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译方向硕士课程建设研究※

2014-02-06 03:35邵英俊陈姗姗李怡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英译硕士应用型

赵 霞 陈 锋 邵英俊 陈姗姗 李怡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英译方向硕士课程建设研究※

赵 霞 陈 锋 邵英俊 陈姗姗 李怡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英译是涉及中医学、英语及翻译的交叉学科。中医英译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 “应用型”兼顾 “学术型”。本文主要讨论通过建立翻译工作坊、增加选修课、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开设前沿研究与语言新技术等课程突出该方向实践性、跨学科等特点,探索中医英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以期能够逐步完善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生培养。

中医英译方向;实用型;课程建设;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形成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和支撑作用。中医英译方向硕士是随着中医国际化日益深入而出现的新学科,属于中医学与英语及翻译的交叉学科。由于中医英译的学科属性,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应体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科的特性。虽然各校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培养的目标与原则基本一致,基础与专业课的设置也有共同之处。本文主要从中医学、英文与翻译的角度探讨中医英译方向硕士课程的设置与建设。

1 培养目标侧重 “应用型”

教育部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日发布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指出,MTI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中医英译方向硕士的培养侧重 “应用型”,其大方向与 《方案》一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由于中医英译特殊的学科性质,中医英译方向硕士的培养还应考虑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因此也需开设翻译基础理论、学术前沿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理论,以满足科研发展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为学科的发展储备人才。

2 课程设置

2.1 侧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2.1.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MTI的培养 《方案》指出:“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目前中医英译方向硕士的培养主要为笔译硕士,具体执行可基本参照 《方案》,但笔译的字数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由于中医英译专业性较强,中文难度较大,因此可选择题材、难度不同的各类文献供学生练习翻译。

2.1.2 建立翻译工作坊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翻译工作坊,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边做边学,在实践中掌握翻译技巧、理解翻译理论。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中医正在走向世界,而中医专业性较强,中医英译的人才缺口较大,有大量文件以及会议材料需要翻译为外语,因此采用项目翻译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是可行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每年都会召开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会议文件与论文的翻译与会议的组织工作。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组织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较快适应工作。此外,各校每年都有硕士、博士毕业,其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每年可组织学生对其他方向硕士、博士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审核、修改,即锻炼了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他方向硕士、博士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

2.2 课程兼容一级与二级学科 体现交叉学科特点 目前中医英译方向的硕士点都设在中医院校,因此,总体课程的设置基本遵循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封闭性。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分科原则,整合度不高,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之外,同属一个一级学科的几个二级学科,往往不能合理地按一级学科平台设计课程,大部分的专业课程 (甚至是专业基础课)按二级学科设置,有的甚至按研究方向设置,导致纵向深化,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知识面比较窄,很难达到使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对所从事的研究进行创新思维,不利于交叉学科硕士生的培养[1]。

中医英译涉及中医学与英语,课程设置应包括这两个领域,无论一级学科为医学还是英语,课程设置不应只局限于二级学科,应该一级与二级学科兼容,这是由研究方向的特性所决定。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就攻读中医英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而言,同时招收具有医学背景或外语背景的学生。医学背景的学生需要修读英语语言等方面的课程,英语背景的学生需要修读中医药学的基本课程。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研究方向,为其开设相关课程,实现培养目标。随着市场上对高端翻译人才需求的增加,仅在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开设其他专业的一门或两门基础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两个学院合力培养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2.3 增加选修课比例 层次化课程结构 增加选修课比例,为中医英译方向硕士开设内容广泛的选修课。内容覆盖研究方向的各个方面和学科前沿,满足 “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兼顾人才深造的需求。研究生根据个人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相关课程,以增强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和研究的广泛适应性。允许并鼓励研究生选修任何其他专业的课程,增加设置交叉学科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2]。

有意深造的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的课程学习后,鼓励其进入课题组从事研究型的课题研究,注重学术积累,使培养工作具有连续性,以便在其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与理论基础,为其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应用与研究、前沿等层面。基础层面为跨学科的研究生或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提供专业基础性课程,使学生在本学科专业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应用与研究层面的课程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及多学科交融的课程,是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课程。通过这一层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从事本研究领域所需的翻译技巧与理论基础,拓宽其学术视野,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这一层面课程还应包括研究方法等课程,让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锻炼科研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前沿层面主要涉及前沿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这一类课程主要面对 “学术型”和继续深造的学生,使其具有使用新技术、新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应用型”硕士,也可以选修。

2.4 新技术应用课程 新技术应用课程主要介绍新技术与翻译产业外围层的现代化手段。翻译产业外围层指在语言或文字翻译中,可借助的计算机等新技术,包括:软件和网页的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等[3]。目前虽然翻译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各种翻译软件对翻译活动的辅助并未完全普及,有相当一部分翻译人员特别是中医英译从业人员仍主要依靠人工或传统字典等方式翻译。在软件本地化、网络本地化、医药行业、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跨国巨头大多通过国外的翻译机构进行翻译,鲜有国内翻译机构的身影[4]。在中医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英译方向硕士以及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应包含现代化技术与翻译手段,包括计算机编程基础、计算机辅助的翻译方法、机助翻译专题作业、项目翻译、翻译的编辑技巧以及各类翻译软件及工具的使用,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对这一领域开设的课程较少,较知名的有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柯平教授为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 《语言与翻译技术》,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提高学生翻译技术能力为目的的课程[5]。中医英译虽然有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但借助计算机的翻译技术是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翻译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

2.5 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 加强隐形课程建设“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也有学者将其译为 “高层次思维能力”[6]是被西方教育界广泛关注并被列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目标。对翻译方向以及中医英译方向硕士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译文质量的保证,通过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翻译中,“批判性思维”就是译者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原文、译文、词典中给出的对等词、以及网上查到的所有资料,并依赖自己掌握的证据,根据逻辑推理,在理解与表达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译者只有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原文,才能发现原文隐藏的全部信息,或者在译文中做出知情的取舍[7]。“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翻译从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原文、译文,认真对待每一个词,不凭主观臆想,通过自己的查证确认最终的译文。正如胡氏先生所说 “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是指 “在学校、班级的环境里,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8]。”隐形课程的中心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隐形课程可以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歧,参与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也可以通过举行系列讲座,参加力所能及的会议,与资深翻译专家座谈等形式实现。

这一部分的学习与培养不以课程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参加翻译实践以及学习环境的建设,包括感受导师的治学态度与敬业精神等形式展开,实现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和创新氛围。这对于中医英译方向的硕士尤为重要。

3 结语

中医英译方向硕士的培养目标以 “应用型”为主,兼顾 “学术型”,因此其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加强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及前沿性课程建设,倡导 “语言与翻译技术”类课程,注重研究生的知识加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能力的培养。

中医英译是新兴学科,中医英译方向课程建设是伴随着中医国际化的深入以及中医英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在 “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发挥 “学生”和 “社会”的课程权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医英译方向研究生课程体系。

[1]许斌,高才 ,马洪芳.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2]王青霞.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9):42.

[3]朱宪超,韩子满.译员基础教程——如何组建翻译公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2.

[4]石东,郭洁.翻译经济:期待产业化[J].瞭望新闻周刊,2003,47:32-33.

[5]石艳.浅谈翻译专业硕士(MTI)人才的培养——以翻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特色培养规格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56.

[6]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7]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0:151.

[8]陈旭远.试论潜在课程的概念和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72.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Design for Graduates Majoring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Zhao Xia Chen Feng Shao Yingjun Cheng Shanshan Li Yiran
(School of Humanities,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volves Chinese medicine,English and translation.Its objective stress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lso gives due consideration to academic training.The paper discusses achieving professional and cross-discipline training by opening translating workshop,increasing optional courses,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opening courses on frontier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translation etc.,to better the graduate training in this new field.

Majoring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 Medicine;Professional Training;Curriculum Design;Graduates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0.083

1672-2779(2014)-10-0134-03

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课题[No:XJTD1218]

杨 杰 本文校对:陈 锋

2014-02-08)

猜你喜欢
英译硕士应用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英译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