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发减负令,家长为何不买账?

2014-02-18 22:14吴刚
现代家长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教育部小学生

吴刚

【编者按】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经过两轮修改,该规定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事实上,58年来,类似的减负令教育部已下达了数十次,次次引起关注,却次次无疾而终。此次的“十条规定”一出,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但面对“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等规定,不少业内人士和家长纷纷表示,对此次减负的前景并不看好。

众所周知,小学生负担过重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为何教育部动了真格的,业内人士和家长却不买账?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调查。

大家在担心什么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内容包括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减少作业、每天锻炼1小时、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严加督查等十项,均为家长们关注的教育热点,直指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其中,减少作业和规范考试本应是大快人心的举措,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校长、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甚至大倒苦水。

一位小学校长对记者发牢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那么学生知识学得如何老师怎样检验?学生升入初中以后能立即适应‘课堂+作业的学习节奏吗?如果老师不留作业,家长们只能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等于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最高兴的应该是培训班吧,又多了个赚钱机会。”他担心执行减负令有可能把学校的招牌给砸了,负不起这个责任。他说:“很多学校里,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密切相关,老师负担减不下来,学生的负担又怎能减下来?”

对于规范考试的规定,该校长也不认同:“虽然这个观点早就提出来了,并要求学校执行,但实际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每次统考的准确成绩,而且也会对学校进行排名。初中招生的时候,越是名校越不按片区招生,他们会根据学生四五六年级的考试分数按权重算出总分挑选学生,很多名校都是有内部录取线的。”他认为,老师需要精确的分数统计来进行教学分析,家长也希望知道孩子的具体分数和排名。

小学教师宋美琪认为:“不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不推进中考和高考的制度改革,学生还是会计较分数,负担仍然减不下来。从小学到高考,是一个连续性非常强的教育过程,小学减负了,中学课程仍然不变,家长怎么能让孩子放下负担?”

对于教育部的减负令,多数家长心态复杂。

韩女士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她告诉记者:“教育部又在喊‘狼来了,喊了几次了,谁还信?谁信谁就是在犯傻。那十条里面,除了那条不靠谱的‘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其他的都在以前的减负令里出现过,但是有效吗?”

家长黄先生对记者说:“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这一条在我们市早就在实施,但实际上,各校都用自己的方式将等级细化。比如我女儿的成绩册上,各科的等级是‘A-5‘B-20‘C-31。您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家长们都知道A代表85分以上,B代表70分以上,C代表60分以上,D代表60分以下,实际得分就是用100减去老师标注的分数,这样家长就可以心照不宣地算出实际分数。这样的等级制形同虚设,完全是换汤不换药。”

家长赵女士同样很无奈。她说:“过去一直喊减负,结果孩子还是忙得没时间睡觉。孩子累,家长看在眼里当然心疼,可是没办法呀!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个不是用成绩说话?本来老师留作业,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就行,如果老师不布置作业了,家长只好自己找题来给孩子做。这不是给家长找别扭吗?不行的话,只好花钱给孩子报几个补习班,堤内损失堤外补嘛。要是我们家长执行减负令,让孩子过快乐童年,将来考不上好中学谁负责?还不是我们家长!”

不难看出,学校和家长的担心是出于对眼前利益的顾忌,或对原有教育模式敝帚自珍,或对政府的改革决心半信半疑,都成为阻挠改革的无形力量。看来,给小学生减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观念的更新和监督制度的跟进,恐怕难以奏效。但是,家长们必须看到,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挡,减负势在必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继续逼迫孩子用童年换分数,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不减负危害无穷

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道减负令;1988年5月,国家教委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2000年2月,教育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把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上述国家法规加上各地的实施细则,条款数以百计。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却越减越重。

有趣的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对要不要减负、如何减负各抒己见,唯独没有人征求小学生的意见。未成年人的言论在法律意义上或许不能全部采信,但他们是学业压力的承受者,他们的感受难道不重要吗?事实上,他们从未停止过呐喊。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有一次到一所学校调研,问学生最喜欢什么课。学生们齐刷刷地回答:“下课!”这脑筋急转弯式的回答让一个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自认为了解学生的教育行政官员陷入沉重思考:为什么今天的学生不喜欢上学、不喜欢上课?

孩子们的QQ签名有大量类似的句子:“放学了,我们打开书包写作业;放假了,我们背着书包去补课;开学了,我们的压力比山大……”

2013年5月2日,“五一”小长假结束了,南京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还没写完假期作业。凌晨4点,他开始忙碌。黎明时分,家长发现他在楼道内用围巾上吊自杀了。写不完的作业,对于这名小学生来说居然比死亡还要可怕。无独有偶,另一名跳楼自杀未遂的孩子,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作业做不完哪!”

2013年7月25日,湖北宣恩一中还处于暑期补课状态。部分学生心生不满,将书本从教室往楼下扔,继而发展为撕烂书本往楼下撒,顿时纸屑漫天飞扬。有学生将视频上传至网络,舆论大哗。宣恩一中的校长说,该年暑假能放20多天,在全州重点高中里,宣恩一中的补课时间已经算短的了。

这是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竞赛,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童年。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中国教育之弊、中华民族之痛。

教育的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明显标志,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当政策的减负目标像西西弗斯的巨石那样年年推进、又每每回到原点,损害的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众所周知,机械重复的学习只能培养出工匠,轻松快乐的创新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大师。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个性,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课业负担之重,还让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调查显示,2000年~2010年,中国小学生近视率翻了一番,由20%达到40%;初中生近视率高达67%,增长近20个百分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在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学生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给他们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

前不久,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显示,学业负担过重,锻炼时间过少,营养严重过剩导致学生体质下降。2012年,我国6~15岁儿童中,城乡女孩超重以及肥胖比例高达21.5%;男孩超重及肥胖比例高达32.3%。一个个年少便体态臃肿的孩子,却并不会为身体素质的糟糕而忧虑,只会因考试成绩的不尽如人意而沮丧。这显然是教育观的倒置与错位。它不仅压弯了孩子的身躯,而且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家长更需要减负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卓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在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减负不可能一蹴而就。减负缺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口号目标,而是有真实效果的实际行动。”他表示,家长不能持观望态度,坐等政府和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而要身体力行地支持减负工程,否则,再严厉的减负令也是空谈。

许多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难辞其咎。

“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声乐,周四英语,周五钢琴,周末数学……”武汉的徐女士已为5岁半的孩子报过17个培优班,累计花费近12万元。这绝非个案。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孩子的重负会传递给家长,使家长变得很疯狂。“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拿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训机构。孩子上学我们工作、孩子培优我们作陪,节假日不属于孩子也不属于家长。眼睛盯着的是考试成绩,耳朵听的是各路有关教育的小道消息,鼻子还要灵敏地嗅出暗流涌动的培优市场孰优孰劣,口头谈论的也都是奥数、培优……疼她就是害她,总不能为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失去美好的未来吧?”这是一位母亲在网上发的帖子,题目是《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该帖子一出,立即引起众多网友跟帖,家长们感同身受,认为自己也是“变态娘”、“变态爹”。

家长们的“变态”源于巨大的升学压力。由于担心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充满焦虑与不安的家长们不停地为孩子们灌输这样的理念: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能用能力说话,用成绩说话。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也在求学的道路上跋涉、拼搏,逼迫孩子尽可能地比其他孩子多学一会儿,多读一点,多考一分,从学校门口接出来,又把孩子送进培训班……课业负担,就这样叠加起来了。

有人将家长的焦虑归结为“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家长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这种过高的期望、过度的关心,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不快乐?有没有想过“可怜天下孩子心”?

上海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尹群认为,家长给自己减负,必须着力改善以下四个现实:

第一,智力开发过早,使孩子丧失童年快乐。家长们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从怀孕开始,就非常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孩子出生后,更是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奉为育儿宝典,教孩子从小看图识字,背唐诗宋词,学琴棋书画,上这个兴趣班那个辅导班,希望造就刘亦婷第二。过度的智力投资和严密的教育计划挤掉了孩子玩耍的时间,使孩子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哪里还有童年的快乐?

第二,书本的包围,使孩子疲于奔命。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很多学校还是换汤不换药,沉重的书包仍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根本没有玩的时间。而有的学校为实施素质教育,减少了作业,却代之以各种培训班,周末孩子们还要牺牲玩耍时间,去上各种兴趣班,结果疲惫不堪,无精打采。难怪有的孩子这样叹气:“唉!读书太累,活着好没意思!”

第三,偏激观念限制孩子成长。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对周围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事都想尝试一番,而家长总是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腐朽观念,生活琐事,事事代劳,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鼓励,不宽容,而是无情地否定,严厉地批评,直接造成孩子厌学,产生深刻的自卑感,使得本来就沉重的学业压力变得更加难以承受。

第四,不重视减压,孩子的心理危机得不到疏导。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习,衡量成长的好坏就看考试成绩,于是常常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古训向孩子施压。殊不知,孩子在学校经历了激烈的学业竞争,又面临严酷的升学压力,中学生还要应对青春期困惑,脆弱的心理已不堪重负,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给他们减压。减压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比如与孩子聊天,在沟通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适时加以引导;比如散步,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卸下心理包袱;比如亲子共读,寻找共同话题,消除两代人的心灵隔阂,在讨论中引导孩子思考人生……总之,书本以外的知识对孩子同样重要,只要能带来快乐,都能对孩子的学业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本刊认为,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英明举措,是自下而上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开始。家长们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响应,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用从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努力帮孩子减去心头的重负。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

【背景资料】

59年来9道减负令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教育部小学生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我是小学生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轻负提效”大家谈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