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人性危机与人的行为轨迹及其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分析

2014-02-11 15:38郭继强李新一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性危机金融

郭继强,李新一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 730070;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人性危机与人的行为轨迹及其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分析

郭继强1,李新一2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 730070;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已经八个年头了,但是世界经济至今仍然处在低迷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相关金融与经济危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一、金融与经济危机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分析

从世界历史上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每次危机都是从金融危机传导给经济,尔后出现了经济危机的。这种状况在以前的危机中并不明显,但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后,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而金融与经济危机都有一个周期。以前人们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才有周期率。其实,搞市场经济,不论是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会发生金融与经济危机,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化效用。“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政府失误、失策”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少受甚至不受政府大的干预。1929—1933年经济危机前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就是明证。如果没有此前经济上的自由化,就不可能出现那样严重的大萧条。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革命”就打破了老古典主义鼓吹的市场完全自由化的神话。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经济周期率。只不过如果科学调控及时、到位,这种周期率会缩到最短的程度,其所造成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的程度。当然,决定经济周期率的长短,除了其本身的惯性规律外,还有其他诸多条件。宏观调控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着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周期性地必会爆发表现为商品生产过剩的普遍经济衰退。有人认为,自从1825年英国纺织品生产过剩触发第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至今(15年后英国发动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标的鸦片战争与此次危机有内在联系),近200年以来,以7—10年的小周期,10—25年的中周期,50—80年的长周期形式,生产过剩危机在世界经济中频繁发作。

我国在35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就有好多次调整,假如不调整,肯定会形成大的周期率。“软着陆”就是明证。即使是经过几次大小调整,也还是出现了4个周期。齐建国撰文认为,这4个周期,是从1978年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算起的。前4个周期,从1978年算起至2007年结束,在30年中,平均每个周期约7.5年。2008年开始进入到第5个周期。其中,前3个周期发生在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共14年,平均每个周期4.7年。第4个周期从1993年至2007年,持续了15年。第一个周期从1978年起到1985年结束;第二次经济增长周期始于1984年;第三次经济增长周期始于1987年;第四次经济增长周期始于1992年。其实,2011年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后,经济转型也是新一轮的调整期,也可以算作第5个周期;中国必须严防房地产泡沫化与经济危机的发生!一张一弛,不但是治国之道,亦是经济发展之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证明: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一定会控制、减轻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程度,也可以推迟金融与经济危机。由于历史与现实等诸多特殊原因,我国处在大转型时期,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起步与发展进程中,所受的政府干预多一些。其实干预的多少关键取决于是否需要,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而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如何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市场经济的竞争,必然会形成规律性,就必然会出现经济周期率,但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必然有其各种规则与法制化手段,也就必然包括和受到政府的科学调控。但是,在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中,一旦金融与经济危机形成,就有一个金融与经济危机及其周期内惯性恶化的走势。从历史上看,这一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从历史到现今,中、小程度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但是每次危机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什么呢?主要是当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后,人类社会采取各种调控因素与手段进行调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全人类的经济基础比过去坚实了,调控的能力增强了,水平提高了。对于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如果各国政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科学调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有一个孕育期、潜伏期、导火索——引发或诱发等因素与条件,有一个发生期、发展期、渐趋高潮期、高潮期、渐趋低潮起、低潮期、缓解期、末尾期,即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全过程。

一旦金融与经济危机形成之后,就有一个惯性恶化走势。例如,目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走势,许多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有的认为是V型;有的认为是L型;有的认为是U型;有的认为是W型。就这4种类型的走势而言,V型,其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是V字型从开始向下的一端至底端部分,都属于周期内惯性恶化的走势,只不过V型是金融与经济危机最短周期而已。L型,也就是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后从开始的顶端滑落到底后,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筑底,这一段都是惯性恶化走势,什么时候翻转后,也就是经济探底回升开始了,但是,L型有多长的时间筑底回升很难判定,不可预知的风险有多大,时间有多长等,都难以确定。U型可以说,从开始到探底回升,到健康发展,其走势与时间等基本上是对称的,当然也不能完全用对称性机械地理解和解释U型走势。当然W型走势,自然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双重性和两次的长波反复。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种走势,一旦形成之后,都有一个周期内周期性的惯性恶化走势。只是这种惯性恶化走势,因其本身危机的程度以及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及时性、科学性、力度以及诸多使经济复苏条件的优劣,而使其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发生变数或变化。

对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笔者基本上赞同“大U型”周期。中国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将呈现出一个“小U型”周期。为什么呢?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其本身的危机程度是相当严重的;连锁反应与传导是非常强烈的;在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且没有及时控制住,负面影响更大;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聚集了资源、环境、思想、理论、政策、战略、体制等全方位的诸多矛盾。因为这次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其实这正是这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总爆发。所以不可能是V型的。同时,虽然这场危机十分严重,但当这次危机真正蔓延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时,世界各国政府、各个相关国际组织机构,各阶层,专家学者等,都认识到这场危机的严重性,于是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综合性措施,进行大救治行动。加之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其他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充分的经济实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与良好的发展走势没有变,并且调整及时,调整的力度大,4万亿会拉动经济走上复苏与发展的轨道,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积极的应对与救治因素,所以,中国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将呈现出一个“小U型”周期。这样,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周期内惯性恶化走势,在中国有了减缓趋势。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从2007年至2013年底,已经从长达7年了,有可能有长期的8年或10年探底蔓延回升的进程,所以,这场大危机很有可能是10年的L型的走势。再进一步讲,由于基于前面的一系列因素与条件及其分析、推理,也就更不可能是W型,反复动荡之势。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会呈现出小U型走势,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是最先走出这次大危机的国家。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4万亿还有负面作用。盲目调控是火上浇油的做法或是慢性、慢热型的后遗症。

当然,上述4种类型的成因与发展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惯性恶化走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人性的危机与人的行为的轨迹:世界历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及其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

在这里,通过世界历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分析,主要是要看到金融与经济危机背后人性的扭曲与危机。这里并没有主观臆造的东西,因而也不是唯心主义。的确,在世界历史上每次发生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有一个完全的经济规律——周期率,是客观存在的。每次危机的真正根源是:人性的危机。即使是在危机的发展趋势里这样几乎纯客观性的东西,也都包含着人性的危机与人的行为的轨迹。只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在老、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推动下,经过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把人性的危机推向了极致,这里人性的危机与金融经济危机是重合的,甚至是融合的。

以下世界历次重大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历史回顾,主旨在于人性的危机与人的行为的轨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帝国主义阶段,在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发动和打着两种战争:一种是超越国界的用洋枪洋炮打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另一种是超越国界的、没有硝烟的金融与经济的掠夺战。郎咸平称金融超限战。

从世界历史上最主要的、最重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看,问题基本上都出在人性的危机与人的道德的大危机上,是人的行为首先发生错误的轨迹。

世界上最早的金融与经济危机——郁金香热狂热症。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是1637年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热而引发的,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基本上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是有史以来金融与经济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有关资料表明:1610年代以来,最初那些手头宽裕的植物爱好者被郁金香的美丽所吸引,而郁金香的培育速度无法赶上突然扩大的需求量。大约在1634年左右,郁金香大受欢迎,引起了投机分子的投机心理,为了哄抬价格,赚取巨大利润,在当时由鄂图曼土耳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人的情况下,操纵、哄抬价格,引起大众抢购,导致价格疯狂地飙高,郁金香是一种难以短时间大量繁殖的植物,1637年2月初,价格突然暴跌。在泡沫化破灭后,价格仅剩下泡沫时的百分之一。荷兰各都市陷入混乱。在债务人明显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事情无法寻得解决的途径。于是由议会和市政府展开行动,最后做出了在调查结束之前保留郁金香的交易决定,这个决定使得票据失效,却很快地把问题解决,留下少数的破产者和暴发户,郁金香狂热时代就此结束。有的专家学者评说,郁金香泡沫经济的瓦解,对于荷兰的经济和之后的历史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响。有较大影响的是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事件之后荷兰人一度厌恶郁金香,这狂潮也被视为一个教训传承下去。

在这次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性的危机与人的道德的危机,是人的行为首先发生错误的轨迹。

1720年的南海泡沫经济。有关资料表明,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的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历史事实证明,南海泡沫经济是人性的危机与人的道德的危机,是人的行为首先发生错误的轨迹甚至是腐败的轨迹,即就像是有些专家学者分析的那样:促使大量资金迅速向南海公司汇集的原因是英国朝野的投机心理。促使南海股市飞涨的动力来自于民众乐观的预期。摧毁南海泡沫的直接因素是人们对股市预期的改变。社会大众的心理要素和非理性预期促成了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在南海泡沫事件中导致人们改变预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法国约翰·劳的失败。这说明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在国际上是具有相当高的“传染性”的。如果英国政府和议会的高官显贵们没有直接参与南海公司股票的投机活动,如果英国政府还能够对金融市场保持一定的监督和管理的话,南海泡沫未必就会达到这个程度。因此,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的教训一样,保持一个与政府行政部门相对独立的金融机构,防止金融部门的腐败,时刻保持对金融体制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避免发生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

1837年的金融与经济恐慌症。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人性的行为与人为的轨迹显而易见。

1907年的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人性的贪欲、贪婪性、野蛮性与疯狂性,把投机不断地放大了。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大崩溃。有关资料表明: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此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的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铁等,都长达40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大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两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了1908—1909年。其中美国倒退到1905—1906年,德国倒退到了1896年,英国倒退到1897年。这次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1922—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1929—1933年的危机是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这次大危机进一步表明:世界上每次发生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根源,几乎都是人性的危机和人的道德行为的危机,是人性贪婪与腐败的行为轨迹。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成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人陷入了痛苦。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目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金融与经济大海啸。从2000—2006年开始孕育,从2007年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酿成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许多企业破产,许多银行倒闭,美国的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超过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在这里,我们看到深层次的东西是:人性的危机和人的道德行为的危机。在这里隐藏着的是:在物欲横飞的时代,为了索取一切利益,人性中非常自私、非常贪婪、非常疯狂、非常野蛮与道德、良心、诚信、信用泯灭的一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日本发生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到新兴市场化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金融与经济危机,人为因素所占的比例很大,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搞阴谋、设陷阱造成的,一系列金融与经济危机,深深地铭刻上了人性的危机和人的道德行为的危机。有人总结说,美国资本主义就像一台抽水机,一方面抽干了本国人民的血汗,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奢侈的生活水平以得到选民支持,又不断地抽取全世界人民的血汗。美国剥削世界人民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金融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频暴发。1992年的英国金融危机,1995年的南美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的欧元汇率危机,直到今年的次贷危机,都绝非偶然。金融危机即反映出美国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即生产过剩,同时又被美国利用来打击新兴工业国、转嫁生产过剩。

[1]陆红军.华尔街精英错在何处——从人的角度反思美国次贷危机[J].金融与保险,2009,(2).

[2]陈文君.通往金融稳定的监管新范式——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改进[J].投资与证券,2009,(2).

[3]郭亮.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1).

[4]樊纲.让“三驾马车”均衡前行[J].投资与证券,2009,(1).

[5]蒋超良.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J].金融与保险,2009,(1).

[6]王元京.应对金融危机当加强人力资本投入[J].中国经贸导刊,2009,(5).

[7]宋鸿兵.金融海啸第二波即将登陆[J].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2009,(4).

[8]陆前进.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社会科学,2009,(4).

[9]金汝斌.重新认识金融危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

[10]李锡元,陆杨.金融高管天价薪酬探析[J].投资与证券,2009,(2).

[11]陈江生.试析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12]张仿龙.关于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

F831.59

A

1009-6566(2014)04-0077-05

2014-05-04

1.郭继强(1958—),男,甘肃会宁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2.李新一(1956—),男,甘肃秦安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战略。

猜你喜欢
人性危机金融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危机”中的自信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