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2014-02-13 03:20吴本连徐少波汪似俊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吴本连,徐少波,汪似俊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1 定义研究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冯胜刚(2004)从民族学、文化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角度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民族发展历程中,由本民族创造,或虽从其他民族引入,但经过文化改造后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并流传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以追求身心健康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主、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1]。此定义非常详细完整,通俗易懂,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倪依克、胡小明(2006)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它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2];此定义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性;白晋湘(2008)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由各少数民族历史产生的,并流传至今,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的总和[3]。相对来说,白晋湘先生的定义借鉴了母学科文化学的相关定义,融合了体育学科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而且很简洁明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倪依克等人的定义一样,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2 特征研究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常见的观点主要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技巧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从体育史学的角度来看, 具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征;从项目特点的角度来看,多以竞技为主、与生产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地理传播性、高度的综合性和突出的季节性等特征。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倪依克、胡小明(2006)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2],这和他们在前文对定义的界定是一致的;任莲香(2008)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经济的制约性,民族文化的多类型、多元化、多样性和亲和力等特征[4],该研究主要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一定的新意。

还有其他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分布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民俗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就目前来说,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要基础学科(如母学科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等)的相关理论支撑。例如,人类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原始资源、素材、现象进行表面化的描述,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理论的原理与视角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探究,很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发展。

因此,必须要从人类学等基础学科的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问题。例如,可以从体育人类学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人类体育中的共同文化要素,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演进、发展和传播的原因与方式等等;另外,还必须要借助现代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走现代化之路,综合运用体育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来进行全面合理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整合,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打好理论基础。

3 发展研究

大约有60 %的文献都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是白晋湘教授(2003)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了两者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价值等等[5],该研究借助了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原理的三大规律之一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他观点主要有:黄涛(2006)认为,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物质特征将被弱化,精神特征将被强化,民族性内涵将被丰富;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特征与时代特点将互补共存;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将和世界性特征融合[6]。刘远航(2006)指出,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符合各民族人民感情的需要,又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任莲香(2008)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将从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道路[4]。刘大铎(2011)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8]。姜广义(2011)提出,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出提供了路径和载体,体现孔子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充实了内涵,而且也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瓶颈问题[9]。刘小学(2012)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受众特征的调查[10],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外的顺利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张祝平(2012)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指出,太极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典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提出了太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自觉的准则,必须紧密依托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等观点。在文化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妥善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文化冲突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好太极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是太极文化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11]。卢伟芬、邢志杰 (2012)研究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12]。

可见,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强国愿望。实际上,在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必须像崔乐泉博士(2001)所强调的: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13]。例如,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大大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化定位和全球化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的普及和提高,必须要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这对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十分重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教育和激励等功能,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教化的强大,这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中华民族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所在之一。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事情当成是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实际上,如果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展。在韩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基本上每10个韩国学生,就有7个是学过跆拳道的,现在已经吸引了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的目前情况是,每1 000个孩子里面也难以找到1个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的。另外,国家武术研究院的调查还显示,有70.3 %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可见,学校不仅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 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关系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1940)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4]” 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被称为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在学术研究层面,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产业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与当地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中,都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无形文化,是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文化珍珠,因此,必须要尽快将其产业化,即将其部分有形化,这就必须依据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这个原本局限于无形文化的范围。

吴健等人(2007)通过实证考察方式从文化层面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主要群居区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历史形成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从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拉动旅游产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等[15],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 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0.7 %,从业人员将超过400万。可见,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兼健身、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 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还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科学性论证。

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研究,如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途径研究,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等等。

5 研究展望

一个在理论上没有科学阐释,在文化上无鲜明民族特征,又无现代体育文化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不可能被世界承认和接纳的。由此,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如何构建这些理论体系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从人类学角度,结合体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传播学、美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历史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和历史计量法等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整合,同时,要加强传播手段的研究,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例如,影视作品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我国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影视作品传播已经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同和好感,并造就了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人物, 如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等,他们都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为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全面走向世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他还有如《功夫熊猫》等动漫片的世界影响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还是较高的, 并已有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二是,可以借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对文化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之后,提出的文化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假说(即接触阶段、不统一阶段、否定阶段、自律阶段和独立阶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干预措施等等;三是,要加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的研究。众所周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为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提供了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不是一种静止凝固的存在,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异质文化常在文化冲突和碰撞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长处以以发展壮大自己。可见,文化冲突能够促进文化更新,文化更新体现了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向先进文化转化[16]。 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孤立地发展,它需要在与其他体育文化的冲突中更新自己,在融合中壮大自己,在坚守自己文化品格的同时,进行文化转型以符合国家发展需要。

可见,在理论研究方面,只要做到上述几点,就一定能够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更有助于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

[1]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117-121.

[2]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3]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7.

[4]任莲香,钟全宏,袁音,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08(4):72-75.

[5]白晋湘.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295-296.

[6]黄涛.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转型与未来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83-85.

[7]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9-92.

[8]刘大铎,刘相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策略[J].人民论坛,2011(23):184-185.

[9]姜广义.试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新路径——孔子学院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21-24.

[10]刘小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受众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61-66.

[11]张祝平.从文化自觉的视域审视太极文化的勃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25-27.

[12]卢伟芬,邢志杰.文化认同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超越[J].体育与科学,2012(3):71-74.

[13]崔乐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14-15.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15]吴健,梁建平,李学君,等.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56-58.

[16]黄莉,雷波,陈春新,等.从北京奥运会文化冲突的视角探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对策[J]. 体育科学,2012(5):22.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