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SWOT分析

2014-02-13 03:20刘培星张世威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刘培星,张世威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部,重庆 408100)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众多、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乌江流域民族体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产生、更新或淘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繁荣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逐步推进,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为使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发展,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良性发展路径。swot分析法本是管理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来的,用于企业竞争的战略分析,即根据企业内部的既定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用在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与发展的分析上,即是分析其发展开发上存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而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1]。全面分析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该流域传统体育发展的威胁因素,创造发展机遇,使该区域传统体育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1 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trength)

1.1.1 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乌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东麓三岔河,流经云南、贵州、湖北、重庆4省市,55个区、县(括自治县、市),在重庆市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流域总面积达到87920平方公里。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境内世代杂居着土家、苗、侗、彝、白、布依、哈尼等4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1800余万[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乌江流域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板凳龙、竹玲球、武术;彭水县的舞龙、舞狮、摆手舞、竹铃球、天地球、射驽等;黔江县的打镏子、吹长号、打锣鼓、奏咚咚奎、舞龙狮、滑龙船、扭秧歌、年霄舞、花灯、铜玲舞、板凳舞、抢花炮、打三棋、踢踺、和尚棋。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繁荣当地经济和提升地方文化品味有重要的意义。

1.1.2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良好的政策优势

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深入推进。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等单位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不仅如此,乌江流域各地市也纷纷响应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如:2002年贵州省颁发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重庆市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通知》(渝府发〔2010〕64 号)文件中提出:“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民族特色博物馆”[3]。以上针对性的文件的颁发和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这对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1.1.3 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地社会基础

乌江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深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实施许多农村体育活动也愈演愈烈。生活在乌江流域的苗族、土家族、水族、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相对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每年举行的节日集会多达1000多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分布极其广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在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同胞民族同胞思想中根深蒂固。加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更加促进了该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形成了广泛地社会基础。

1.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 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不力,很多优秀传统项目流失

乌江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其发展与繁荣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的腾飞,对文化内涵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深居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同胞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以往长期参与且引以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消亡的危险,不少表演性艺术面临着传承危机,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甚至有些传统项目已经到了“人亡艺亡”的地步。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没有传承人或缺乏挖掘整理缺乏观赏性而面临淘汰的危险。如古代巴国的巴渝舞是古代乌江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原本形式已经消失,其另外一种形式摆手舞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1.2.2 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我封闭,与其他文化融合度不够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从文化的发展角度看一个多民族的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多元化体育文化体系已成历史的必然。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如果保持某一文化的活力就要与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因为没有纯粹独立的文化,任何一个文化都不能游离于世界文化之外。乌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几千年来仍保持自我封闭的状态。虽然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各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但毕竟是四年一届其时间跨度之大和有限的项目难以满足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其次,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与其他文化融合,如红色旅游文化,节日庆典活动等。乌江流域地理环境独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乌江流域体育文化只有与其他文化深度融合共谋发展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提高自身影响力。

1.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人了立法程序。《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条专列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强调了保护的重要性[4]。除此之外,2006 年 9 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包括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 ;组织全国普查工作 ;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举办学术、展览(演)及公益活动,交流、推介、宜传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以及人才培训等工作[5]。这些政策文件的实施为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保护单位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挖掘和开发该流域体育资源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1.3.2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平台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健身观念进一步增强。部分省市根据各省实际也经常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重庆酉阳、彭水利用节日庆典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等都为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1.3.3 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为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统筹的顺利推进。农民的耕作方式也由原来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作业,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也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另外,由于城乡统筹和城市不断扩大,原来的农村成为现在的城郊,农民健身意识在城市生活的带动下不断提高。在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农民愿意从事体育锻炼。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

1.4 威胁分析(threat)

1.4.1 现代娱乐生活弱化了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电视、手机等高科技娱乐媒体占据了人们大部分闲暇时间。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娱乐方式由村寨集体化的自娱自乐转向了居家观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娱乐生活的冲击下面临着逐渐衰退的境地。一些宝贵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缺乏推广人和继承人逐渐被人们遗忘。

1.4.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缺失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乡统筹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现代化的体育活动或西方体育在众多媒体的宣传下逐渐深入人心。认为传统的就是落后的,现代的都是前卫的。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外来西方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加速交流与融合,乌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在步入世界舞台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西方体育同化的严重威胁。如: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些学校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跳摆手舞,并不知道摆手舞的历史、发展和价值等。乌江流域有的土家族同胞对摆手舞并不认同,认为摆手舞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是原始落后的表现,并没有认知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缺乏深度认同。

2 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路径

2.1 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机构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为了繁荣与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必须制定保护措施,成立保护机构,从制度上对该流域体育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划拨一定经费用于该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开展。明确责任,完善监督机制保证专款专用。定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利用节日庆典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创造一定氛围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该流域的影响,从而使乌江流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2.2 促进乌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乌江流域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不断加大对该流域的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寻求与区域旅游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契合点。让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区域民族文化中去。两者在合作开发和产品经营上实现共赢。如,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考虑融入一些富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打造。从而实现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的宣传效应。

2.3 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性发展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静态保护包括确认、立档、研究和保存,活态保护包括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活态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本性原则、流域保护原则、联合保护原则、保护与教育并重的原则[7]。具体来讲,乌江流域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开发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规范该流域传统体育项目,对该流域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归类、整理、存档。第二,乌江流域传统体育与该区域学校体育有机结合,实现理论研究与现实保护双重发展。促进乌江流域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的渠道。第三,通过数字化馆藏模式、社区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和节庆旅游模式对乌江流域体育进行全方位保护与开发。

3 结论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威胁共存,而且四个因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通有无互相转化的。只有不断完善制度科学发展,才能提高优势规避劣势,只有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才能创造发展机遇打破潜在威胁。

[1]杨纠纠.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swot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56-57.

[2]王剑.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俗审美文化心理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

[3]戴伟,李良品,丁世忠,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2.

[4]张基振,虞重干.中国民间体育保护与实践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24-25.

[5]董胜美,梁同福,曹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82-84.

[6]李良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27.

[7]李伟.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原则[J].重庆社会科学,2006(9):20-23.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