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现状、趋势与对策

2014-02-12 08:02郭兴全
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舆情纪检监察信息

郭兴全,韩 伟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陕西西安 71006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政治生态及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在中国,互联网不只是一种技术或社交平台,同时也具有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功能,特别是网络反腐成为互联网政治功能的突出表现。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伴随网络反腐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当针对某一事件的舆论在互联网上聚集在一起,呈现出稳定成熟之势时,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网络舆论、群体态度及社会情绪,这就是网络舆情。因此,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既包括通过互联网的媒介,对各种腐败现象进行举报、监督、评论而形成的规模舆论及社会情绪,亦包括通过网络对党和国家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各种评价、建议等舆论及态度,是一定时间段内对反腐倡廉建设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舆论力量或趋势。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一系列正规的反腐败网络渠道,形成了反腐败的新格局。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现状,研判未来一段时间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试图为纪检监察机关有效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建议。

一、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反腐败的渠道开始由传统平台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平台。十八大后,随着党中央密集的反腐败举措的出台,这一趋势更为显著。近年来,网络反腐的一大变化是面对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的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传播更方便、更快捷及个性化,形成网络反腐的新热潮,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呈现出诸多新变化。

(一)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新形势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强力反腐及依法治理互联网的背景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其一,党的作风建设成为反腐的治本之策,成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改进干部作风的“八项规定”,并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反腐败。“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多来,全国3.4万名各级官员被处理,其中以乡科级干部数量最多,高居违规榜首的是公车违规使用,其次是大操大办婚丧喜庆[1]。“八项规定”及反“四风”的一系列举措,均指向如公务招待、公务用车以及因公出国等作风建设领域,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深恶痛绝的,因此大大提振了人心。肇因于这些新的政策、制度,很多原来或许不被认为是贪腐的行为,现在都被纳入到反腐败的视野中,反映到网络舆情中,就是有更多揭发贪腐网络信息的出现,网络反腐形成新的热潮。

其二,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高涨导致纪检监察机关被动应对。随着中央政策的不断深入,纪委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型,从对于腐败的标本兼治,到“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纪委双重领导体制更加具体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开始向“异体监督”转型。在网络反腐方面,纪委要求“高度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2],整合腐败网上举报平台,开通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在网站首页设置信访举报专区,推动国内主要新闻和商业网站在首页开通“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开通举报网站或举报电子邮箱,构建官民互补、各层覆盖的网络反腐渠道,为网络反腐“转正”。由此,中国进入网络反腐的新时代,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网络反腐的信心。同时,不断查处的省部级大案、要案,持续引发互联网上的关注热度。2013年11月28日,国家信访局副局长、湖北省副省长贪腐案件曝光后,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统计分析,该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国家信访局副局长许杰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腾讯新闻“湖北副省长郭有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截至当日13时,“湖北副省长郭有明涉嫌违纪被调查”相关话题位居舆情热点排行第二位,至少300万网民参与讨论和超过25万条网民评论。反腐倡廉的网络舆情及发展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趋势,新媒体对腐败信息传播强化,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形成更大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经过反复的相互推动和刺激增长,涉腐网络信息以更快、更广的方式传播。同时,纪委、检察等部门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处置还存在诸多不足,被动应付网络反腐,舆情预警不及时,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网络舆情认识偏差、处置不得当等情况[3]。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反腐预期目标的实现。

其三,网络环境治理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抑制作用明显。2013年以来,中国全面加强了互联网违法信息的治理力度,依法惩治了一批传播不实信息的网络用户,虽然这一行动是依法进行的,但一些热衷贪腐报道的记者、公众人物的涉案,也不免让人猜测是否与微博所发表言论有关。这一新趋势,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这表明,尽管国家对互联网信息治理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进行的,并着眼于保护公民的隐私、名誉等合法权益,但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寒蝉效应”,一方面,使得贪腐信息的曝光、传播缺少了引领人物;另一方面,普通网民对于贪腐的举报、评论也受到抑制,这成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一个最新动向。

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这些新动向表明,在新的形势下,网络反腐的方式正在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并日益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反腐的正规化与民间反腐的自发性,依法管理网络的举措与民众言论的“寒蝉效应”之间,仍然存在着张力,需要得到更好的协调与平衡。

(二)网络舆情中新一轮反腐的效果

网络反腐一般经过网络举报、纪委查处、移送司法机关等几个环节,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反腐倡廉网络舆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实际效果看,网络反腐具有明显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从“三公”经费下降、奢侈品消费萎缩等一系列涉及“四风”问题的具体事项中可窥一斑。

1.“三公”经费大幅下降

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树立了廉洁政治的坚定信念,从中央到地方,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从具体细节入手,狠刹利用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年卡、烟花爆竹等节礼和公款吃喝、公款旅游、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坚决纠正党政机关多年形成的办公用房超标等突出问题。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推动下,“三公”经费下降幅度显著。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统计,2013年全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由此,各级党政机关的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崇俭尚廉之风气逐渐压倒“四风”,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2.奢侈品消费明显萎缩

随着因购买昂贵手表被网络曝光而落马的杨达才案发生,奢侈品销售大幅下滑。综合各方面信息,由于反腐败行动和全方位的网络监督削弱了送礼之风和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的倾向,瑞士对中国的手表出口额连续下降,逆转了长达10年的增长态势;法国此前针对中国顾客的名表、皮带、葡萄酒或白兰地销售,一改过往的强劲增长势头出现增长停步态势;国外的名牌服装、皮包和手表等奢侈品的消费正在大幅下降。此外,由于狠刹奢靡铺张之风,一些高档餐饮场所、会馆门庭冷落且生意一落千丈,进入经营的寒冬期。

3.官场生态发生急剧变化

官难当,一些党政官员甚至离开机关进入企业,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官员“倒流”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整体上对反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从严治理,但网络反腐无处不在的监督,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就此而言,反腐网络舆情也在为“政治清明”传递着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反腐网络舆情的价值在于,它弥补了传统权力反腐、制度反腐的信息不畅,加速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并促进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透明国际2013年发布的最新“清廉指数”排行榜中,中国评分达到40分,排在第80位,这是我国的评分第一次达到“4”这个量级,表明我国清廉指数呈稳步提高趋势[4]。

(三)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既有助于实现网络反腐的目标,也导致网络反腐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官员的一些基本权利受到侵害

官员虽然担任行政职务,但他们首先是一位公民,他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但是,由于网络上的一些非理性情绪,经常将包括普通公务员在内的官员妖魔化。网民通过人肉搜索等办法获取官员的私密信息特别是涉及生活方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对官员隐私权的侵害。部分人出于各种动机,甚至故意编造一些针对官员的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传播,损害了官员的名誉权。由于官员隐私、名誉的敏感性,也使得利用隐私、名誉进行网络反腐,容易被抱有特殊利益诉求或意图进行打击报复者利用。

2.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容易扩散负面效应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和扩散性,导致网络容易出现对突发事件的放大效应。网民信息获取的偏好倾向,又使负面舆论往往在网络上容易爆炸性传播,再加上意见领袖占据网络话语权,使涉及腐败的网络舆论,极易对网络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群众对政府机关形成不准确的认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涉腐网络舆情的这种负面传播效应,使人们对官员职业的认知甚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都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制度作用有限

一些网络举报个案,社会关注度高、舆论压力大,大都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同时,网络反腐的显著成效也使反腐败的专门力量备受诟病。而且,网络反腐社会“成本”过高,反腐效力有限,几乎没有制度性贡献,网络反腐的个案很难进行复制,适用性较差,不易于形成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二、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虽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控性,但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依然可以从党政政策、法律影响以及民众的心态等方面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官方网站推动网络反腐正规化

2013年10月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随即跟进,此次各地网站开通或升级改版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增设了“网络举报”专区,中国纪检监察机关“网站群”由此初步形成。同年12月初,中组部推出12380举报平台,接受干部选拔任用中违法违规问题的举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连同各大门户网站的举报专区,一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中国反腐“正规军”基本形成。此举被认为是网络反腐“转正”的标志。此前中国网络上遍地开花、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民间网络反腐,既产生过一些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也催生了不少混乱的场面,这一景象将随着网络反腐“正规军”的加入而变得健康有序。与此同时,网络反腐正规化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其一,在数量方面,网络反腐的正规渠道将呈增长趋势。面对复杂而艰巨的反腐形势,技术变革将产生巨大的举报增量,这一增量可能会从过去的微博、论坛等逐渐向纪检监察“举报平台”转移,这就需要更加严密的制度设计与妥善的处置方案来给予支持。网络舆情是敏感而易变的,在对待举报信息上稍有闪失,就很容易伤害公众的举报热情和信任度,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正规举报网站的权威性和效率。

其二,在安全方面,特别是举报信息安全,也备受关注。所有举报者最担心的莫过于举报内容被泄露,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利后果。这样的案例在传统举报体系中时有发生。毕竟网络技术,终究是掌握在人的手中,因此,如何在法律和技术层面保障举报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是网络举报平台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一次举报泄密或遭遇报复的例子,就足以让一个网络举报平台失效,其破坏性绝对超过传染性病毒,因此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其三,作为网络反腐正规军的纪检监察机关网站群,尚需要建立好与社会舆论之间的互动机制。这恰是以往传统体制内反腐和民间网络反腐分寸拿捏得最不好、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一个案件,要么是体制内的过度谨慎、讳莫如深,要么是网络的有罪推定与舆论审判,冷热不均导致信息杂乱,直接影响举报事项的查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而兼具举报平台和发布属性的纪监网站群,如何在“发布”和“保密”之间保持平衡,是最大化发挥网络反腐“正规军”威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都需要在下一阶段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分析和应对中予以审慎考虑。

(二)网络治理推动网民反腐理性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治理,公众通过网络举报进行反腐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这并不代表人民群众反腐热情的降低。事实上,随着纪检监察机关的日趋重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普通人正在成为网络反腐主力军,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一些人完全出于社会公义,通过网络实时发布,监督官员的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州的区伯同志,这位老人不为名利、不为钱财、不为鲜花和掌声,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网络公开举报的形式,义务对违法、违规的公务用车进行监督,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网络反腐舆论,也对更大范围的普通民众起到某种“启蒙”作用,过去很多被习以为常的现象,很多可能被归入“人情世故”的行为,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现在都开始进入违犯党的纪律甚至是进入贪污腐败的范畴,这进一步激发了群众举报的热情。人民群众呼吁中纪委网站开通“新闻跟帖”功能,或设立“廉政留言板”,以便于反腐舆情互动。同时,随着近期对网络违法、不实信息的全面治理,也导致极端的、不真实的或含有不正当动机的反腐举报大幅下降。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网上公开举报的数量预计会短期下降,但同时,伴随着网络反腐舆情继续热化,民众通过“举报平台”等正规平台的贪腐举报会有上升,通过网络举报贪腐也会趋向理性化。这会表现在,不当利益诉求、打击报复等不良动机的网络反腐行为会大大减少,而秉持公心、热心公义的网络监督会保持增长。

(三)官民合力推动网络反腐长效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反腐理性化、法治化认识的不断提高,未来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将发挥积极作用,来自民间的网络反腐与传统纪检监察部门的制度反腐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长效化,实现政治清明的总体目标。

随着中国新一轮反腐行动的成功推进,一批贪污腐败官员依法受到惩处,公务行为中过去一些被看作轻微“不端”——如浪费、吸烟、形式主义等——现在都受到了严格的规范和约束,这进一步获得了网络舆论的正面评价,网络舆论场对于中央实施的优先治标、标本兼治的反腐策略表达了肯定,形成了一些共识,这反过来又增强了我国全面反腐的正当性与公信力。

在反腐举报的网络舆情方面,越来越呈现出正面效应。中纪委、监察部设立了官方举报平台,鼓励通过实名举报,过去一些目的不纯的“反腐”举报正在减少,出于公义揭发举报不断增加。在微博等新媒体上,活跃着一些网络用户,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现象发布到互联网,进行网络监督举报,新媒体信息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惩处腐败重要的线索来源。

网络反腐的生态正在发生转化。新的网络传播形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据最近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网络微博用户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用户正在快速增长,而在传播范围与影响方面,微信与微博存在巨大差异,微信的传播具有点对点、准实名性、个人私密性等特征,大众传播能力弱,这使得涉及反腐的网络舆情更趋向于在一个有限的网络领域内传播,而不是像微博那样全方位地扩散。这将有利于网络反腐的理性化,发挥正面效应。

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对策思路

新时期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最大特点是中纪委及地方各级纪委举报网站群的开通,官方的网络反腐从“幕后”走向“台前”,短时间内出现网络反腐“国进民退”的趋势。实际上,中国并无意收紧或关闭网络反腐的大门,而是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引导,打击的主要对象是网络水军和造谣、犯罪等不法网络信息发布行为,任何人只要在法律范围内监督举报或发表观点,还是受到保护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新变化,要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

(一)创新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理念

过去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理念重围堵轻疏通、重管制轻引导、重分治轻协同,表现为反应迟缓、被动应付,不仅没有回应网络呼声,还徒增了新的网络民怨。因此,不仅“实体纪委”要更新观念,新的“网络纪委”也要更新应对反腐倡廉舆情的观念。

一方面,处理好围堵与疏通的关系。近年来网络反腐的案例一再凸现了其快捷传播、裂变性扩散、成本低、效率高、影响面大的特点,强大的舆情监督氛围逐渐形成。在网络反腐正规化条件下,更需要我们强化运用互联网反腐的意识,抛弃过去以管控为主的应对方式和以围堵为主的思维定势,正确认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化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等方面重大而又独特的积极作用。在全民上网时代,只有逐渐消除网络舆情恐惧症,正面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式地、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各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才能改变疲于应付、被动灭火甚至被网络舆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只有党员干部真正与广大网民同网共振、与群众愿望同频共鸣、与社会呼声同声应和,才能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亲和力。

另一方面,处理好管制与引导的关系。尽管此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有架空纪委的风险,一再使党的专门监督机关陷入尴尬被动的境地,但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也为纪委发现案件线索、惩治腐败分子,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正确对待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就必须在管制与引导上树立新理念。对那些违法的、故意歪曲的网络舆情信息及发布者还是要依法管制、处理,同时,根据网民特点,运用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以权威的、专业的信息发布赢取网民的信任,引导网上舆情热点处于可控之中,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

(二)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舆情应对运行机制

纪检监察机关是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主体。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需要建立一套既符合纪检监察机关职能定位又适应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实际的、规范有序的程序和环节,以此为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一,组织协调机制。为有效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建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成立专门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相关部门,其职能为:具体负责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处置等相关工作,定期研究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动态,做到网络专人负责,内容定期搜集,情况迅速反馈。与此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时还需要与公安、检察、宣传、通讯、组织及主流网络媒体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案件查办协同,努力构建全方位、顺畅、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

第二,舆情信息收集研判机制。注重对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是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基础。一是坚持有“情”必晓,全方位收集网络舆情。充分运用专门机构的网络信息(评论)员队伍,对网络及有关媒体反腐倡廉信息进行收集和监测。二是坚持有“情”必评,及时准确分析相关信息。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及时分析,不定期对各个渠道收集的廉情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发生网络舆情时,按照预案启动相应的紧急措施。三是健全舆情信息预警机制。按照综合协调、舆情监控、信息发布和调查处置等环节,分别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对于发现和收集的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腐事件、涉及纪检监察机关执纪办案工作等舆情信息,要确保第一时间上报,使其在第一时间得到研判和处置。

第三,快速应对机制。对可能形成热点的舆情线索,根据其基本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特大、重大和一般三个等级,并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等级网络舆情的快速应对预案。对有关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通知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第一时间介入,及时引导舆情趋向,疏通群众思想,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对有关损害群众利益的信息,及时组织调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有关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贪污腐败等方面的信息,严肃查处,并及时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考核监督制度,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激励人,不断提高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进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应对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第五,责任追究机制。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应实行“一把手”工程,地方或单位主要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调处理,对其进行研判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处置建议。对于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或违规发布重大事件信息,导致发生泄密事件的,或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重大事件信息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推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通过法律法规建设,从总体上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纳入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一个基本要求。尽管中国在互联网监管方面有基本立法,但其主要是关于网络安全和网络侵权方面的具体规定,尚没有网络反腐方面的专门立法。关于网络反腐的程序、网民的举报监督权利保护和救济、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引导监管等方面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法规制度,导致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各参与方进退失据、行为失范。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相关各方调查处理网络舆情的程序目前没有明确规定,网络举报的受理、查处和反馈也没有明确的程序规范和期限规定[5]。此外,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缺乏明确规定,比如纪检监察机关该如何向举报人索取相关举报资料、网络平台传播和保存举报资料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向举报人反馈调查结果的方式方法等都于法无据。

针对这些法律的盲区,应该及时出台规范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各参与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6],科学构建和完善网络反腐法律机制对于充分发挥这种新型监督模式的实践效能,促进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相关法律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明确规定:一是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在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行为,发挥好公民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建立网络举报法律制度、网络反腐程序制度等。二是明确网民的权利与义务,疏通公民现实的政治参与途径和民主监督机制,明确其网络言行的边界和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引导和规范网民的网络反腐行为,促使其合法、理性地举报、监督和评论腐败,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和公共伦理水平。三是要明确门户网站等各种网络平台的权利和义务,防止不法网站通过操纵举报信息牟利,同时非法掌握网络反腐主动权。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建设,使网络反腐能够与现行的反腐机制相衔接,并成为新时期反腐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截至2014年1月31日)[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3-04.

[2]赵洪祝.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N].人民日报,2013-11-27.

[3]胡东.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置的思考[J].党风与廉政,2013,(11).

[4]孙艳敏.清廉指数能不能让我们看清楚[N].检察日报,2013-12-10.

[5]杜治洲,任建明.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2).

[6]齐杏发.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3,(1).

[7]刘伟.构建我国网络反腐法律机制的原则、方向与基本内容[J].理论与改革,2011,(4).

猜你喜欢
舆情纪检监察信息
纪检监察机构如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医院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探讨
订阅信息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三转”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次深刻变革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