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馆藏中医古籍的现状、保护与利用

2014-02-05 07:48朱毓梅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古籍馆藏

朱毓梅



论馆藏中医古籍的现状、保护与利用

朱毓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古籍存世数量巨大,其中不乏珍稀版本,目前主要收藏于中医专业图书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馆藏条件有限、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中医古籍馆藏状况堪忧,对其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整理著录工作需要进一步修订补充,保护修复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加强中医古籍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馆藏条件建设,建立国内中医藏书机构古籍保护体系十分必要。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构建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可在更好保护中医古籍的基础之上实现其有效利用。

图书馆;中医古籍;保护;利用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最为重要的载体,承载着历代医家丰富的学术思想与宝贵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广博思想体系与深厚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中医古籍不仅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深入研究中医古籍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是有效传承和持续发展中医药学的基础和重要途径,对当代中医教育、临床和科研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一些有价值的中医古籍并未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利用,部分馆藏中医古籍受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破坏严重,保护形势严峻。部分藏书机构将中医古籍束之高阁,秘不示人,影响了中医古籍的研究与利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利用中医古籍的一些对策,盼行家指正。

1 馆藏中医古籍数量及分布现状

现存中医古籍数量非常庞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全国150个图书馆(博物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古籍13 455种[1],约占我国全部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乏珍稀版本,包括宋版书16种、元版书43种、明版书1 500余种[2]。现存中医古籍分布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大多数保存于国内各中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国内省级以上综合图书馆内。上述13 455种中医古籍即来自150家专业图书馆(各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部分省市中医研究院或中医医院图书馆、少量西医院校图书馆)和省、直辖市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存有3 000多种40 000余册中医古籍,其中珍善本300多种,孤本10余种,还有多种名家抄本、稿本[3]。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中医古籍6 000余种,历代版本8 000余个,约占存世中医古籍品种的60%[4]。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3 180种,其中中医善本1 100种6 198册,明代至民国期间的中医药稿本、抄本近千种[5]。

2 中医古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古籍存世状况尚未完全摸清

现存中医古籍收藏地点分散,全国各类图书馆多数都收藏有部分中医古籍,但绝大多数中医古籍保存于中医类专业图书馆。国内自1958年至2006年较大规模的古籍资源调查有3次。195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基础上,再次进行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于1991年编纂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在2005-2007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牵头进行的第三次中医古籍资源调查中,共收集到150家国内外藏书机构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3 455余种,其中1911年以前成书的古医籍为8 927种,调研成果收录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除了已纳入统计的13 455种收藏在中医专业图书馆、省市以上综合图书馆的中医现存古籍之外,还有不少尚未摸清家底的中医古籍,例如全国地市、县区一级图书馆藏书,各省市博物馆、宗教界图书馆、藏书楼藏书,及港、澳、台地区图书馆藏书等等。另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有少量著录错误,有待进一步修订补充。部分孤本善本及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尚未完全摸清,其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2 中医图书馆古籍馆藏条件简陋,基本达不到保护古籍的要求

古籍的保存寿命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导致古籍损坏的环境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馆藏环境的温度、湿度、阳光直接照射等因素给馆藏图书带来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等。与国内其他专业图书馆相比,中医图书馆普遍馆藏条件较差,古籍库一般应该配有双金属湿度计、除湿机等设备调节湿度和温度,但大部分中医院校图书馆古籍库都未能满足恒温恒湿的要求,仅有少数中医图书馆古籍库安装恒温恒湿空调,防潮措施也不到位。修复设备较差,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古籍修复设备,仅能进行简单古籍修复。中医图书馆古籍保护馆藏条件改善工作迫在眉睫。

2.3 古籍保护技术不足,古籍修复人员数量短缺

据国家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古籍修复人员不足百人,中医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更是奇缺。由于中医古籍的特殊性,中医古籍修复人员既要修复技术过硬,又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对中医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张伟娜等[6]对国内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进行调研,仅有6家图书馆配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7人。待修复中医古籍数量众多,而修复专业人员缺乏,必然影响中医古籍的整理修复工作。

2.4 中医古籍管理工作较为薄弱

一方面,由于中医古籍的不可再生性,部分图书馆对古籍管理观念保守陈旧,认为其主要职责是保管好古籍[7],珍贵古籍被束之高阁,不肯轻易示人,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另一方面,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图书馆对馆藏中医古籍数量不清,存放位置不明,甚至存在丢失现象,使部分珍贵中医古籍破损现象加剧,错过了最佳保护的时间。对大多数中医古籍并未定级及进行破坏程度统计,也不利于中医古籍的保护利用。

2.5 保护意识不够,人为的不经意破坏对古籍产生物理化学损伤

使用不当引起的破损也是引起古籍破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古籍由于时间久远,材质薄弱,不能随意接触翻折。由于保护意识不够,部分古籍被随意翻折或与皮肤汗液直接接触,对古籍的保存寿命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约103 000册,其中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破坏的古籍约35 000余册,占总馆藏的1/3[8],除自然因素外,人为损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6 古籍孤本及稀有版本所占比重较小,珍善本破损严重

中医古籍孤本是指国内图书馆藏书范围之内仅此一种的中医药古籍文献。据不完全统计[9],在现存的万余种(不包括不同版本)中医典籍中,有4 000余种已经沦为孤本。国内图书馆存世的中医古籍孤本数量稀少,收藏十分分散,大多濒临损毁。由于一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经验深藏中医古籍中,部分损坏较重的珍善本如不加紧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整理,错过最佳保护时机,其学术价值难以被发掘,十分可惜。因此,对其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3 加强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国内中医藏书机构古籍保护体系

中医古籍大多数收藏于中医图书馆,但是分布十分分散。而收藏中医古籍的中医专业图书馆古籍库藏书规模不大,其馆藏条件和水平不尽一致,给中医古籍实行有效的保护带来困难。由于资金缺乏、管理理念落后、修复人才匮乏等条件限制,国内外大型古籍保护设施和较复杂的技术无法在中医专业图书馆推广。因此,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根据中医古籍藏书机构的特点,深入挖掘现有资源潜力,研究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馆藏中医古籍保护体系,在古籍保护行业内推广,应当是保护中医古籍的最有效途径。

3.2 加快培养中医药古籍保护专业人才

稳定中医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是确保中医古籍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可持续实施的关键。“原生性保护”是古籍管理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受工作性质、就业广度和待遇水平等因素制约,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型人才屈指可数,无法承担大批量古籍的修复,严重影响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中医古籍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对于修复者的中医专业知识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古籍保护培训班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增加激励机制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医古籍的修复、整理专业人才。

另外,为使中医古籍免于失传,还必须加强对其研究、整理和出版。目前全国中医古籍整理专业人才少,部分从事古籍整理人员甚至未经专业培训,导致人员队伍经验与水平参差不齐。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古籍保护与整理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必须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古籍保护与利用队伍,投身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传播事业,从而保证中医古籍所蕴含的宝贵知识得以传承。

3.3 建设中医古籍馆藏与保护体系

加强古籍的保护,首先要改善馆藏古籍的保护条件。馆藏中医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应当加快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10],图书保护的适宜温度为16~22 ℃,相对湿度为45%~60%,同时要求温湿度恒定,古籍书库应当配备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为了防止虫灾和酸化,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图书馆普遍采用高科技技术和仪器进行古籍修复和保护,这在国内中医馆藏图书馆中还是十分罕见。而对于近年来纸张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应用到古籍的修复和保护中,使得中医古籍保护的科学化程度不高。这种现象在较小图书馆或馆藏中医图书较少的图书馆比较突出。中医古籍保存分布十分分散,如何改善这部分图书的馆藏条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所以,可以采取古籍上移“领养”或“寄养”方法,改善中医古籍保存条件。所谓“领养”是指古籍保护条件不达标或没有条件对古籍进行保护的图书馆,将其重点古籍一次性上移至省级中心图书馆收藏保护。而“寄养”就是针对古籍保护条件暂时不能达标的图书馆,将重点古籍暂时上移到省级中心馆收藏保护,待条件具备后再取回典藏。因此,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应担当起本省中医古籍保护的重任。

3.4 建设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中医古籍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制定统一的中医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形成中医古籍知识获取网络资源平台是构建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的关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建立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的前提和保证。通过中医古籍的数字化实现再生性保护,主要手段有缩微技术、影印出版、再造及古籍数字化等。也可将古籍内容整理研究,转化为电子资源,并建成全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古籍规范化信息的共享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挖掘中医药数据,在充分整理和理解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中医古籍文献共享系统[11]。通过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建设面向科研、临床、保健、教学、产业、文化需求的中医知识库和知识服务支撑系统,更好地为社会各个方面服务。当前需要继续发挥传统古籍整理方法的优势,并研究解决传统古籍整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方法,以中医古籍文本信息为本,最大限度地构建同义词数据库,保持古籍信息的原汁原味,在正确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发现,并能及时应用于临床和科学研究[12],努力实现中医古籍知识服务,使其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以服务于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普及应用。

3.5 加强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利用

古籍整理与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一项艰苦严肃的学术工作,也是加强馆藏中医古籍保护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中医古籍浩如烟海,通过整理研究,掘取其中有用的知识为当今教学、科研、临床服务,是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目的。应从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综合研究、中医文献学科自身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对中医古籍的利用。

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综合研究包括经典医籍的分类整理、古籍丛书编纂、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专题文献整理研究(如疾病证候文献整理、疾病史研究)、地方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民族民间医药文献整理、非医学古籍中的医药文献资料的辑录整理、工具书编纂、普及性读物编写、学术史研究等;中医文献学科自身建设包括中医古籍整理的理论、方法及学术内涵研究,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规范研究,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的关系等。

4 小结

鉴于国内中医古籍馆藏现状,建立国内中医藏书机构古籍保护体系迫在眉睫。应加强中医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改善馆藏条件,建立适合中医古籍藏书单位普遍采用的中医古籍馆藏与保护体系、中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古籍整理人才培养体系和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不断提升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利用能力。

[1]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2.

[2]谭嘉.守护文明:中医珍籍秘典的前世今生[N].健康报, 2006-07-26(007).

[3]张云.馆藏中医药古籍特色数据库的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14(6):32-33.

[4]裘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古籍保护工作述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63-65,71.

[5]陆伟路.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古籍工作现状为例[J].医学信息,2010,23(8):2548- 2550.

[6]张伟娜,裘俭,刘国正,等.全国中医古籍保存与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6):7-10.

[7]杨艳红.古籍保护整理与利用——以河北中医学院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4(2):22-23.

[8]裘俭,刘国正,符永驰,等.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利用[C]//崔蒙,朱冬生.中医药信息研究进展(一).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384-389.

[9]符永驰,刘国正.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102-10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WHT24-2006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S].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1]朱毓梅,王瑞祥,李明.中医古籍文献信息化及信息共享系统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9):37-38,封3.

[12]朱毓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医古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3):12-14.

Discuss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erved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u Yum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China)

There are a huge amou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cient books, which are mainly collected in TCM libraries, including some rare versions. However, because of weak technical strength, terrible collection situation and poor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reserved TCM ancient books are under undesirable situ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are vitally important. Restoration of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needs further revision 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CM ancient books should be expanded.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protection system through reinforcement of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n TCM ancient books and enhancement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Regeneration of ancient books could be realized by digitiza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sharing system, which c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se ancient books and protect them.

library; TCM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utilization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5.011

国家公共卫生资金(2010GJ01)

朱毓梅,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与文献信息研究。E-mail: zhuyumei000000@163.com

2014-06-18

编辑:张华敏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古籍馆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我是古籍修复师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