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眩晕病辨证论治

2014-02-05 08:37董昌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内风髓海清阳

陈 娟 董昌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

浅谈眩晕病辨证论治

陈 娟 董昌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

眩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笔者对有关眩晕病因病机的条文进行了阐述,提出治疗眩晕重在调肝、健脾、益肾。

1 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的病因,《内经》对此已有详细论述,如《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认为外风入脑导致眩晕;此外,尚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髓海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头晕目眩。《内经》首开因风、因虚致眩的先河。汉·张仲景承《内经》之旨分别从外感、内伤两方面阐述眩晕证治,《金匮要略》更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肢节疼痛,身体厄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等关于痰饮、水湿导致眩晕的证治,补出《内经》之未备。张景岳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偏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清·陈修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论述眩晕病因病机的各种观点,并将其概括为风、火、痰、虚四方面,主张依虚实不同进行辨证论治。认为眩晕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当属清代潘楫《医灯续焰》云:“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有因于死血者……”近代医家认为,外风侵袭,必引动内风,内风作乱,必感召外风,是风生木,肝属木同气相求而致。临床所见内风致病固多,但内外合病者亦不少。内外相合则外风有所附,内风有所助,合而为病。足见眩晕一证,非皆属肝,其见肝证虽多,然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关系,其病机复杂,病情多变,有虚有实,虚实夹杂,临症不可拘泥。

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观点基础上,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毛书琴[1]认为本病乃痹阻脑络、脑窍,致气血不畅,气虚是促成血瘀的条件,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黄业芳[2]认为VBI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应着重从痰饮、瘀血方面考虑,王国华等[3]认为本病在于瘀阻于内,络脉不通,清窍失养。崔俐玲[4]认为眩晕的成因与中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多脏受损、阴阳病虚、多痰、多瘀、多风的病理变化有关,其中尤以脾肾虚衰为主,先天之肾渐衰,精血亏损,肝肾阴液不足,筋骨软弱,无以充髓海,后天脾运不健,聚湿成痰,血运无力而瘀血内停,遇外因诱发,阴不敛阳则虚阳浮越,化风或痰瘀上扰巅顶,瘀阻脑络,为发病之机要,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痰瘀阻络,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是其病理特征。在辨证论治上亦有不同见解,刘步先[5]将本病分为风阳上扰、肝肾不足、痰湿阻逆3型;石炜[6]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亏、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等4型。

2 眩晕病病因病机

眩晕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历代医家多所论述。河间主火、丹溪主痰、景岳主虚,各有创见。立论虽来自临证,但总不离继承《内经》之旨,《内经》称之为“眩冒”、“眩”。《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痠眩冒”。《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对眩晕一证未有专论,仅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振振欲辟地”等描述,散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等等。

2.1 肝阳上亢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木,为厥阴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生主动,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如思虑太过,或忧郁恼怒,则肝阴暗耗,风阳生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故对肝病眩晕之治疗,当以调肝为主。

2.2 脾气亏虚 《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这里的“上气”,实指清阳之气。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清阳之气有赖于中焦阳气的升发滋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上气虚衰,头目眩晕。故上气不足之眩晕,其本源还在于中气的亏虚,治疗当健脾,以求其本。健脾之治,有健脾益气、健脾化痰诸法。

2.3 肾精不足 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晕。而髓海的有余不足,取决于肾精的充足与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髓聚而成脑。若年老肾精亏虚;或因房室不节,阳精亏耗过甚;或先天不足;或劳役过度,伤骨损髓;或阴虚火旺,扰动精室,遗精频仍,或肾气亏虚,精关不固,滑泄无度,均使肾精不足而致眩晕,治则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3 眩晕病辨证论治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辩证立法有诸多论述,以下试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3.1 调肝 第一,柔肝息风: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泄,相火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故宜养肝。肝阴虚发热者,如外感热病后期,耗伤真阴,水不涵木,或内伤久病,暗耗阴血,阴虚不能濡养筋脉,症见神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欲脱者,宜大定风珠之类。第二,重视镇潜与升发并用:阳亢作眩,治以镇潜;肝风上扰,治宜平熄。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因郁而发之,治其所郁之邪,开之,发之。且肝之气本当升发疏泄,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故镇潜平肝中当佐以麦芽、川楝子、茵陈、青蒿之属,以疏达升发肝气[7]。

3.2 健脾 第一,调补脾气:中气虚衰而动者,补其土而安之。《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刘渡舟教授在治疗一名反复发作性眩晕2年的男性病人时,辨其为劳累引发,李杲所谓“内伤气虚之人,烦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冒昏也。”故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三方合用加减,诸证悉除。因此,脾气虚弱,致眩晕,宜补中益气汤。第二,助脾转输之功:脾转输功能增强,痰湿则能更好排泄,从而促使眩晕向愈。主要从行气、消痰、开阳、利水方面来辅助脾的转输功能,《金匮要略》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白术汤主之。”

3.3 益肾 肾主藏精,精者津液所成。风木动则疏泄妄作,肾不能藏,津液枯耗也。因阴虚而起者,补其阴,抑其阳,按而收之。因阳虚而气上浮者,补其阳,敛其浮游之气。如《仁斋直指方》云:“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气虚也,宜益气补肾汤。”

总之,引起眩晕的病因是相当复杂的,风、火、痰、瘀、虚等都可引起,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从肝、脾、肾的关系来论治,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详细分析病因病机,灵活运用上述方法,一法专用或多发并施,并且结合临床实际辨证论治,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毛书琴.补阳还五汤治疗VBI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1997,5(4):153-155.

[2]黄业芳.颈性眩晕宜从痰瘀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3):22.

[3]王国华,王瑞丽.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治疗VBI 108例临床报告[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0):872-873.

[4]崔俐玲.星芎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J].中医药研究,1998,14(5):21-22.

[5]刘步先.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J].山东中医杂志,1986(4):35.

[6]石炜.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260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18(8):549-550.

[7]高秀兰,曹志群.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浅析[J].陕西中医,2007,28(8):1102-110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11

1672-2779(2014)-05-0025-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董 梅

2013-11-26)

猜你喜欢
内风髓海清阳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