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4-02-06 08:43李豫新帅林遥王睿哲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比重产业结构升级

李豫新,帅林遥,王睿哲

(1.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1 引言

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是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化进展顺利,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6∶47∶17 演进为2011年的17∶49 ∶34,但各地州产业结构差异明显,既存在着产业结构转换潜力较强、转换速度较慢的地州,也存在着转换能力较弱、转换速度过快的地州[1]。因此,研究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对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及特征

2.1 产业结构升级的“三轴图”法分析原理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新疆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本文采用“三轴图”法进行分析。“三轴图”法是利用三次产业结构重心轨迹的动态变化来描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过程的方法。首先在平面上选定一个原点,并从此点引出三条互成120°夹角的射线,分别记为X1轴、X2轴与X3轴,轴尺度分别表示为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分析时把一个地区某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xi),按一、二、三产业依次标注在相应轴上,连接轴上各点便可以得到一个年度结构三角形。将不同年度的结构三角形绘在同一个三轴图上,则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变化形象地描述一个地区三次产业的构成分布与变化情况。将三轴图的X1轴和X2轴作为平面仿射坐标系的坐标轴(轴尺度不变),建立仿射坐标系,则平面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其仿射坐标(x1,x2)表示。由仿射坐标单比的性质可知,在仿射坐标系中,顶点仿射坐标为A (x1,0)、B (0,x2)、C (-x3,-x3)的结构三角形,其重心G 的仿射坐标为[(x1-x3)/3,(x2-x3)/3](见图1)。

图1 产业结构三角形及其重心

图2 产业结构左旋与右旋升级模式

同时,仿射坐标轴以及两轴角的角平分线把平面分为六个区域,分别记作区域1~6。根据三角形重心的计算公式可知重心落在不同区间时,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的大小顺序不同,于是可以通过每个年度结构三角形重心的变化轨迹来判断一段时期内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当重心位置在同一区域内变化时,产业结构只发生了量的变化;而当重心位置跨区域变化时,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变化过程在三轴图中表现为重心由区域1 逐步向区域4 转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有两种模式(见图2)。一是右旋模式: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区域1 经区域2、3 最终进入区域4。即某地区的产业结构起初以传统农业为主体,随后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占据统治地位,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出现“超物质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体地位;二是左旋模式: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区域1 经区域6、5 最终进入区域4。即某地区的产业结构起初第一产业占主体,但受地区发展条件、环境等因素影响,第三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超过第二产业先发展起来,但最终同样可以达到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左右旋模式也有很好的例证。如传统工业国家英国产业结构严格遵循右旋变化规律,而后起国家日本等按左旋模式升级。

2.2 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与阶段性特征

本研究依据三轴图法的相关原理,建立仿射坐标系,选取新疆及其各地州三次产业占GDP 比重为基准数据,绘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解析图(见图3)。数据资料来源于《新疆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78—2004》和《新疆统计年鉴》(2006—2012)。

图3 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解析图

从图3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升级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升级模式。1978—2000年,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是典型的左旋模式,即起初第一产业占主体,但随后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并先于第二产业占据了区域经济主体地位。而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右旋模式特征也越发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从“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如下四个阶段性特征:

(1)1978—1990年,平稳升级阶段。这一阶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依靠政策和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疆农牧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等薄弱环节的建设,重视轻纺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并且首次提出要结合新疆资源优势,建设生产、种植基地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新疆产业结构依左旋模式升级,年度结构三角形重心从第二区间转移到第一区间,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转换到“一二三”,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呈现了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相对较慢。

(2)1991—1995年,战略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新疆产业结构波动较大,“八五”时期新疆正式提出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初步建立了不同规模与层次的农牧业基地、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轻纺和食品工业基地,开始建设黄金和有色金属工业、盐和盐化学工业、煤炭工业后备基地,以及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这一时期,新疆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小幅波动,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上升。1991年起第三产业比重超越了第一产业,在新疆产业结构次序中占据第一,年度结构三角形重心从第一区间转移到第五区间。1992年起,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被第二产业超越,成为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少的产业,年度结构三角形重心从第五区间转移到第三区间。这五年是新疆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最快的五年,并没有显著的依照某种模式升级,但为此后新疆第二、三产业交替领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3)1996—2003年,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引领下的快速升级阶段。这一时期新疆提出了以“一黑一白”(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棉花种植业和棉纺织工业)为发展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并把战略重点放在推动科技进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与发展上。2000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新疆经济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新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这一时期新疆产业结构稳定在“三二一”格局,年度结构三角形重心始终在第四区间内移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缓慢上升。这一阶段新疆产业结构重新依左旋模式升级。

(4)2004—2011年,工业化发展引领产业结构升级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依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疆进一步优化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发展棉花、畜牧产品、林果园艺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纺织和食品等支柱与特色工业,重点发展服务业。经过三年的发展积累,新疆第二产业从2004年起迅速发展,并超越了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总体呈右旋模式,工业化发展迅速,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年度结构三角形一直在第三区间移动。

3 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指标的选取

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测度本文认同刘伟的观点,即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度不能只关注于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必须同劳动生产率结合考虑[2]。因此本文将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和各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乘积的和作为衡量新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记为Y,单位万元。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规模经济性较强,生产效率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积累能力,从而更易推动其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均GDP 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

(2)消费需求。需求的变动通过影响供给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无论是需求总量还是需求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的产业部门的扩张与缩小,从而加速朝阳产业的崛起和夕阳产业的衰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消费需求的代表性指标。

(3)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城市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可以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反映城市化水平可选取建成区面积、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等指标。

(4)经济政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最直接。为了实现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来鼓励或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是反映经济政策的代表性指标。

(5)投资供给。资本投入通过货币资源的供给数量和投向偏好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前者从总量上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规模;后者从投向上影响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是反映投资供给的代表性指标。

(6)区域经济外向性。国际贸易通过以出口刺激本地区需求增长;以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同时通过资源、技术、劳务等流动与交换,可以弥补部分产业发展基础的不足,推动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反映区域经济外向性通常选取货物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

(7)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动力。技术水平差异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生产要素通常从比较生产率低的生产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反映技术创新能力通常选取国内申请专利授权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等指标。

(8)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能否为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反映劳动力素质主要指标有: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劳动生产率等。

(9)就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合理的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时,则会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与社会阻力。通常选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衡量就业结构的指标。

(10)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由于我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环境恶化与能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能源与环境约束。反映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通常选取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指标。

本文所选取的新疆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量化指标见表1。

3.2 共线性诊断

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能使趋势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因此,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共线性诊断就是对各变量数据所构成的矩阵X'X 进行分析,使用各种指标反映自变量间的相关性。目前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条件指数、特征值分解法、公差与方差扩大化因子 (VIF)等方法。

表1 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公差与方差扩大化因子指标进行共线性诊断。对应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得该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1.000、判定系数R2=0.999、P=0.000,说明模型总体拟态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共线性统计结果显示其各变量的VIF 值均较大(见表2),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因此需要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9.0 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将18 项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做归一化处理(计算其Z 值),从而获得标准化之后的新数据,分别记为(ZY,ZX1,ZX2…ZX18)。根据相关矩阵计算出的特征值以及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根据特征值大于1 的原则,共提取了2 个主因子,解释的总信息量(贡献率)的比例为82.668%、8.703%,累积贡献率为91.371%,基本反映了原来指标所包含的绝大多数信息。

各因子得分系数除以相应的特征值的开根后得到单位特征向量,代入标准化后的数据ZXi(i=1…18),得到前4 个主成分Z1,Z2的线性组合为:

3.4 主成分回归分析

对第一主成分Z1和第二主成分Z2做关于中心化应变量ZY 的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较好 (R=0.994、R2=0.987,方差分析P=0.000),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假设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估计值为:β1=0.257,β2=-0.039,常数项近似为零。其中β1,β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9),即Z1和Z2对因变量Y 有作用,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将公式1、2 代入回归方程(3),得到标准应变量ZY 与标准自变量ZX1~ ZX18的回归线性方程:

表2 共线性诊断结果

表3 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及其假设检验结果

3.5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①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的经济学范畴,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单个因素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相对较少;②在各影响因素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X4)和建成区面积(X3)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效应分别排在第一和第四位,说明城市化发展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③用于衡量就业结构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X14)的正向效应排在第二位,而二产就业人数比重(X13)却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起了较为明显的负向效应。这是因为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15.68%左右的较低水平。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却一直保持着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两个指标的效应差异正说明了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偏少是制约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④用于衡量投资供给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X6)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排名第三,而用于衡量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以及用于衡量经济外向性的货物进出口总额(X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X8)的正向效应相对较少,说明新疆目前社会消费能力较弱、经济外向性水平不高。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X10)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5)相对较高的排名也说明了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的积极作用。⑥用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 (X1)与用于衡量劳动力素质的劳动生产率(X12)与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X11)并不像预想的一样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关键作用,这与新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有关。⑦总体上污染排放(X16~X18)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负担,具有负向效应。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改革开放至今,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总体依照以第三产业高速发展为特点的左旋演进模式,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心。②城市化发展水平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③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偏少是制约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④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的积极作用。⑤区域经济外向性和劳动力素质对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针对以上结论并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城镇载体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借助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引导产业和人口进行合理流动,形成符合各地发展要求的空间集聚。②在南疆三地州大力引进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鼓励少数民族劳动力参加技术工作培训,重视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培养工作,扶持当地特色民营企业发展。③坚持向西开放战略,加深、加强新疆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重点支持与培育本地的出口型企业,保证过境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贸易。④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定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科技发展战略。

[1]李豫新,王睿哲.新疆产业结构转换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6):34-39.

[2]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4-8.

猜你喜欢
比重产业结构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回暖与升级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