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马鲅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

2014-02-17 08:39油九菊柳敏海傅荣兵李伟业章霞罗海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稚鱼仔鱼摄食

油九菊,柳敏海,傅荣兵,李伟业,章霞,罗海忠

(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00)

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俗称午鱼 (广东)、鯃鱼 (福建)、章跳 (浙江)、鲤后 (山东)等,隶属于鲈形目Mugiliformes、马鲅科Polynemidae、四指马鲅属 Eleutheronema[1]。四指马鲅胸鳍位低,下方有4条游离的丝状鳍条,为其最明显的形态特征[2-3],其长度约与胸鳍鳍条相等,因而得名“四指马鲅”,又因其擅长在海面跳跃,也被称之为“章跳”。港台等地有“一午、二红衫、三白鲳”的说法,舟山地区有“一斤章跳二斤鲈”的说法,可见其广受欢迎的程度。四指马鲅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口感细腻、外形美观等特点,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之一。

野生四指马鲅的数量较少,产量不高,仅是流刺网、底拖网等的兼捕对象。近年来,台湾地区开始用网箱养殖四指马鲅,并销往大陆。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四指马鲅分类、繁育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已做了一些研究[3-7],并对其同属的多鳞四指马鲅在资源调查、分类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进行了报道[3,8-11],但有关四指马鲅仔稚鱼发育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中,作者在成功完成四指马鲅人工繁育的基础上,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观察,并做了仔稚鱼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以期为四指马鲅人工育苗的大规模开展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四指马鲅受精卵购自于台湾金门某养殖场。

1.2 方法

1.2.1 仔鱼来源与饲养 收集人工授精获得的同批受精卵于室内水泥池中,连续微充气孵化,水温为25~28℃,盐度为28~32。孵化后进行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培育池水深为1.2 m,水体容积为30 m3,放苗数量为2~3万粒/m3,池内均匀放置6个充气石,24 h微充气。

培育用水为经沙滤、沉淀的海水,后期水温、盐度等同孵化条件。培育期间,前3 d不投饵,之后根据口裂大小和摄食情况投喂不同的饵料,饵料主要包括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p.无节幼体、桡足类、枝角类和配合饲料,轮虫在投喂前用小球藻强化24 h以上。培育前期的水深为10 cm左右,采用等温海水静水培育,5 d后每天8:00、15:00用等温海水换水2次,换水量随仔稚鱼发育而逐渐加大,从水体的1/3逐渐增加至水体的2/3,并在每次换水前吸去水底排泄物和死鱼。15 d左右开始分池,将个体较大的仔鱼挑出,培育密度逐渐降低至1000~2000个/m3,以减少鱼苗间相互残杀。

1.2.2 仔稚鱼发育观察及生长性状的测量 取发育正常的仔鱼为试验对象,自孵化之日起至第36天,每天9:00取样一次,每次随机取30~40尾进行测量。全长为20 mm以下的仔稚鱼,取样后立即通过双目解剖镜观察并记录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用Olympus DP7显微数码相机拍照。全长、肛前长、体高3个可量数据用Image-Pro Express 5.1软件采集。全长为20 mm以上的稚鱼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全长、肛前长和体高3个生长指标的特定生长率 (SGR)按下式计算[12-14]:

其中:L1和 L2分别为试验初始和结束时的长度(mm);t为试验时间 (d)。

1.3 数据处理

测量的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并对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的关系进行曲线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仔稚鱼的发育

根据四指马鲅器官结构的发育、营养和摄食等特征,并参考文献 [15]中的方法,将四指马鲅仔鱼发育期分为3个阶段:早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

2.1.1 早期仔鱼 (初孵仔鱼~3 d) 早期仔鱼是指从孵出到卵黄囊吸尽开始外源性营养阶段的仔鱼。在这一发育阶段,仔鱼主要逐步完成一系列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功能发育,如视觉器官(眼)、听觉器官 (耳)、呼吸器官 (鳃)、消化器官 (颌、肠道)的发育。鳍的发育较缓慢,运动能力较弱,故营浮游生活。初孵四指马鲅仔鱼全长为 (1.957 ± 0.055)mm,肛前长为 (0.775 ±0.040)mm,体高为 (0.694 ±0.012)mm,卵黄囊长径为 (0.250 ±0.010)mm,短径为 (0.235±0.023)mm,油球直径为 (0.202 ±0.045)mm;身体透明,向腹部呈弯曲状;口裂尚未开通,营内源性营养;肌节数为18+22~24对 (图1-A)。卵黄囊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靠头部处近球形,后部呈长囊状。孵化后第1天,仔鱼眼睛和口的结构开始形成,第3天完全形成,口裂明显;经36~48 h开口,第3天开始从外界摄食,为卵黄囊和外源营养共存的混合营养期。早期仔鱼 (1~3 d)全长为2.333 ~ 3.080 mm,肛前长为 0.913 ~ 1.181 mm,体高为0.741 ~0.936 mm(图1-B、C、D)。第3天仔鱼卵黄囊被耗尽,仅剩痕迹,油球被利用较少,由初孵时的球形变成长椭圆形。此阶段以卵黄囊为主要形态特征。

图1 四指马鲅仔稚鱼发育Fig.1 Larval development of four-finger threadfin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2.1.2 晚期仔鱼 (4~13 d) 晚期仔鱼是指从卵黄囊耗尽开始到各鳍鳍条发育完整、鳞片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仔鱼。油球在第6~7天时消失,仔鱼由混合营养转为完全外源性营养。胸鳍原基最先出现 (图1-E),消化道弯曲数增加,伴随胸鳍增大,肝脏体积逐渐增加,头部及体表开始出现星状色素,其余鳍条原基开始出现。晚期仔鱼全长为3.819 ~10.453 mm,肛前长为 1.458 ~5.069 mm,体高为1.114~3.400 mm(图1-E ~H)。11日龄时仔鱼全长为 (9.373±0.227)mm,肛前长为(4.100 ± 0.120)mm,体高为 (2.549 ± 0.139)mm,脊索末端向上弯曲 (图1-G)。

2.1.3 稚鱼期 (14~36 d) 稚鱼期是指从鳞片开始出现到全身披满鳞片这一阶段。此发育阶段稚鱼完全以摄取外界食物获得营养,器官分化完善,外形向成体形态过渡,是外部形态变化最大的时期。稚鱼期全长为11.691~37.611 mm,肛前长为5.106 ~ 15.723 mm,体高为 3.416 ~ 9.611 mm(图1-I~K)。体外色素逐渐加深;出现背鳍、臀鳍硬棘,各鳍的鳍条骨化,并逐渐趋于完善;仔鱼头部和腹部开始出现鳞片,36日龄时,仔鱼全长为 (37.611 ± 0.447)mm,肛前长为 (15.723 ±0.500)mm,体高为 (9.611 ±0.558)mm(图 1-K),全身鳞片已全部形成,外部形态已具备成体特征。同时,内部消化器官进一步趋于完善,肝脏呈左大右小两叶,小肠逐渐盘旋,弯曲数最多,幽门盲囊数量也成倍增加,摄食能力增强,一般在中下层活动。至鳞片完全形成时稚鱼期结束,之后进入幼鱼期。

2.2 生长特性分析

对四指马鲅初孵之日至36 d时仔稚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见,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

SPSS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的条件下,四指马鲅全长 (LT)、肛前长 (LPA)和体高(H)均与日龄 (t)呈极显著的多项式函数关系(图2)(P<0.01),关系式分别为

LT=1.1510+0.8035t-0.0136t2+0.0005t3,

R=0.9965,F=2810.44,P=0.000;

LPA=0.5917+0.2560t+0.0038t2,

R=0.9865,F=659.12,P=0.000;

H=0.4906+0.1789t+0.0006t2,

R=0.9853,F=279.07,P=0.000。

随机捞取60尾20日龄的四指马鲅仔鱼,对其全长、肛前长和体高进行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20日龄四指马鲅仔鱼在3个指标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全长的差异最大,其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437倍,肛前长的差异次之 (2.004倍),而体高的差异最小 (1.351倍)。此批苗种个体差异较大,很容易造成残杀现象,进而影响出苗率。

表1 不同发育阶段四指马鲅仔稚鱼的生长Tab.1 Growth of four-finger threadfin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larvae and juvenil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表2 20日龄四指马鲅仔鱼的全长、肛前长和体高Tab.2 Total length,pre-anal length,and body heigh of the twenty-day-old four-finger threadfin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mm

3 讨论

图2 四指马鲅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的关系曲线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length,pre-anal length,body height and day old age in fourfinger threadfin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四指马鲅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对其早期阶段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四指马鲅今后的苗种规模化生产和养殖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为四指马鲅的资源保护提供较详实的资料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 (1.957±0.055)mm,与毛连环[6]报道的2 mm左右的结果基本一致,相比鲳属鱼类中的东海灰鲳Pampus cinereus(2.785 mm)[16]、 银 鲳 Pampus argenteus(3.639 mm ±0.138 mm)[17]、斑鳜♀ × 鳜♂杂交 F1代 (4.12 mm ± 0.12 mm)[18]的初孵仔鱼,其全长较小,与鲃亚科鱼类中的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6.16 mm ±0.29 mm)[19]、黑脊倒刺鲃 Spinibarbus caldwelli(约 7.4 mm)[20]的初孵仔鱼比较,相差更大,体现了不同种类的鱼初孵仔鱼大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毛连环[6]在对四指马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中发现,在水温为27~29℃的条件下,仔鱼开口时间为孵化后28 h,而本研究中仔鱼培育水温为26℃,开口时间为孵化后36~48 h。本研究中发现,在水温为26℃的条件下,四指马鲅卵黄囊在孵化后第3天基本耗尽,开始从外界摄食。李加儿等[21]对多鳞马鲅属六指马鲅的繁养殖研究中,在水温为26~27℃的条件下,孵化后仔鱼第3天开口摄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营养转换是鱼类早期发育阶段一个重大的临界期 (critical period),卵黄囊作为初孵仔鱼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其消耗和转化对仔鱼的成活及早期形态的正常发育起着关键性作用。一般认为,混合阶段时间越长,仔鱼从内源型营养转到外源型营养也越容易,成活率就越高[16]。已有研究发现,卵黄囊主要用于消化道和眼部等器官的发育[22]。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培育水温,适当延长四指马鲅开口摄食时间,进而提高仔鱼成活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指马鲅在水温为26℃的人工育苗条件下,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 12.8883、14.4464、12.2235%/d)明显快于稚鱼期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 5.3113、5.1123、4.2026%/d)。施兆鸿等[23]在对舟山牙鲆仔稚鱼生长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在水温为19~22℃的人工育苗条件下,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 (8.448、8.412、11.007%/d)均比稚鱼期高 (5.723、3.024、6.871%/d)。究其原因,可能是稚鱼期仔鱼对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机能尚不够完善,机体需要消耗一定能量用于完善外源性营养关系,影响了其生长耗能,导致稚鱼阶段的生长速度慢于仔鱼阶段。此外,诸多研究已证实,仔鱼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普遍存在差异。牙鲆36日龄的全长、体高的差异分别为1.66倍和1.88倍[23],黑脊倒刺鲃30日龄个体全长、体质量的差异分别为 1.35 倍和 2.86 倍[20],但个体差异不大,大小较为整齐,此情况对苗种生产比较有利。而真鲷90日龄的最大个体和最小个体的全长和体质量的差异分别为 2.95倍和30.15倍[24],革胡子鲶15日龄幼鱼群体中,较小个体的净增重倍数与较大个体相差7.1倍[25],个体大小悬殊,在同一池子中培育,极易发生残食现象,从而降低苗种成活率。本研究中,对四指马鲅20日龄仔鱼的个体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四指马鲅20日龄仔鱼的全长、肛前长的差异分别为2.437倍和2.004倍,个体大小差异明显。这样的一批苗种在培育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筛选分池,饵料投喂要适口、足量,以减少鱼苗间的相互残杀。今后作者还将对不同地理群体、其杂交子代和不同批次的四指马鲅仔鱼个体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仔鱼摄食习性、摄食节律等与生长之间的关系逐步展开探索。

[1]李思忠.鱼名漫谈(四):马(鲅)、马鲅、马鲛与马(鲅)[J].中国科技术语,2007,9(4):41-42.

[2]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等.东海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3]Motomura H.Threadfins of the world(Family Polynemidae):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Polynemid species known to date[C].FAO:Species Catalogue for Fisheries Purposes,2004:18-24.

[4]Moore B R,Stapley J,Allsop Q,et al.Stock structure of blue threadfin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across northern Australia,as indicated by parasites[J].J Fish Biol,2011,78:923-936.

[5]Newman S J,Pember M B,Rome B M,et al.Stock structure of blue threadfin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across northern Australia as inferred from stable isotopes in sagittal otolith carbonate[J].Fish Man Ecol,2011,18:246-257.

[6]毛连环.四指马鲅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2009,36(6):275-278.

[7]Motomura H,Iwatsuki Y,Kimura S,et al.Revision of the Indo-West Pacific polynemid fish genus Eleutheronema(Teleostei:Perciformes)[J].Ichthyol Res,2002,49:47-61.

[8]常有民,张涛,庄平,等.多鳞四指马鲅耳石形态特征的观察[J].海洋渔业,2013,35(1):24-33.

[9]杨阳,汤滔,张涛,等.应用AFLP技术分析多鳞四指马鲅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海洋渔业,2013,35(2):131-136.

[10]林少珍,王丹丽,王亚军,等.基于COⅠ序列分析东海区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种群遗传结构[J].海洋与湖沼,2012,43(6):1261-1265.

[11]黄桂云,张涛,赵峰,等.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形态学的组织学的初步观察[J].海洋渔业,2012,34(2):154-162.

[12]施兆鸿,柳敏海,彭志兰,等.春季繁殖鲵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J].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46-452.

[13]Person-Le Ruyet J,Mahe K,Le Bayon N,et al.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growth and metabolism in a Mediterranean population of European sea bass,Dicentrarchus labrax[J].Aquaculture,2004,237:269-280.

[14]曹振东,谢小军.温度对南方鲇饥饿仔鱼的半致死时间及其体质量和体长变化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5):746-750.

[15]肖真明,郭小泽.鱼类早期生活史分期研究进展[J].北京水产,2008(1):43-45.

[16]罗海忠,施兆鸿,傅荣兵,等.东海灰鲳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观察[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16(5):426-430.

[17]施兆鸿,彭士明,王建钢,等.人工养殖银鲳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2):267-274.

[18]许淼洋,钱叶周,吴超,等.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44-1546.

[19]黄洪贵.倒刺鲃仔稚鱼发育的观察[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5):565-570.

[20]唐良华,苏敏,尤永隆,等.黑脊倒刺鲃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研究[J].淡水渔业,2006,36(1):46-49.

[21]李加儿,区又君.六指马鲅的繁养殖[J].水产科技,2002(5):15-17.

[22]杨瑞斌,谢从新,樊启学.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1):161-165.

[23]施兆鸿,彭士明,罗海忠,等.人工育苗条件下舟山牙鲆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16(6):566-572.

[24]张雅芝,郑金宝,陈昌生,等.秋冬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4,16(2):16-27.

[25]汪留全,程云生.池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1990,14(2):105-112.

猜你喜欢
稚鱼仔鱼摄食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摄食紫菜粉等4种单一饵料的蚤状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