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4-02-05 08:37黄粤锋郑梓勋杨长图王聪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信息

黄粤锋郑梓勋杨长图王聪聪

(1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广州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中西结合医院,广州510310;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州510030;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州510515)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黄粤锋1郑梓勋2杨长图3王聪聪4

(1南方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广州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中西结合医院,广州510310;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州510030;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州510515)

中医药信息化;中医药电子政务;中医数字化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中医药信息化服务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起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信息服务网站不断涌现,中医药信息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中医药信息化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跨越,让信息化为祖国医学的宣传、推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服务,让中医药信息化的路越走越宽,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1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政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是中医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里提到的首要任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纲要的指引下,加强政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展中医药政府门户、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网络应用的建设,及时在网上公开政务信息。包括北京、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等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了独立的门户网站,其他地区在卫生部门网站设立专门的中医药专栏[1]。

部分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取各中医医院医疗、护理、药剂、医技及管理方面的数据,经分析处理得到体现医院质量控制与中医特色发挥水平的相关指标,经过专家组评审、核实后向社会公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从而使各中医医院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中医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一五期间,许多省市的中医药政务系统信息化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运作,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医药行业管理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

1.2 各级学术机构大力发展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的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十一五”纲要中也重点提到了要大力加强中医药公共信息系统,科技和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了远程教育平台,天津、成都、湖北等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山西中医学院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博物馆相结合,建立了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建设了岭南中草药网、中医外科学等中医药学习平台。

中医数据库建设和古籍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也为中医药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3 中医药信息化企业百花齐放 近年来,中医中药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医药信息化企业也是百花齐放。各种类型和背景的中医药信息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药通电子商务、唐汉中医药商务平台、中国中药饮片网及广西中药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等在中药产业信息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在中医药采购、中药材批发零售、进出口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大型的网站如新浪中医频道,凤凰中医频道等,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下,借助已有的网络流量及网络软、硬件设备,快速的建立起中医频道。在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推广上起到了排头兵作用。

另外,由高校及学术机构创立的各类中医药信息服务企业也呈出不穷,如中医人网站等,该类网站有正规的学术机构作背景,内容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科学性得到保证,实用性和学术性兼具,获得了人气加口碑。

作为中医药信息化的重要补充部分,许多个人网站如中医世家,中医E百,民间中医论坛等网站,成为中医药爱好者之间交流的集散地。

1.4 中医药医疗机构信息化不断完善 “十一五”纲要中针对中医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有着明确的方向,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络、电子病历和智能化辅助中医诊疗系统。经过“十一五”的建设,我国已建立中医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初步实现了中医医疗质量监测数据上报的网络化。大部分大中城市的中医院已建成区域、院际等信息共享网络,开展电话网络预约挂号、远程医疗会诊等网络服务。许多中医医疗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建立和应用具有中医特点的包括四诊、辨证、处方等内容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工作的86家申报材料分析发现,近3年平均每家医院累计对信息化投入达1100多万,96%以上医院具备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药品管理、护士工作站、病案管理、统计管理、经济核算、综合查询等信息系统,76%的医院具备医生工作站、临床检验、医技管理等信息系统,58%的医院具备电子病历和PACS系统[2]。由此可见,中医药医疗机构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2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运用层次较低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大部分信息化建设都还停留在信息发布,文献信息数字化等。信息交互,科研环境虚拟化,数据挖掘等都未受到重视,或尚处于初步阶段。

部分管理机构的网站,发布的信息注重管理、政策法规层面,缺乏与公众互动栏目,不能很好地发挥政府网站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改善民生的辅助作用。部分科研机构创建中医药网站,只是简单的数据堆积,没有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缺乏高精尖信息化技术的创新等。

2.2 各类中医药网站内容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中医药信息化网站建设标准不高,出现信息不科学、或者信息技术水品低下等问题。尤其突出的是两种现象:即“专业的人做业余的网”或“业余的人做专业的网”。

所谓“专业的人做业余的网”的是指中医药行业的人才出于宣传中医的目的建设网站,内容非常专业科学,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能力缺乏,使网站看上去很“山寨”,新的应用也少,这样网站自然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另一类是“业余的人做专业的网”,中医药信息作为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专业知识,该类信息的发布原则上应该通过专业人员的审核方能发布。但是由于监管缺失或部分网站的盲目求“大”求“全”,大部分信息连审核都没审核直接收录在网站内,造成误导甚至使用户出现人身的损害。

例如某大型门户的中医频道里曾发布一篇转载自论坛,取名“53个很牛的中医秘方”的文章,首个“秘方”这样描述:“某患者:我患高血压两年之久,高压184、低压90左右,无法工作。后停了西药,食用了一个偏方,谁知吃了一副就好了。偏方是精选山里红三斤、生地一两、白糖适量。”

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都清楚,中医患者高血压两年之久,高压184、低压90左右,属重度高血压,容易发生中风和冠脉栓塞等急性事件。病人应严格按医嘱吃西药控制血压。文章竟说停了西药,吃山里红三斤、生地黄一两、白糖适量就可以治愈[3]。我们除了怀疑此文作者是否在恶作剧外,更怀疑网站编辑的专业性,甚至是非常马虎的。此类文章非但不能为推广宣传中医药起到正面作用,甚至会危害普通百姓的健康。为此,中医人网站专门撰写了“中医人辨方”的专题文章,揭露此类“伪验方”。

2.3 网络经济盈利模式模式单一 效益不明显 网络经济盈利模式,包括“基于产品销售的盈利模式;基于服务销售的盈利模式;基于信息交付的盈利模式”[3]。它是信息化企业得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和其它行业的信息化企业一样,中医药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支撑,但是也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大大制约了其发展。大约90%的中小型信息化企业单纯依靠网络广告生存,能真正成功运营网络经济盈利模式的,也仅为少数。部分以信息交付的盈利模式的网站,打着中医秘方,中医祖传秘方之名,行欺骗用户之实,给中医药的声誉造成一定的损害。

由于缺乏模式创新和大的成功案例,中医药信息化产业一直鲜有风投青睐。为什么自己国家那么大块的宝藏,却没有人去挖掘?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

3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展望及建议

3.1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十一五纲要中关于完善规范制度建设中也提到,要“根据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制定一批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中医药信息标准和规范。”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有助于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助于信息化推进的质量与速度,掌握制定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

3.2 加大中医药信息化技术创新力度 胡锦涛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近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智能诊断,信息处理的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4]。中医药信息化技术创新上也有一定发展,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采用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技术在ACD(Available Chemicals Directory)化合物库中发现了天然的新型抑制剂。用计算机进行的虚拟筛选大大减少了生物实验筛选的化合物数量,既缩短研究周期,又节约研究经费。另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建立了面向新药研发的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检索从整体上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研究[5]。南方医科大学、广州鲲鹏科技公司及中医人网站共同研发OAI-PHM技术在中医古籍保存和数据挖掘等的运用等。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中医这个古老的学科和信息化并不是没有交集的,只要我们紧跟技术前沿,大胆创新,中医药信息化大有可为!

3.3 扶持与监管并行 事实已经证明,信息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化,尤其是中医药信息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如举办信息化企业的招商引资会,学术经验交流会,机关的领导和企业家走近中医药信息化企业,共谋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大计。

同时应健全各种政策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也是对中医药信息化最好的扶持,对中医学最大的保护!

4 结语

多年来,中医药信息化企业同样遇到这种尴尬。所幸的是,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中医的扶持力度,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理都会在医疗卫生篇章里提到中医。这让我们对振兴祖国医学的前景充满信心,也对中医要信息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让我们携手,在我国“十二五”发展期间,为祖国的中医药信息化事业共创辉煌!

[1-2]沈绍武,肖勇,陈伟.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7:1-8.

[3]郭俊华,胡锐.浅谈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分类[J].华南金融电脑,2007,10(5):38-39.

[4]Chang-Le ZHOU.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intelligent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Press,2006,4(6):560-566.

[5]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94

1672-2779(2014)-05-0148-02

杨 杰 本文校对:潘婉萍

2013-11-26)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资助项目[No:2013KP085]

猜你喜欢
中医药信息化信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订阅信息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