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村社区纯务农居民高血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014-02-08 03:13王伟文廖晓阳邓文清张晓琳任长久段雪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患病率尿酸居民

王伟文,廖晓阳,邓文清,张晓琳,任长久,段雪梅,谢 静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年》[1]指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24%,较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18.8%明显上升[2]。高血压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农村居民的能量摄取增加、消耗减少,易引发高血压,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增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与遗传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为此,本研究对成都地区农村纯务农居民的高血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为制定有效的高血压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为保证村庄的代表性,选择距离成都市市中心100公里外的某农村社区(乡镇)。被调查者要求在当地常住至少2年以上并从事纯务农工作。以自然村为单位,抽样2个村,每个村中所有35~70岁居民在获得知情同意后接受入户调查。本研究于2010年2—10月共调查35~70岁纯务农村民1 017例,其中女586例,男431例;平均年龄(56.0±10.0)岁。按年龄分组,35~39岁组214例,其中男88例,女126例;40~44岁组201例,其中男75例,女126例;45~49岁组128例,其中男52例,女76例;50~54岁组146例,其中男54例,女92例;55~59岁组160例,其中男71例,女89例;60~64岁组102例,其中男50例,女52例;65~70岁组66例,其中男41例,女25例。为了与我国其他地区数据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我国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问卷、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患病情况,即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及以上)、吸烟史(以前吸、现在吸、从不)、饮酒史(以前饮、现在饮、从不)、现患疾病(主要针对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质量、腰围(被调查者着单衣脱鞋,取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的中点连线,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臀围(取臀部最大周径,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计算腰臀比(WHR ) 和体质指数(BMI)。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由专职实验人员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 尿酸(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采用酶法(CHOD-PAP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磷钨酸镁沉淀法检测)。被调查者还完成了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具体方法为:将无水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水中,被调查者在5~10 min内饮完,饮糖水前及饮糖水后2 h分别抽取肘静脉血2 ml,现场立即离心分装,置于-20 ℃冰箱储存,待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统一批量检测血糖。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专门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1.3 诊断标准 (1)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定义[3]: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取被调查者坐位右臂血压。(2)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定义[4]:FPG≥7.0 mmol/L和/或 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3)BMI分型[5]:<18.5 kg/m2为低体质量,18.5~23.9 kg/m2为正常体质量,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4)腹型肥胖[6]:以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为分界点。(5)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以前吸烟指被调查者曾经吸烟,但已经戒烟且在调查前的30 d内未再吸烟者;现在吸烟指在调查前30 d内吸过烟者;饮酒指每周至少饮酒1 次,现在饮酒指调查前30 d内有饮酒行为;以前饮酒指调查前至少30 d以上没有饮酒行为。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男女性高血压患病情况 被调查者中患高血压230例(女138例、男92例),患病率为22.6%,人口标准化后患病率为24.9%。女性与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3.5%(138/586)和21.3%(92/431),标准化后患病率分别为22.9%和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0,P=0.237)。农村男性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比较

注:与农村男性比较,*P<0.05

2.2 成都农村社区男女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农村女性高血压患者TC、LDL-C、尿酸水平及吸烟史、饮酒史、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与农村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为控制性别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性别因素始终保留在模型中,其余变量(年龄、TC、LDL-C、HDL-C、尿酸、吸烟史、饮酒史、教育程度)采用逐步(向后)筛选的方法,最终只有年龄、TC、尿酸及受教育程度4个变量进入模型。年龄〔OR(95%CI)=1.086(1.066,1.105)〕、TC〔OR(95%CI)= 1.303(1.048,1.622)〕、尿酸〔OR(95%CI)= 1.025(1.009,1.041)〕是成都农村社区纯务农居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教育程度〔OR(95%CI)= 0.625(0.463,0.845)〕是成都农村社区纯务农居民高血压的保护因素(P<0.05)。

3 讨论

35岁以上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本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农村社区35~70岁纯务农居民标准化后高血压患病率为24.9%,男、女性患病率分别是22.9%和26.6%,高于2008年王增武等[7]学者报道的我国“八五”和“九五”期间农村中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2.1%和22.8%)。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趋势,可能与成都地区农村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不良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有关。但其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最发达的北京顺义地区35岁以上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51.2%)[8],高于广州2007年调查的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9%[9],与邻近城市重庆市某区县农村地区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4.9%接近[10]。本研究显示,农村60岁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达到40%以上,且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升高,与全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演变趋势相同[11]。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农村女性55~59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后农村男女性患病率又趋于一致,与湖北省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流行现况调查结果一致[12]。推测其原因可能与这一年龄段农村女性从事农活减少,而男性的劳动量没有改变有关。

根据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建议[1,3],本次调查同时收集了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农村女性高血压患者TC、LDL-C水平高于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也多于男性,而吸烟率、饮酒率和尿酸水平低于农村男性患者,与张心刚等[13]和李君等[14]报道的辽宁阜新市、广州从化农村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各地区农村男、女性居民饮食或生活方式不同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年龄、TC、尿酸及受教育程度4个高血压影响因素,年龄、TC、尿酸是成都农村社区纯务农居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受教育程度是成都农村社区纯务农居民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无论城乡,高龄和高胆固醇血症是公认的高血压不可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于2000—2001年在我国有代表性的人群研究中发现,45~55岁、56~65岁、66~74岁年龄段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5%、39.8%、48.8%[15]。高血压患者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血脂异常,我国辽宁省有关50个农村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报道显示高血压患者中60%合并高脂血症[16],降低LDL-C后30%~40%的患者5年内冠心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减少30%~40%。胡泊等[17]报道北京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群,相关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高是高血压的一个保护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提示,尿酸可能是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18-21]。本调查显示,成都地区农村男、女性居民高血压患者的BMI、腰围、FPG及餐后2 h血糖无明显差异,与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总体流行特点不一致,可能与本调查对象为远离城市的农村纯务农居民,肥胖人群较少有关。

表2 成都农村社区男女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为χ2值;BMI=体质指数,WHR=腰臀比,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FPG=空腹血糖

综上所述,成都农村社区纯务农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城市化进程导致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增多,年龄、TC、尿酸是该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高是保护因素。因此,提高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对防控高血压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N].医师报,2013-08-21(12-13).

2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6):54-109.

5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7 王增武,武阳丰,赵连成,等.中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7-411.

8 李印东,谷学军,吴涛,等.北京市顺义区35~70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4):245-248.

9 叶菊风.广州市某农村村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0 陈庆,徐世斌,蹇丹,等.重庆市某区县农村常住人口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8):784-786,封3.

11 王增武,王馨,李贤,等.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控制状况的演变趋势[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1):1033-1036.

12 张岚,张庆军,李阳,等.湖北省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流行现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1):29-31,35.

13 张心刚,孙兆青,张新忠,等.辽宁省阜新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体质指数与血脂异常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243-245.

14 李君,李浩雯,胡俊斌,等.乡村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3665-3667.

15 Ong KL,Cheung BM,Man YB,et 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mong United States adults 1999—2004[J].Hypertension,2007,49(1):69-75.

16 Zhang X,Sun Z,Zhang D,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 of lipid phenotypes among the hypertensive Chinese rural adults[J].Heart Lung,2009,38(1):17-24.

17 胡泊,李卫,刘冰,等.北京市城乡中年人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7):759-762.

18 Chen JH,Chuang SY,Chen HJ,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ll-cause,cardiovascular,and ischemic stroke mortality:a Chinese cohort study[J].Arthritis Rheum,2009,61(2):225-232.

19 张茂熔,杨昭,沈岚,等.昆明市农村地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3):50-52.

20 吴朝庆,魏占杰,仙占琪,等.甘肃陇西县3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调查[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8):751-755.

21 王荣花,舒邦明.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及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国医刊,2013,48(4):41.

猜你喜欢
患病率尿酸居民
喝茶能降尿酸吗?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西北美食浆水或可降尿酸
石器时代的居民
芒果苷元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藏药二十五味儿茶丸降尿酸作用及对尿酸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