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环境中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2014-02-05 09:09张勇
中小学电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班化分组班级

☆张勇

(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浙江衢州 324002)

“小班化”环境中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张勇

(衢州市柯城区大成小学,浙江衢州 324002)

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小班化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是小组合作。小班化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在社团活动中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尝试,重点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从小组的分组、任务的设计、过程的指导、学习的评价等方面介绍小班化环境下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及方法。

小班化;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2013年区、市、省各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陆续开展,评比的主题是小班化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小班化的特点和优势。一般来说,小班化教学时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教师要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围绕学生的个体发展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市区的学校班额都比较大,以我校为例,每个班级人数都在50人左右,部分班级人数甚至达到56人,这样的班级环境根本无法开展小班化教学。经过调研,学校里每周二、三、四下午有一节社团活动课,每个社团的人数在25-30人之间,符合小班化教学的班级建制,笔者决定在社团活动中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尝试。

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主要是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动态因素间的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小班化的环境中怎样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呢?笔者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考虑学生需求,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是要进行学生的分组,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效果的第一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等因素并进行科学安排。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分组,这样兴趣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组,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超级链接》这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准备了“数字化校园”、“家政教育”、“校园活动”三个主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并很快组成了自己的学习小组。课前每个小组根据主题收集丰富的照片及问题资料。上课时,教师宣布任务的要求及操作说明后,学生积极投入到本小组的制作中,在规定的社团时间里都完成了不错的作品。很多作品内容丰富,图文搭配合理,共同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成就了优秀的作品。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分组操作比较灵活方便,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这种分组方法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不同的小组里可以结交不同的朋友,可以向更多的同学展示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

近年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形式很受欢迎,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小组成员在性格、爱好、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种分组可以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而且,这样的小组可以更好地进行角色的分工,也可以让组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学习的效果。在社团活动的时候,一般来说,每个组里笔者都会安排一个信息技术水平比较好的,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当然也会安排一位水平一般的学困生,这样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使水平好的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二、精心设计任务,明确要求

信息技术中任务承载着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要能吸引学生,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同时任务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例如: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在社团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一个“PowerPoint制作班级毕业留念册”的任务。组长召集组员讨论班级留念册的构思、创意,分工对毕业留念册所需的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最终合作制作一份班级毕业留念册。这个任务是在学生基本熟悉PowerPoint操作的基础上,利用PowerPoint制作班级毕业留念册。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每个成员都积极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学生体验到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的乐趣。

精心设计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在学生开始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任务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有时他们不听教师的讲解及要求,只顾忙着自己的操作。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可以通过大屏幕或者多媒体教室控制软件,让学生集中注意听清教师的要求;当然也可以请学生来读一读任务要求,或者全班学生齐读任务要求。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任务及要求,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三、有效组织,加强过程指导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并不能完全地放手,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者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社团活动的初期,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笔者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1.督促学生明确组内分工

学生分组之后引导学生按照组员各自的特长或自我意愿进行详细分工,从而提高效率。例如:在制作《世界之最》的Word电子小报中,小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让有美术功底的同学负责做版面设计,文笔好的同学可以负责内容策划,操作速度快的同学可以负责搜索资料,等等。最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作品的制作。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对小组进行观察,特别要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或合作乱序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让其明白怎样交流、怎样合作,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合作的机会。笔者在社团活动中给每个小组一个要求,即各组由一人汇报其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将各自的问题交由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小组进行有序交流,保证小组合作的效率。

四、适时评价,提升学习效果

评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的质量保证,是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进步的强化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对象分为小组和个人,但无论是小组评价还是对小组成员的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让学生人人都有进步和提高,逐步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评价的中心也应该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合作进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同自己的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笔者在社团活动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组内分工明确、合作探究的能力、成员的参与程度、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方面。通过各小组的自评及互评每次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种评价模式可以逐步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小班化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都将受益匪浅。小组合作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小班化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尚处于尝试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尝试,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封建新.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2,(23).

[2]李军.小班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8).

[3]丁家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偏位与匡正[J].教育科学论坛,2011, (7).

G434

A

1671-7503(2014)07-0040-02

昌曙平]

猜你喜欢
小班化分组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小学低年级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及策略
如何提升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效率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