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14-02-25 03:16骆殿兵
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思品淮安乡土

骆殿兵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形式、结构单一化的倾向,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而忽视了学生本来很熟悉的乡土资源的利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捕捉鲜活的乡土材料,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创新课堂教学。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淮扬菜之乡,人文荟萃,名胜众多,有许多可挖掘的乡土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在课堂上的运用,必将使思品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上看,初中生对世界很好奇,渴望接受新知识;但他们忍耐力不强,思想不稳定。思品课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有些概念抽象,有些内容复杂。如果没有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学生很难领会有关知识,也更难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乡土资源来自于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本土特色,可以弥补教学内容烦难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思品课塑造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恩格斯说过:“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初中生本能地对家乡有依恋情结,思品课教学中多运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家乡,用自己的情感感悟家乡,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淮安古城、古镇和新风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思维特征而言,初中生善于形象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而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和鲜活性,初中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辩论、小品表演、撰写小论文、才艺比拼等形式激发创新潜能,通过上网查询、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勘查故居等形式了解淮安的古韵今风,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弥补教材缺陷,丰富教学内容 思品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当前,淮安使用的是苏人版教材,它服务于全江苏的思品课教学。教学内容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远离学生实际。开发和利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课本知识生活化,既可以丰富教材,彰显地方特色,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传承传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思品课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既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淮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贯通东西、兼顾南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孕育了质朴豪放、秀丽婉约的多元文化以及尚善若水、宽厚包容的水文化,产生了灿若星辰、熠熠生辉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名著,贮备了不可估量、不断增值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富矿。在文化接力推进中,淮安积累了丰富的现实文化资源,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和以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成为淮安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国书法兰亭奖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淮安军团”捷报频传;“一县一品,一区一特”的节庆活动特色彰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国字号”文艺品牌魅力独具;最美环卫工孙美兰等草根明星大美尽显。在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淮安味道”弥漫于课堂的每个角落,淮安的传统文化跃然纸上,学生将牢记于脑海。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开发乡土资源,一方面要明确开发哪些乡土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可开发的乡土资源进行筛选,形成乡土资源和课本知识的有效链接,归类整理出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乡土资源教学体系。仍以淮安为例,可供开发的乡土资源大致可分为:一是自然景观和文化场所。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有通江达海的千年古运河,有国内目前唯一展示我国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二是名胜古迹和人文地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周恩来纪念馆、青莲岗文化遗址、新旅陈列馆、苏北灌溉总渠、淮安船闸、镇淮楼、漂母墓、韩侯故里、明祖陵等。三是时代楷模和名人名家。开国总理周恩来、大军事家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小说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剧作家陈白尘、小说家施耐庵等。四是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有淮安茶馓、淮城蒲菜、平桥豆腐、洪泽湖大闸蟹、洪泽湖龙虾等地方特产;有河下都天庙会、粗犷豪放的淮海戏、柔和婉绵的淮剧。五是现代政治经济发展成就。淮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淮安富士康集团、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江苏爱特福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

思想性原则 以苏人版初中思品教材为例,它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设置了“对话”“阅读”“感悟”“探究”等栏目。这样,教材在内容表达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余地,也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开发乡土资源、打造乡土特色课堂的空间。当然,乡土资源的开发,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气氛的活跃性,而应该紧扣初中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充分体现学科的思想性。

生活化原则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来源,是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地方风味得以弥漫的根基所在。乡土资源在不断变化发展、生成积淀中,这为初中生的生活体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更为初中思品课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持续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样,教学中可开发的乡土资源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了很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在传承传统、紧跟时代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发乡土资源,保持乡土资源的新鲜性和思想品德课程的鲜活性。为了很好适应课堂教学,我们也要持续地开发乡土资源,探求当地的城市发展理论。以淮安为例,围绕周恩来总理一生追求的“中华崛起梦”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淮安早日展现模样要求,加快把淮安建设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之地,提出以“六大战略”为引领,围绕“两大目标”,推动“五大突破”,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思路。endprint

经济性原则 乡土资源是源于本土领域、在空间分布上有天然优势的教学资源,这种优势为思想品德课乡土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淮安的乡土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必须进行认真筛选和有效开发。坚持经济性,一方面要坚持“空间经济”,充分挖掘身边的、易得到的乡土资源,切忌舍近求远;另一方面要坚持“成效经济”,对淮安乡土资源的开发深度、广度和难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争取获得“易得到、花费少、用处大”的乡土教学资源,切忌舍本求末。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联系现有教材发掘 作为乡土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它需要教师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诸如本地历史遗迹、悠久的民风民俗、日新月异的经济变化、近期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当地的文化标志、宗教信仰、知名人物、传说故事、环境问题等,都会对思想品德课乡土课程资源的获取提供直观、快捷多维的帮助。联系现有教材发掘乡土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捷径。无论新旧教材,列举的材料往往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案例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应善于洞察社会变化,捕捉教学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苏人版九年级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一课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书中的事例有京剧、编钟、书法等,但这些事例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就拿京剧来说,虽然是我们的国粹艺术,但是能够欣赏的人毕竟是少数,课堂运用效果不佳,如果把它换成学生们自己的乡土艺术,如淮扬文化或者地方流行的淮剧等,学生不仅耳熟能详,这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缩小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人版八年级第十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第一框题“人生与责任”这一内容时,并没有采用教材中上世纪60年代草原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事,而是播放了当地前不久刚举行的“中国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开幕式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在视频中你看到哪些人的身影?他们分别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因为有一些学生观看了开幕式,甚至有的学生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所以,这样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事例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有话说、有感而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责任的特点:责任无时不在;角色不同,责任不同。随后,该教师播放第二段视频:被称为“大湖鸿雁”——党的十八大代表、洪泽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唐真亚,坚守投递岗位、服务湖区百姓的事迹。之后,教师设置问题:“唐真亚承担了哪些责任?”学生总结出:作为邮递员、公民、丈夫、党代表等多重角色的责任。并由此得出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这一责任的特点。这两则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得课堂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可以说,任何语言的描述都不如这两段资料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学习就会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空洞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使课堂不断生成智慧,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社会实践中开发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并有效利用。思品课教师更应鼓励学生适时走出课堂和学校,“零距离”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调动自身的各种感观,让他们在“亲历”中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要让学生的所见所闻、个体经验、个性判断与课堂的教学交融互动,使自己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思品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教育资源补充到教学中。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就多次前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调查与走访中体验感悟。同时,还可以利用春秋季节学生郊游的时机,让学生走进自然、贴近乡土,亲身感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十分有帮助。正如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的那样,“鼓励青年以及一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研究地方乡土为出发点,进而认识本国,认识世界,认识整个宇宙。”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品淮安乡土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乡土中国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芬芳乡土行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