,刘基在《郁离子·灵丘丈人》中以灵丘丈人养蜂为例来警示统治者,不使民困就要理民。那丈人是如何勤于劳作,善于管理,给蜜蜂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呢?“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牖有乡,五五为伍,一人司之。”意思是说蜂房的安放纵横各有一定距离,新旧排列有序,坐落有一定方位,蜂窗有一定方向,横竖各五箱为一伍,让一个人来管理它们。还“去其姝蟊、蚍蜉,弥其土蜂、蝇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渍”,使安全有保障。“噫!二三子识之,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国家管理人员如果借鉴灵丘丈人养蜂,为老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兴旺发达。其次,刘基认为养民就不能与民争利。《郁离子·重禁》中,他以盐为例,告诫统治者不要随意地扩大自己牟利的范围,如果不顾及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反而“私之以为己”,并制定法律“与民争食”,那就是巧取豪夺,那么,“禁愈切,而犯者愈盛,曲不在民矣”。

3.取之有度。经济上轻徭薄赋、取之有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可不相时而轻用其力也哉?”⑦意思是说怎么可以不顾时令,轻易要求老百姓无偿提供劳动力呢?刘基的民本经济思想,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侵占老百姓的农忙时间,破坏农业生产。生产者是税源赋根,若根源枯竭,后果将不堪设想。灵丘丈人取蜜是“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所以“故者安,新者息”,丈人才能“不出户而收其利”,同理对老百姓轻徭薄赋,取之有度,才不致伤农害本。刘基“取之有度”的观点虽然跳不出儒家“轻徭薄赋”思想的框架,甚至包括他整个民本思想,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但这些思想在元末人民不堪其苦的情况下,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贪乃恶德是刘基廉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1.贪乃恶德。刘基在《郁离子·贪利贪德辨》中指出,君子贪德,小人贪利,贪德能使糊涂的人变得明白,使骄狂的人变得睿智,而“贪利”之“贪”是一种“恶德”,私心和贪欲是万恶之源,会祸心窍,灭理智,因此刘基对其进行了辛辣、深刻的揭露。如《郁离子·狸贪》中,刘基用死到临头还不愿舍弃鸡的贪狸来比拟和反衬贪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在对待私欲方面,人有时比动物更蠢,现实中太多贪官因为钱财导致了政治上自毁前程、经济上倾家荡产、名誉上身败名裂!《郁离子·食鲐》这则寓言则是以明知河豚有毒,却偏要食之而死为喻,讽刺那些明知贪污受贿是以身试法,却偏偏恶习不改的人,刘基认为,明知贪腐没好下场,却遏制不住贪念,甚至企图藉侥幸而逃避惩罚是不可能的,相反这样的人受到惩处,不值得同情,从而表达了他对贪腐恶德的鲜明态度。

2.贪之危害。“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是皆不知贪者也。”⑧贪名好利会直接导致丢身、败家、亡国是刘基对贪之危害的基本认识。《春秋明经·晋人执虞公》中论证了“诸侯徇利以失国”的观点。虞国和虢国都属姬姓,是兄弟之国。可虞公很贪心,为了得到晋国的璧玉宝马,居然把道路借给晋国去打虢国。晋国灭了虢国之后,回来时顺便把虞国给灭了。刘基认为虞公重货财而轻兄弟,是典型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之举。“诸侯徇利以失国,乃其自取之也。”与受贿者一样,刘基以为行贿者也会有同样可悲的下场,《郁离子·献马》中的芮伯,因带兵打仗取胜而获得一匹良马,献给了贪得无厌的周厉王,结果有人趁机诬陷芮伯隐藏战利品,最终芮伯落得个被放逐的下场。芮伯献马贾祸的事例说明了行贿者自取其辱的道理。

3.贪腐之因。对于贪腐原因,刘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不同的理解,年轻时认为,贪腐是一些下层官吏引起的,后来又从中高级官员身上去进行分析,但归根到底都是在找人自身的原因,晚年辞官后,刘基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反思。如《郁离子·蜀贾》通过三个有着不同经营方式的商人来反衬三个不同类型的县官,这三个县官,第一个很清廉,上级对他不满,离任的时候居然连路费都没有,第二个会择机贪些钱财,反而有贤能的声望,第三个见钱就刮,且将大部分钱财用来结交权贵,不久就升官了,奇怪的是老百姓还称赞他是能人好人。三个县官品行各异,结局不同,却是好人倒霉,坏人得益。整个社会以廉洁为耻,以贪污为荣,清官被贬黜,贪官得升迁,表达了刘基对这些黑暗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愤怒,这也是从体制机制上对腐败原因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郁离子·工之侨》中刘基则通过一把琴的先贱后贵的鲜明对比,斥责了世上那些厚古薄今、不识真假、不辨优劣、徒有虚名之流,揭露了元王朝小人当道、是非不分,拒斥真理、埋没人才的腐败世风,又从体制机制角度反思元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4.德主刑辅。“治天下者其犹医”,要治乱政就要认识到“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⑨。显然,主张德刑并举,德刑互济。以儒者自居的刘基,强调“好生如大德,纵恶非圣裁”⑩,坚持“本之以德政,辅之以威刑”⑪,要在施德政的基础上行法治。施行法令有办法,用德政作为它的根本,用严刑辅助它,使天下人相信法令的威力。德主刑辅思想在《覆瓿集·饮泉亭记》中也可见一斑,这篇文章是针对吴隐之饮“贪泉”一事而展开议论的,写得义正词严,气势磅礴,很有力度,吴隐之深明道义,充分自信,坚持喝“贪泉”并写诗向世人宣告要做一个清官,刘基以此感叹“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贪与廉既然是由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要抵制贪婪、拒绝腐败,“不二法门”就是“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靠的就是自身的修养。

(三)官需清廉是刘基廉政思想的外化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清官,可以说,刘基具备了中国历史上一切清官所共有的特征。一是清廉,元顺帝至元二年秋,26岁的刘基被任为高安县县丞,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一上任他就写出了为官之道的《官箴》三篇以自律、明志,决心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作为清官,首要的品质就是清廉,“夏书云:‘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为国有民者,可不慎哉!”⑫他一生两袖清风,死一抔黄土,一生清廉,始终做到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二是律己,“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待人以宽,律已以勤”、“立事惟公,无沽我名”、“持心如衡,以理为平”②,以儒者自居的刘基时时处处坚持严于律己的原则。三是正气,“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无取我便,置人于危,无避我谤,见义不为。”⑬这些话字字正气凛然,句句掷地有声,体现了刘基的铮铮铁骨。“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⑭威武不能屈呀!四是勤政,刘基不仅自己“勤于政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极力推崇那些“尽心奉公”的官员,如他称赞“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洛阳令王涣“贤哉洛阳令”⑮,希望他们给为官者树立榜样。五是谏诤,“刘基论相”,他不计个人恩怨,也不规避自己的性格“缺陷”,顾全大局,敢于直言,表达对各位相位人选的优劣得失看法,树立了一个立事惟公,正直无私而谏诤的典范。六是执法,洪武元年,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刘基不顾丞相李善长情面,行使御史中丞职责,力排众议,按律法奏斩李彬,维护法律尊严。他公理在心,心中永有一杆秤,从而能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七是爱才,刘基人才理论的核心命题就是“用得其当”,要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上,“夫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⑯,“人各有所能也,物各有所庸也。……用得其当,谓之得人;用失其当,谓之失人。”⑰他的人才观至今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二、刘基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修身养廉

“贪廉由乎内而不假乎外”⑭,刘基认为一个人清廉与否,其关键在于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而不在于外在环境与条件。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同时也有一个魔鬼。“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燎原。”党员干部应常思贪欲之害,做到制贪欲、倡廉政、促发展。刘基重视学习、内省、践行、慎独等方式以提升自身修养,值得党员干部在构建预防腐败的第一道屏障时好好借鉴。学习能使人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是坚定理念信念、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内省就是“省察克治”,“吾日三省吾身”,意即让人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践行就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将理论知识自觉运用于实践,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慎独就要求当个人独处时,仍然表现为个体的自我节制、自我约束。

(二)廉节合一

“廉”是廉洁、不贪污,“节”则是有气节、讲原则。刘基的入世思想很严重,对做官是很在乎的,但他却三次辞官,一次被羁管,这都是因他触忤达官贵人,却贿守廉所致,说明在气节与原则面前,他是丝毫不马虎的。践行廉节合一,坚持廉洁从政,有利于树立一身正气;弘扬正气新风,有利于营造廉洁氛围。“一身正气”是领导干部的“节”,是领导干部经受各种考验,百毒不侵的法宝。讲正气,就要讲团结,古人说过“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正气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讲正气就要讲原则,敢不敢于、善不善于讲原则,是衡量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的一把标尺;讲正气就要讲奉献,讲奉献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讲正气就要反媚俗,一个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是高雅、还是媚俗,往往折射出其灵魂的本真。领导干部是标杆,必须有气节、讲原则、重品行,引领社会风气,营造守法氛围。

(三)勤廉政事

刘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一丘土墓,两袖清风,是勤廉政事的典范。廉政要求的是不贪不占,勤政所要求的是勤勉行事,前者要求公务人员清正廉洁、志谦行端,后者则要求公务人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见,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廉政”与“勤政”须同时并举,缺一不可。“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在今天,综观不少官员的堕落轨迹,不难发现一种共相:他们中许多人可以称得上是勤勉的,在位时也曾政绩斐然,做过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甚至在落马之后,坊间舆论仍对其能办事,会办事给予肯定,但是,重勤轻廉导致的严重后果,不仅仅是当事人的自尝恶果,政府的形象也会严重受损。廉政所倡导的优良作风要真正体现在“勤政”的实践当中,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无论职务高低和拥有的权力大小,都要以廉政精神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勤政”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于政府来说,要用“廉政”精神来打造廉洁正气,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治理文明的全面发展。

(四)超越廉洁

1.精神之“钙”。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二十四史,实为一部贪污史,而刘基为什么在当时污浊的官场中能洁身自爱,还敢于同腐恶势力抗争,做到勤、廉、俭呢?他又是依靠什么力量来做支撑的呢?刘基靠得正是他的信仰,他的价值追求!人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应当有所作为,报效社会,这就需要有一种理想信仰作精神支柱。习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总闸门,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廉洁从政的内在根基。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不仅仅是刘基,也应该是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坚持正确的生死观、名利观、人生观,赢得生前身后名,刘基又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榜样。刘基临终时,撕毁两位儿子送来的豪华坟墓设计图,并嘱咐他们只能修土坟,不建石墓,因为“墓”字的意思是一人躺在土上,承受阳光雨露,从而长出萋萋青草。反之,如果沽名钓誉,不惜巨资,大造豪华坟墓,就有违古训了。言廉为虚,身廉为标,心廉为本。政治上的坚强,取决于信念上的坚定,作风上的清廉,来源于思想上的清醒。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坚守理想信念才能经受得住各种严峻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锐气和浩然正气。

2.以民为本。正如上言,人不能靠造坟墓立牌坊永垂不朽,心中没有人民者,必将被人民所抛弃。而心中装满群众者,群众心中自将为他矗立起一座丰碑。刘基的民本思想是一种亲民爱民的政治思想,早在《赠周宗道六十四韵》中提到官府的责任就在于维护老百姓的安全,为老百姓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执政为民,“治民奚先,事之以慈”、“人有恒言,视民如子”②,亲民爱民,溢于言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执政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处处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3.依法治国。刘基故里民间传说,一日,朱元璋理罢朝事,问群臣:“天下什么人最快活?”众臣争相回奏,有说为君快活的,有说做臣快活的,也有说当小民最快活的,等等,朱元璋都未置可否,这时,刘基奏道:“臣以为,天下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眼睛一亮,非常赞赏。“畏法度者最快活”,首先要有较为完备的法制,其次要让人对法律有敬畏之心。明初百废待兴,百乱待理,刘基主司御史台,秉承“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推动修订《大明律》。建章立制、整肃吏治,为推动明初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是立法为民的表现。刘基重视法治,强调立法为先,执法必严,这个道理,古今都是如此。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精义在于依法治“官”,要加强执法执纪的力度和刚性,以彰显法纪的威严,如果执行法纪失于宽,失于软,则法律制度、纪律规定如同摆设,如同纸老虎、稻草人,起不到威慑和约束的应有作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做到自觉守法以正身,秉公执法以成事。

七百年来,刘基作为“三不朽”的传奇人物一直受后世传诵,刘基既是杰出的开国功臣,又是难得的治国良臣,更是浙南乃至中国东南地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面旗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刘基的廉政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如金石般耀眼,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积淀、发扬光大。

注释:

①刘基,《咏史》.

②刘基,《官箴》上.

③[明]林富,《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文集》卷首.

④刘基,《拟连珠》.

⑤刘基,《郁离子·淳于髡论燕畔》.

⑥刘基,《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

⑦刘基,《春秋明经·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厩》.⑧刘基,《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⑨刘基,《郁离子·喻治》.

⑩刘基,《感时述事诗十首》.

⑪刘基,《郁离子·羹藿》.

⑫刘基,《时务十八策》.

⑬刘基,《官箴》下.

⑭刘基,《覆瓿集·饮泉亭记》.

⑮刘基,《雁门太守行》.

⑯刘基,《郁离子·论智》.

⑰刘基,《杂解》.

[1]张宏敏,李青云.刘基廉政事迹与廉政思想[J].廉政文化研究,2010(3):82-87.

[2]毕春英.德政富民[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57.

[3]俞美玉.论刘基的官德[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91-96.

[4]张宏敏.一代廉臣刘基[N/OL].温州日报,[2011-07-14].http://www.wzrb.com.cn/article270644show.html.

[5]唐玉分,唐军.论朱元璋德治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88-190.

[6]俞美玉.刘基研究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何向荣.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俞美玉)

Analysis of Liu Ji Incorruptness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CAI Geng-yong
(Wencheng County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Wencheng,325300,China)

Based on the people-oriented Incorruptness Thought,greedy for evil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Liu Ji's incorruptness thought.And the view of upright and honest officer is the externalization of Liu Ji incorruptness thought.Liu Ji's honest view,outlook on life,values have even been beyond honesty.His integrity of self-cultivation and honesty in one,diligent cheap politics,have left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future generations.

Liu Ji;the thought of clean government;the contemporary value

D691

A

1672-0105(2014)04-0009-05

10.3969/j.issn.1672-0105.2014.04.003

2014-11-18

蔡耕勇(1970—),男,浙江文成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刘基廉政思想
刘基隐居考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思想与“剑”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廉政之歌
刘基的隐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