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机制下公民新闻发展利弊分析与思考

2014-02-12 10:40王建英
关键词:传统媒体公民信息

王建英,高 敏

(1.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2.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近年来,随着以Web2.0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无论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还是普通的受众都开始注意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同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受众利用自己手中的摄录、通讯工具随时可以参加到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公民新闻这种新闻新形式也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例如2010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我爸是李刚”公民新闻事件,这一变化极大地颠覆了以往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模式。本文旨在对公民新闻在微博传播机制下的发展作一探讨分析。

一、微博传播机制下公民新闻发展的优势

1.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扩大公民新闻的影响范围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的传播具有广泛性,这主要得益于微博特有的传播模式,在微博上,你可以发布消息,可以关注你所感兴趣的微博成为他人的粉丝,别人也可以关注你的微博成为你的粉丝,而且微博的转发、评论等功能使得微博上的信息能够传给更多的人,实现层层传播,也就是说,每一个公民记者在微博上发布的新闻不仅会让他的粉丝看到,而粉丝们的每一次转发也会让他们的粉丝看到,这种嵌套式的传播模式使得公民新闻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比较传统媒体依靠特有的技术进行新闻传播而言,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扩大了公民新闻的影响范围。例如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正是由于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才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得知了这一新闻,从而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在很大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2.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全面性

传统的媒体记者虽然具有专业的新闻素养,但毕竟人数有限,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在采访中也要受到地域、时间或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关注到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或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具有单一性,而微博上的公民新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这主要取决于微博主体的多样性。我们知道微博的使用较为简单,门槛较低,只要拥有一定的工具,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就有可能成为微博的主体,这样就使得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中来,这也就为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提供了可能,而且每一个公民记者的身份、职业、地位、学历、兴趣都不尽相同,他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新闻事件的进程、原因或细节等方面进行补充,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从而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全面性。例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微博公民新闻就从司机、父母、路人等方面对小悦悦的死进行反思,而不像传统媒体一样集中于对路人冷漠的谴责。

3.微博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多样性

我们前面提到,传统媒体记者的人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依靠的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这就使得传统新闻在新闻线索、新闻内容、新闻角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而随着微博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博,而这些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这就使得微博上传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等等,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从而使整个微博呈现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特点。微博作为公民新闻的载体,不仅为公民新闻的发布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微博自身的传播内容也有可能成为公民新闻的线索和素材。新闻无处不在,可能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就蕴含着新闻线索,活跃在微博上的公民记者每天都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在无形之中为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新闻线索提供了机会,从而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多样性。

4.微博传播的便捷性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

传统媒体发布新闻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以报纸为例,记者需要到新闻现场采写新闻,编辑需要审核修改,版面编辑需要设计版面安排新闻位置,最后新闻只有印刷出来才能够与读者见面,实现它的最终传播,而公民新闻借助电脑或手机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则减少了这些环节。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模式,公民记者集记者、编辑于一身,自己发现新闻、编写新闻、发布新闻,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发布新闻的时间,而且也节省了传统媒体发布新闻在交通、印刷、传输等等环节所需的费用,从而在提高公民新闻时效性的同时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4分钟后,新浪网友“袁小芜”发出第一条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这令数万网民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信息,可以说,这条新闻的时效性很强,但发布成本却很低。

二、微博的传播劣势制约公民新闻的发展

1.充斥虚假信息,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我们知道,在网络空间中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假新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而作为公民新闻新载体的微博因其门槛低、简单易用和监管不力更是成为滋生假新闻的温床,例如近年来微博上出现的一系列名人、明星“被死亡”假新闻事件,像我们所熟知的2011年底的金庸“被去世”、2012年的李宇春“被死亡”、2013年的六小龄童“被死亡”等假新闻事件,这无疑使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使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损。一般来说,网民对于网络上发布的新闻信息有如下反应:先是感到震惊,引起一片哗然,然后冷静下来思考怀疑信息的真实性,最后诉诸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公民新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一时的“猎奇心理”,但是在真实性方面却不能给予保障,其真实性受到质疑。

2.内容娱乐性强,公民新闻的影响力下降

微博作为公民新闻的新载体,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新闻在我国的发展,但公民新闻信息在微博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拿目前国内微博注册人数最多的新浪微博来说,它的定位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新浪微博关注度前十名集中在娱乐界,平日发布的信息大多是心情、饮食、拍戏、生活琐事等娱乐化信息,而且因为其发布信息的便捷也会带来这些信息的泛滥和拥堵,从而转移受众的注意力,使公民新闻淹没在这些娱乐信息的大潮中,造成公民新闻的影响力下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滋生网络暴力,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损

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给公民提供了一个话语表达的平台。因此,很多网民倾向于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人还把它们当作了发泄的渠道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一定程度上,发布者希望自己的言论能够引起共鸣,得到其他网友的回应和认同,而微博的互动性和便捷性恰好满足了网民的这种需求,所以我们发现,微博上充斥着许多非理性的信息,而信息的不平衡也很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引发群集性事件。如果这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信息渗透到公民信息中,成为公民新闻的一部分,那公民新闻的客观性则难以保障,这必然会使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损。例如2010年引起很大争议的“药家鑫”事件,虽然药家鑫撞人并刺死伤者的行为罪大恶极,但是微博公民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却表现出了极端情绪化,在该案件判决之前,微博上就已经“喊打喊杀声”一片,可以想象,这样带有情绪化的新闻如何能够赢得公信力。

4.缺乏“把关人”,公民新闻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不只有一个,传统媒体信息通过记者的筛选和传媒组织的把关后,只有少数新闻素材可以到达受众。记者是“把关人”,决定哪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有哪些新闻稿可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稿件。[1]131经过这些环节,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新闻大都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但是在微博上传播的公民新闻却缺乏这样的“把关人”,公民记者自主决定新闻的采写与发布,这就使公民新闻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经常使用微博的人就会发现,微博上不乏有些无趣的人经常捕风捉影地编造一些新闻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可以想象,这些新闻的新闻价值很小甚至为零,像我们在微博上经常见到的明星整容、明星离婚、明星恋爱等等新闻就属于这类。

三、微博传播机制下公民新闻发展思考

1.微博公民新闻独立发展的局限

首先,公民记者新闻素养的匮乏及内容缺乏深度限制了微博公民新闻的独立发展。不同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大多数公民记者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更缺乏全局意识,更多时候他们是从自身的角度来报道或评价一个新闻事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带有一定的发泄性,或是出于对自身生活现状的不满,或是对社会存在偏见,这都使得新闻的深度性难以实现。当然,我们不排除在这些人中有人真正热爱新闻事业、具备专业的新闻精神,但大多数人参与到新闻中来可能仅仅是因为对微博的兴趣,或是想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缺少对信息的深度报道及深刻见解,限制了微博公民新闻独立发展。

此外,公民新闻的生存发展弊端,也阻碍着微博公民新闻的独立发展。我们都知道,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生存模式,或依靠政府,或依靠广告,而专业新闻记者从事新闻事业也都有一定的报酬,不单单是因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但是目前公民新闻却没有自己的一套盈利模式。以微博为例,现在我国的普通公民在微博上进行公民新闻报道是没有报酬的,或是出于兴趣,或是出于新鲜感,但是依靠这种新鲜感来维持的微博公民新闻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微博上的公民只是报道自己身边的事情,只是随意性的报道,那在短时间内尚不存在生存问题,但是如果微博公民新闻想要成为一种常规的报道模式继而逐步实现独立发展,那它必须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来弥补采访成本,毕竟任何新闻采访或报道都是需要成本的。基于以上多种原因的考虑,我们可以预测在短时间内,实现微博公民新闻的独立发展比较困难。

2.微博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合作互动发展成为趋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微博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互动发展是我国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传统新闻需要微博公民新闻弥补其报道空白。我国参与微博公民新闻的人数较多,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拥有一定的移动设备,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微博公民新闻的主体,因此微博公民新闻也就直观、全面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这不仅为传统媒体选择新闻素材、捕捉新闻热点提供了一个参考,并且可以为传统新闻提供一定的补充,毕竟任何媒体即使是资深媒体也有自己触及不到或者容易忽略的盲点。微博公民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及时报道身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这也就弥补了传统新闻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的报道空白。另一方面,微博公民新闻也需要传统新闻弥补其报道缺陷。虽然一些微博公民新闻包含了很好的视角和线索,但是由于采访渠道或是新闻专业素养的限制,可能会出现报道误区或者无法进行深入的报道,这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或优势来弥补公民新闻的缺陷。拿新闻专业素养来说,公民记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无法与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相抗衡,作为专业的新闻记者,他们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积累了许多报道经验,他们更懂得从大局来看问题,更懂得把握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所以有专业新闻记者的介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微博公民新闻存在的某种偏激性,从而提高微博公民新闻在社会上的公信力。

在实践中,微博公民新闻和传统新闻已经开始了相互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互动。例如,有诸多的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如央视主持人赵普、著名记者柴静)都开设了博客、微博向普通民众披露新闻背后的故事,或者从微博公民新闻中寻求新闻线索。另一方面,微博公民新闻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及传播当中,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就使微博公民新闻可以对传统新闻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我们知道,微博公民新闻的主体为普通公众,相比较定量的专业新闻记者,他们属于大多数,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而且职业各异,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这就仿佛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公民网,只要他们对传统新闻存在疑惑,他们就可以从各个方面、通过各个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从而揭露新闻真相,无形之中就使得微博公民新闻在监督着传统新闻。例如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9年的“70码”事件和“躲猫猫”事件,最后事件的真相大白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网民对传统新闻的质疑与讨论。

虽然微博公民新闻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独立发展,但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公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微博公民新闻在我国的发展也将不断地走向理性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公民信息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订阅信息
十二公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展会信息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