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再识

2014-02-05 08:37陈延江张连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痰饮方用气机

陈延江 张连娣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123000)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再识

陈延江 张连娣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123000)

痰饮;温药;和之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1 痰饮病的形成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中阳素虚,脾运失司,脾气虚弱,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中州失运,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则湿聚为饮,随处留积而成痰饮。病可波及五脏,停聚于局部,流溢四处。邹树《本经疏证》说:“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

2 痰饮的病理特性

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虽然兼有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郁久化热,表现为湿热相杂之候,但究属变局。痰饮属阴类,非阳不运,阳能运化,则饮邪自除,“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根据“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用温药以温脾肾之阳而治本,脾肾阳气充盛,运化功能正常,以绝水饮之源。其标是指有形之邪,可波及五脏,停聚局部,流溢四处,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具有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的特性。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犹“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3 痰饮的治疗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属四气中的温性,但不一定局限是温性的药物,包括甘温、苦温、辛温,淡渗之味亦在其中。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功在温阳化气以化饮;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气,功在燥湿以化饮;辛温药物发越阳气,能行、能散,功在给饮邪以出路。“和之”平和、调和之意,和,相应也。言和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开导之品。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温补与消导相应,不可专事温补以碍邪,亦不可过于刚燥以免耗伤正气,“和之”是“温药”应用的具体原则,是其合理应用的高度概况,如此则肺的通调下降,脾的转输上行,肾的气化功能得恢复,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按照饮停部位的不同,可选用不同性味的药物。如饮停上焦胸胁,可用桂枝、细辛等;饮停中焦肠胃,可用生姜、干姜、半夏、白术等;饮停下焦,可用附子、肉桂、泽泻等。若饮邪停聚的部位偏上趋表,则宜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以温药温阳发汗,可予麻黄、桂枝、细辛等;若饮邪偏下趋里,则又当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以淡渗利小便,可予茯苓、猪苓、泽泻等。

4 痰饮的治法选方

根据痰饮停留的部位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选用治法与方药。

4.1 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饮停于心下胃脘,中阳不运,气机升降受阻,则胸胁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饮停于中,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宜温阳蠲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短气有微饮”,水饮停留,阻止气机升降,则短气,阳气不化,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一证两方,脾虚水停者,苓桂术甘汤,肾虚水停者,肾气丸。“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饮停日久,阳气被遏,血脉运行不畅,所以脉伏;饮有欲去之势,但有又不能尽除,故虽利,心下续坚满,宜攻逐痰饮,方用甘遂半夏汤。“腹满,口舌干燥”,为水饮停留肠胃,饮邪内结,阻滞气机所致,乃肠间有水气。宜分消水饮,导邪下行,方用己椒苈黄丸。“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饮停下焦,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宜温阳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

4.2 悬饮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饮停胁下,肝络不和,气机升降受阻,故脉沉而弦,胸胁疼痛,咳唾隐痛。宜破积逐水,方用十枣汤。

4.3 溢饮 溢饮是水饮溢于肌表,出现四肢肿胀,身体疼痛等症。表寒里饮俱盛者,宜解表化饮,方用小青龙汤;表寒兼里有郁热者,宜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方用大青龙汤。

4.4 支饮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饮停心下胃脘,清阳不升,浊阴上犯,故头目昏眩,宜利水补脾,方用泽泻汤。“支饮胸满者”,支饮兼有胃家实的证候,宜泻满通便,方用厚朴大黄汤。“支饮呕吐”,饮邪犯胃,胃气上逆,宜和胃止呕,散饮降逆,方用小半夏汤。“支饮不得息”,饮阻胸膈,阻塞气机,肺气不利,宜泻肺逐水,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综上所述,痰饮病的治疗,其理、法、方、药总不离阳虚阴盛,痰饮停聚,“当以温药和之”即包括治本,亦包括治标,临证应辨别其标本缓急及兼夹证,详审病机,分辨饮停部位,抓住饮病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10

1672-2779(2014)-05-0024-01

张文娟 本文校对:叶丽红

2013-11-12)

猜你喜欢
痰饮方用气机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便携电子打气机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