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分析

2014-02-11 17:33孙家强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粮田松江区农场

孙家强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 200003)

上海松江区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分析

孙家强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 200003)

2007年以来,上海市松江区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展粮食家庭农场取得良好效果。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于近期选择了该区401户农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查显示,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创新,效益良好, 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具有推广意义。

粮食;家庭农场;效益

2007年以来,上海市松江区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展粮食家庭农场取得良好效果。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于近期选择了该区401户农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查显示, 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创新成效显著, 具有推广意义。

一、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模式创新效益良好

1.经营方式创新,政府服务与农户经营相结合。首先是家庭经营,农场土地规模适度。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是以当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农民和种田能手为经营主体,以当地农户家庭为单位,多采取夫妻共同经营的模式,平均经营人员2-3人。调查显示,401户粮食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108亩,最少的84亩,最多的200亩,且98%以上农场为连片经营。其次是政府推动,村委会积极组织引导。该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是政府主导推动的结果。实际经营中,村委会在落实土地流转、选定经营人员、确定适宜规模、规范组织生产、农机具租用和实施考核奖励等方面发挥着引导和组织作用。第三是农户经营,政府提供农业服务和财政补贴。在经营中,粮食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负责粮田管理,以市场为导向购买农业服务和销售农产品,自负盈亏。农业部门在农田水利、良种选择、农资配送、农技推广和销售配套等各环节为农场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保障农场稳定发展。调查显示,2012年该区粮食家庭农场亩均获得财政补贴达565元。

2.经营效益较好,户均纯利近十万。从生产投入情况看,调查的松江区401户粮食家庭农场2012年平均每户投入15.29万元。其中,土地流转费(租入费用)为7.68万元,占50.2%;物化费(种子、农药、化肥)3.9万元,占25.5%;农机购置费0.08万元,占0.5%;农机租赁费1.88万元,占12.3%;雇工费用1.41万元,占9.2%;其他费用0.34万元,占2.3%。

从经营收入情况看,2012年平均每户农场的经营总收入为24.76万元,其中,粮食销售收入为18.13万元,占73.2%;补贴收入6.11万元,占24.7%;其他收入0.52万元,占2.1%。

从经营收益情况看,2012年每户农场的平均净收益为9.47万元,按照每户农场108亩计算,亩均净收益为877元。

3.经营者普遍满意农场经营模式,粮食生产更专业化。松江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显示,401户粮食家庭农场中,有23.9% 的经营者对现在的经营方式表示“非常满意”,71.6% 表示“满意”,只有4.5%表示“不满意”。并且九成以上被调查经营者愿意继续经营家庭农场种植粮食。相比传统散户经营方式,粮食家庭农场在管理上更专业、更规范。调查显示,粮食家庭农场经营者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大多在10年以上,平均达到18年;全部经营者定期参加或经常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所有农场均制订了比较完整的财务制度和年度经营计划,83%的农场参加了农业生产保险。

二、松江粮食家庭农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

1.推进了粮食生产现代化。首先是全程机械化得到实现。调查显示,松江区受访粮食家庭农场机械化耕作率、播种率、收割率均达到100%,其中94%的农场从农机合作社租用大型农机具。其次是粮食生产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调查显示,松江粮食家庭农场劳均耕作面积为5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劳均增加值在5万元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第三是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统计资料显示,该区2012年粮食总产量为11.12万吨,比2006年增加0.79万吨,增长7.6%;粮食单产517.8公斤/亩,增长6.8%,粮食单产比全市水平高20%。

2.保护了生态环境。首先是通过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化肥施用明显减少。松江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指导种粮农民因地、因时、分层施肥,肥料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统计显示,近三年来,该区亩均化肥施用量年均减少10%以上。其次是通过推进秸秆还田,粮食秸秆变废为宝。在农作物收割时,该区粮食家庭农场通过收割机械进行粉碎,将秸秆就地粉碎后均匀抛撒于田面,然后进行耕翻掩埋还田,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土壤质量有所提高。第三是通过实行“三三制”轮作,农田生态实现改善。该区在粮食家庭农场实施二麦、绿肥和深翻“三三制”轮作,通过提早深翻上水,杀死越冬虫卵,减轻水稻防治压力和农药量,农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第四是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掠夺性耕作明显减少。调查显示,该区粮田地力处于较高等级,前三等地力面积比例2012年达到91.2%,比全市水平高6.91个百分点。

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首先是转移劳动力收入明显提高。统计资料显示,该区2012年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为16.85万人,比2006年减少49.8%。转移出来的人口到城市生活,就业于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其次是未转移劳动力收入稳步提高。该区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到附近乡镇工业区打工或创业,非农收入稳定提高。统计表明,该区2012年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为0.8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其中, 粮食家庭农场经营人数约3千人。2012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增长89.4%,年均增长11.2%,达到1.78万元。其中,非农就业收入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99.4%;农业收入仅占0.6%。第三是种粮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调查显示,该区401户粮食家庭农场2012年户均纯收入达9.5万元,农场经营者劳均年收益为4.8万元,包括其他未就业家庭成员在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能达到近4万元,与传统农户人均1-2亩耕地、一年千元左右种田收入相比效益显著。

4.支撑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是稳定了粮食生产,支持了城市建设。松江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五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十分高涨,粮食产量保持年均1.5%增长,为城镇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其次是保护了粮田资源,保障了城镇建设用地供应。统计资料显示,该区2012年末粮田面积比2006年末增长10.5%。究其原因,该区利用经济杠杆实现了城镇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和耕地合理转化。即通过自然村归并、宅基地置换方式使原本分散、狭小的农田连成一片发展粮食家庭农场,同时以占补结合方式将农民宅基地调整出来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供应。第三是优化了农村规划布局,缩小了城乡差距。一方面粮食家庭农场发展使得该区农田连片集中、农场经营,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另一方面农民向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更好建设发展,城乡差距得到缩小。最近一次调查显示,该区农村公交车通达率、有线电视覆盖率、医疗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液化气使用比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左右;每百户彩电拥有量240台、移动电话249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等生活用品基本普及。

三、在上海市郊区县推广粮食家庭农场的建议

1.推广松江粮食家庭农场模式需要四个条件。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二是地方财力强劲,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这是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经济条件;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是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物质条件;四是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全程服务,这是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制度条件。

2.推广粮食家庭农场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推广粮食家庭农场不能盲目,需要分析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从总体看,对已建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场地区,可以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地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而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对不高、农业比重较大、农业人口转移不充分的,可以以专业大户为抓手试点推广粮食家庭农场。

3.推广粮食家庭农场需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一是推广前从当地实际出发补足短板。各区县在推广前要对照粮食家庭农场推广条件查漏补缺。如粮田分散狭小不利机械化地区应优先考虑自然村归并促进粮田连片;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地区应优先考虑完善相应农业服务制度。二是推广中尊重农民意愿示范推开,在推广过程中无论是对愿意流转土地农民还是有意经营农场农民都不能采取强迫措施。三是编列财政预算补贴粮食生产,使财政补贴水平达到或超过土地流转成本,保障粮食家庭农场能够稳定盈利。四是土地规模适度,劳均粮田面积在50到100亩为宜,以发挥最大效率。五是培育稳定“技能型”种粮农民队伍。稳定粮食家庭农场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提高种粮农民的文化技术、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一支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的新一代种粮农民队伍。

10.3969/j.issn.1674-8905.2014.02.018

曹家乐)

猜你喜欢
粮田松江区农场
行政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以上海市松江区“天价砍树事件”为例
农场假期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绝 地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学四史”主题活动
农场
一号农场
郊外の学生街・松江区で暮らす
高标准粮田“高”在哪
河南:建粮田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