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在诸城

2014-02-24 01:45
山东农机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农机农民

本刊特约记者徐春光

新型农民在诸城

本刊特约记者徐春光

当前,诸城农机手正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在各类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中,以经营农机大户、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大放异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悄然出现,将给农机产业带来最大化收益。

“4S店”当“白领”

诸城市第一家“农机维修4S店”在贾悦镇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使用两年来,在农机维修、配件销售、农机使用和保养培训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受农民欢迎。

近几年,随着农机事业蓬勃发展,大中型农机保有量迅速增加,但市场上具有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农机维修服务商极为稀缺。诸城市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机市场的调查,决定把汽车4S连锁经营的理念与现代农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依托福田公司创建农机维修4S经营模式,农机维修4S店是诸城首家农机4S店。农民在此维修农机不仅可享受品牌推介、售后维修、零部件配置、信息反馈、驾驶技术培训等“一条龙”服务,还可按照国家农机补贴目录,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购买农机补贴。赵佃相向笔者如数家珍般地说起了“农机4S店”的优势。

“农机小毛病,我基本上都会修。服务部里还有不少专业人员,有专门负责液压维修的,也有负责变速箱维修的,农户家的机械出啥问题我们都能解决,真要赶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联系厂家。”

被誉为“农机维修4S店白领”的赵佃相今年50多岁,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已有30多年时间,曾荣获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等称号,并被聘为首批潍坊市特邀农机推广员。赵佃相说,“‘4S店’24小时轮流值班,维修服务车随时待命,流动服务车像一个小型修理部,甚至连焊机、钻机等设备都配备。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会立即赶到田间地头。”

去年三秋大忙时节,金黄的玉米正处在收获高峰期,贾悦镇徐宋社区高安清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突然“趴窝”,急得团团转的高安清拨通了农机维修4S店的电话。接到求助电话后,在简单了解了故障情况后,抢修服务队立即驱车赶到现场,不到一个小时收割机就修好了。看着汗流浃背的服务队员,望着重新“歌唱”的收割机,高安清激动地说:“‘三秋’时节是最忙的时间,最怕农业机械出故障,‘农机4S店’的出现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

“合作社”里的“掌门人”

“过去许多大活不敢接,错过了很多机会,成立农机合作社后,规模效应立竿见影。”说起农机合作社的好处,诸城市林家村镇东店子村瑞合农机专业合作社“掌门人”潘瑞和打开了话匣子。

近年来,诸城市农机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按照现有条件和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种模式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制定了库房建设标准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五化”建设标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机组织化程度,较好地化解了“大农机”和“小农户”的尴尬局面。

该市林家村镇瑞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原先村里的农机作业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动作用,或依托村级组织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和机械设备,根据本村的生产条件和经营习惯,把原本松散的农机联合体、村级农机作业队组织起来,创办起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辛兴镇旭日等烟草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现有各类龙头企业的优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围绕提高配套基地装备水平,牵头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机械化指导和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枳沟镇春亮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作春告诉笔者,他们是一家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统筹利用闲置场地和农机人员,依托社区组建的农机合作社,主要负责本社区区域内5个村1.1万亩作物的耕、播、收、管“一条龙”服务,由于作业规范,服务质量高,深受农民欢迎。

到目前,该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61个,运行机制、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有效整合了农机资源,避免了农机户之间盲目流动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减少了农民种地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对接,有利于农业耕作规模化,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老把式”成“农场主”

今年50岁出头的宋海元曾在村里当过拖拉机手、机耕队长。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甚至出现了“贴钱倒租”和“抛荒”现象。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目光敏锐的宋海元认为,人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大有可为。近几年来,宋海元依靠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科学规划种植结构,率先引进测土配方等实用技术,研究推广新型优良品种,将土地效益发挥到极致,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昔日的“抛荒田”如今变成了“米粮仓”,宋海元也从此靠科学种田走上了小康之路。

老宋说,他种地一是靠农业新技术,二是使用农业机械。刚起步的时候他用的还是老牛犁地,后来种的地越来越多,购置专业农机就变得越来越迫切。这些年他把从地里挣到的钱都花到了购置农机上。前年年底他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不仅获得了荣誉,还得到了国务院奖励的一台价值20多万元的六缸、130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现在,从播种到收割,老宋的承包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化“家庭农场”。

“资格证”成“新名片”

近日,诸城市舜王街道胡家楼村农民赵培军怀揣农机操作资格证来到市农机部门报喜:“有了这个小本本,俺被市里一家大企业优先聘用了,后天就上班,月工资比没有证的要多出300多元,更重要的是工作比以前好找了。”赵培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去年,他参加了市农机部门举办的电气焊培训班,并取得了国家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结果“身价”倍增。像赵培军一样的技术型农民工,在该市成为用工单位的“香饽饽”。

该市农机部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在开展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培训、鉴定的基础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领域延伸,把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增加农民群众创业致富手段,作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出发点和服务农民的新举措。其中,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一技之长帮助的电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工种占58%。他们把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机维修网点技术检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农机治理整顿、拖拉机挂牌发证等结合起来,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工作,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并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跨区作业等农民群众相对集中的业务工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鉴定,大幅提高了鉴定数量。同时,深入农机维修网点,加强监督引导,在文明维修网点评选中,对维修网点中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取得资格多、级别高、技术好的维修点优先考虑评选。严格培训程序,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考试合格后统一颁发资格证书,提高了农机人员的经营服务能力和科技示范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近几年,全市已有千余名农机手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超过七成的农机手还取得了初级技工职业技能资格,从事机械维修、农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经营服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提高农民使用农机安全和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机培训工作正成为继农机购置补贴后的又一个服务品牌和精品工程。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农机农民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不一样的农机展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