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三峡库区涪陵区的个案分析

2014-02-12 14:41洪业应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涪陵区涪陵现代农业

洪业应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重庆 408000;中共昌都地委党校,西藏 昌都854000)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总体要求,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表明了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涪陵作为重庆一个工业城市,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60.68%;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逐渐赶不上工业城市的发展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同时,作为重庆三峡库区的涪陵区,其“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则成为库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的顺利召开,科学划分了五大功能区,并将涪陵区划分为城市发展新区,定位于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效益、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文章选取三峡库区涪陵区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涪陵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以期为涪陵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也被称为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它通过评估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企业或一项工程)的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来确定研究对象的战略地位,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机会,使研究对象的劣势和外部威胁降到最低。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以历年《涪陵统计年鉴》《2014年涪陵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农业局、统计局和环保局等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二、涪陵发展现代农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区域优势明显。涪陵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中渝西农产品供给与就业保障功能主导区”内,是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之一。涪陵是农业部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农办农〔2009〕46号)中确定的“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的基地区县,是全国特色农产品“涪陵榨菜(青菜头)”的主要生产基地,是重庆市规划的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新时期“菜篮子”工程“三大蔬菜产业带”中的三峡库区加工蔬菜产业带的优势区域。

(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04亿元、农业总产值67.37亿元、农业增加值45.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82亿元,分别比上年可比增长13.0%、8.3%和19.6%,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绝对额均居全重庆市第四位;特色农业已成为生产发展的主流,粮经作物面积比由2006年的64.6∶35.4调整为2011年的57∶43;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调整到28%;非农产业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农村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74.7%提高到2011年的88.4%。结构调整为农村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自2007年以来,全区新发展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户,总数达到53户,其中国家级3户、市级14户,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市区县前列,4户企业跻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4个,总数达到503户,其中:新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34个,入股土地2.2万亩,加入农户8.57万户,占农村承包经营户的34%;发展规模种养殖业大户2.7万户。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涪陵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大,“三农”总体投入仍显不足;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农业生产装备落后,设施农业发展不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脆弱。

(2)农村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由于自然条件、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涪陵区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大部分农民仍采用传统的、粗放的耕作和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总量偏小。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区域特色、品种特色不突出,生产效率不高。全区除榨菜、畜牧业、蔬菜发展具有较大的规模和优势外,蚕桑、果品、水产、烤烟、中药材、茶叶等产业的比重较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快,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的根本原因。调研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全区乡镇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问卷中,有8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只有13.2%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和基本合理。

(3)农业融资矛盾十分突出。金融支农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金融支农产品少、品种不对路、信贷额度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创业的需要;农村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少、形式单一、机制不灵活;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滞后,融资难成为制约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3.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日趋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为此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的“惠农”政策。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围绕“三农”目标,国家连续下发了7个中央1号文件,市委也出台了37号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之三峡工程后续扶持发展政策力度空前,扩大内需政策更加优厚,“三农”投入明显增多,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涪陵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2)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机遇。持续稳定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从而有利于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加大农业投入总量,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2013年涪陵区农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即所谓大农业总产值)67.40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8.3%,增加值45.53亿元,同比增长5.3%,农业总产值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6%,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3)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带来的机遇。2007年6月,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涪陵区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在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处于圈翼接合部的实际,开展统筹城乡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涪陵区共引导城市工商企业150余家,投入资本45亿余元下乡,有力地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2011年乡镇企业实现再造目标,总产值达到390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劳务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31.6万人,回乡创业1.98万户。

4.威胁分析(Threats)

(1)资源要素供应趋紧,环保压力增大的风险。近年来,随着涪陵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集聚,对各类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占了涪陵区农业生产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在一些地方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业面临污染加重,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动植物疫病疫情加剧,农产品生产加工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此类资源的储备量是有限的,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调研,在对调查问卷“你认为我区农村生态环境如何”问题的回答中,有78.6%的被调查者回答差和较差,有21.4%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好和一般。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风险。涪陵区城乡之间、镇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尽管缩小到3∶1以内,达到2.86∶1,但离2∶1的合理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当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加快,发展中“城快乡慢、重工轻农”现象日益突出,同时我区底子薄、起点低,要实现缩小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三大差距的目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压力相当大。因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3)农业的市场化风险。农业是高风险产业。涪陵农业发展总体上较好,但是涪陵农业发展的产业性问题仍未解决,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和农民联动不足,加上农业外向度与品牌知名度不够等,带来了产业链的脱节、产供销的脱离及生产与市场的断层。农民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进程中面临着市场风险。农产品供大于求趋势更加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民首先碰到的是“卖难”问题。

(4)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风险。农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明显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

三、推进涪陵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改善农村民生建设的必要手段。

(1)加强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红星、杨家湾等一批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2927万立方米,总蓄引提水能力达到3.62亿立方米。完成4座小(一)型、11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除险加固率达到100%,全面消除病险水库。有序推进农村水电开发建设,大幅度提高水电新农村电气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期末农村供水安全体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缓解“靠天吃饭”状况,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以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为重点,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综合整治耕地9.3万亩。

(3)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强化农村电网维护管理,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的作用。

2.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加强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精榨菜、做大畜牧、做强桑果、做优蔬菜四大特色基地,力争将涪陵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优的榨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三峡库区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最大的优质蚕丝生产加工基地、重庆主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现“粮食生产区内总量自给,菜篮子为全市作贡献”目标。

(2)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实施“农业产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集中打造主导品牌,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区级龙头企业20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00个,农户参合率达到50%以上。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大力实施“兴机富民”工程。以全面普及机耕、大力推广机收、努力突破机插秧、推广加工植保节水灌溉等实用机械和重点农机新技术为主线,以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建设为重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村组(片)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机装备、作业和安全生产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其中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到65%以上,基本实现耕田不用水牛、所有冬水田实现机插、农机能下田的实现机收。

(2)开展农村各类教育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重点实施“巴渝新农民培养计划”(巴渝新农民是指有从事农业愿望、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会经营的农民),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整合“阳光工程”、移民、扶贫及其他各类培训,联合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农村科技培训能力。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加大农民科技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实效性和技能性。力争到“十二五”期末,90%以上农民掌握两门先进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三门转移就业技术,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1]李娅,刘慧.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党政干部论坛,2007(7):102-106.

[2]徐元明.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设我国现代农业[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6):79-82.

[3]卢良恕.以农业为支柱建设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3,(10):69-72.

[4]高焕喜.中国县域经济推进中现代农业建设模式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7-29.

[5]王春元.基于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1.

[6]马锞,曾国玲,郑芝波等.东莞发展都市农业的 SWOT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5).

猜你喜欢
涪陵区涪陵现代农业
涪陵榨菜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