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2014-02-05 09:09李瑞山
中小学电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化

☆ 李瑞山

(长春市第八十五中学,吉林长春 130124)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 李瑞山

(长春市第八十五中学,吉林长春 130124)

信息化背景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题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从现有的成果来看,“融合”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培训提高及模式应用四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在推进“融合”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将《规划》的主要着力点落到突出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层面上。一场利用互联网改革传统教育的大幕正在有序拉开。回顾我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所走过的历程,可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来概括。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应用之初,为应用而应用。这个阶段主要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应用水平较低。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理性思考,到底如何应用。这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经过理性思考后,意识到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并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逐渐将目光落到应用策略的研究层面上。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反璞归真,应用的真谛。理性思考与实践尝试研究后,我们已经意识到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才是应用的真谛所在。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习过程评价方式的变革,为师生创造生动的网络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融合“才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最高境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硬件建设——为“融合”奠基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做支撑就无法实现应用的深度融合。因此,近年来学校先后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两大关键性问题:一是宽带接入学校;二是完成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在建设能够接通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的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并且经过培训使教师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将整个硬件环境建设落到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层面上,强调“应用”,在硬件的建设中,我们跳出让教师“拥有”硬件设备的层面更加关注“拥有”之后的使用。目前,全校教师达到人手一台电脑。满足了教师办公、学习、备课、上课的需要。全校所有教学班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建有两个多媒体机房供学生学习使用,起到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铺路搭桥的作用。

二、软件建设——为“融合”铺路

软件建设,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石。在软件建设中,过去几年间我们采用的方法仅仅是搭建一个平台,在平台上分门别类放一大堆资源,表面上看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缺少这样的思考:用什么机制提供资源更好?用什么方式提供服务更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谁有积极性上传资源?谁有积极性来获取并利用资源?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后,我校作出了以下尝试:首先,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购买教学光盘,供教师借鉴;第二,收集教师需要的优秀课例片断、随堂课录像片断制作成微课,既可以用于部分学生课后复习,也可以用于教师之间的观摩与本人的教学反思;第三,把从网上下载的动画、各类视频资料进行二次加工,分类整理,改制成适合我校教学要求的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第四,鼓励并奖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自主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

三、培训提高——为“融合”搭桥

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仅有软、硬件建设是不够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更为重要,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例如:英特尔基础课程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为了提高教师课件应用的水平,我们还结合学校的硬件与软件环境的更新状态分别组织了校园网文件传输方法、网页、教师博客、课件下载、音视频处理、多媒体加工与处理等培训;适时进行了班级中控设备、家校通平台使用、校园网内飞鸽传书等技术培训。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我们还选择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应用项目作为切入点,创设“不得不用、用之有益”的技术应用环境 。如:每周工作安排、信息动态、教学通知、检查考核、学生成绩、图书资料查询等信息,都通过网络环境来实现。形成人人参与、全员应用的信息化环境。

四、模式应用——为“融合”护航

设计与学科教学融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教和学两个方面的要求,我们推广使用了以下两个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切入点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切入点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又具体包含网络化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以及以主题性、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选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与学“双赢”的结果。具体体现在:

第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身的价值,锻炼了能力。

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客观评价,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之路还没能完全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但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挖掘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最终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

G434

A

1671-7503(2014)07-0019-02

郑方林]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