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卡尔

2014-02-27 17:37郁明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4年1期
关键词:林家犹太卡尔

郁明

1654本犹太书籍,犹如时代的丰碑,立在窄小逼仄的上海弄堂的老房里。遭遇过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与海盗擦肩而过,又差点儿在“文革”中被烧毁……历经了70年风风雨雨,它们依然被完整地保存着。

2013年9月下旬,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看着这18箱被完整保存的书籍时,不禁震惊了:守候书的林家三代人是如何做到的?而奇迹的源头,不过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卡尔,我等着你来取书。”

一个承诺:

战火中保全1654本犹太书籍

1943年秋,上海虹口区提篮桥。战火纷飞的一天早晨,54岁的林道志刚打开屋门,就看见好友—犹太牧师、募义小学犹方校长卡尔·安格尔,一脸紧张地站在面前。卡尔请求他代为保管一批图书,并留下一句话:“我会回来取的!”

林道志知道,马上就要大轰炸了,居住在此的犹太人正在紧急撤离。此时,在这片土地上,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正在和日本鬼子进行着殊死搏斗。

林道志在上海经营一家复写纸厂和一家肥皂厂,并创办了慕义小学,接收读不起书的中国穷孩子和逃难来的犹太孩子。卡尔·安格尔是他的教友,也是这所学校的管理者。当时,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大约2.5万名犹太难民逃到上海。

面对好友的恳求,林道志犹豫不决:在战争时期,自己一家老小也要逃命,这么多书,可怎么带?万一遗失了,怎么向老友交代?见他沉默,卡尔有些失望,转身想走时,林道志一把拉住了他:“我答应你!”

卡尔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走上前和林道志紧紧拥抱在一起。当天上午,书运来了,英文的、德文的、希伯来文的,足有2000多册。读过私塾的林道志明白,这些书极其珍贵,非是万不得已,卡尔不会托付给别人的。

卡尔这一去音信皆无。林道志的隔壁就是日本人的军火库,战火随时会烧到他的家。家可以毁,可书不能毁。既然答应了,就不能失信于人。深夜,远处传来几声爆炸声,火光把窗子都映红了。林道志不放心,起身跑去仓房。书在那里放着,他有些担心,这要是掉下一颗炮弹,后果不敢想……

第二天,他决定带上书,回老家浙江黄岩躲一躲,等战火平息后再回来。他安排好上海的事务,雇了一条帆船装上书,携家人走水路往老家赶。

在码头,蛮横的日军哨兵拦住他们,先是问去哪儿,又问这些书是哪儿来的。儿女们见状,吓得直往他身后躲。林道志故作镇定,上前一一作答:书是给一位在国外留学的老乡捎的,回老家是祭祖。见他说的话没有破绽,哨兵迟疑一下放行了。长吁一口气,林道志拉着几个孩子,赶紧上船,随后吩咐船工:“开船!”

黄浦江上,风平浪静,可林道志心中却是忐忑不安,这一去,还能回来吗?身后是大上海,是他的梦。自己从一名商务印书馆的学徒工走到今天,里面甘苦谁人能知?最难时,他在豆芽上撒盐就饭吃……船到吴淞口了,舱口,大儿子林尊义喊:“爸,有船来了!”

林道志往外一看,只见海面上,一只小船正急速向这边靠近。船头,几个面目凶恶的人拿着棍棒刀枪,嘴里大声喊着:“快停下!”不好,是强盗!他赶紧喊船东:“快,升帆!”自己把儿女们护在舱下:“躲起来,别出声!”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松口气,危险瞬间又在眼前。此时,船东早已吓得双腿发抖,没了主意。遇上强盗,非死即伤。听到升帆,船东忙叫苦说,海上没风,升不起来帆呀!近了,又近了!林道志急了,大声吼:“升帆!”

说来神奇,海面上刚刚还是和风缓缓,转瞬间风云突起。赶在强盗跳上船之前的一刹那,帆升了起来,帆船箭一般冲向大海深处,顷刻甩开了强盗船。林道志抹了一把额头的汗……

5天后,船在黄岩靠岸。林道志买来几个大箩筐,雇人挑着书赶回老家。筐里,时年6岁的小儿子林尚义,乐得摇头晃脑,嘴里喊着“好玩”。回到老家后,林道志一再对孩子们叮嘱道:“这些书是用全家人的命换来的,以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保护好它们,将来还给人家!”见父亲一脸凝重,孩子们都懂事地点点头。

1946年11月5日,在老家住了3年,随着抗日战争结束,林道志又带着这批书回到上海。家还在,学校、工厂都还在,可卡尔先生却没有回来。林道志在家里腾出一个长长的亭子间,卡尔的这些书一排排码在书柜里,又上了锁。家里最淘气的孩子都知道:书是卡尔先生的,谁也不能动。

没等到卡尔回来,国内战事又起,上海风雨飘摇。林道志整天提心吊胆,他怕万一有人问起书的事,说他勾结外国人,再找个理由把书抢走,那样他就失信了。为此,他嘱咐家里人,有陌生人来敲门,千万不要开!

1947年9月初的一天,他正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时,邮差送来一封信。信是从德国邮来的,落款人写着卡尔· 安格尔。在信里,卡尔告诉他,尽管饮食不好,回乡的生活总算安稳,自己也找到了一份工作。结尾处写道:“愿神祝福你和你的家庭,许你们富足,我很想得悉你们的消息……”

读罢,林道志不禁有些失落,卡尔没说什么时候回来。他想说,书保存得完好无损,就在楼上的亭子间里。此后,卡尔又陆续寄过几次明信片,但一直没说准什么时间回中国取走这些书。因为战争的关系,林道志渐渐和卡尔失去了联络。可他相信,卡尔会回来的,在卡尔回来之前,他一定要保护好这批珍贵的书籍……

祖孙三代坚守承诺,

守候的过程何其艰难

直到全国解放,卡尔也没回来。随着公私合营,林道志仅保留了石库门内几间私人房产供家人居住,其余的产业悉数归公了。

1952年底的一天,林道志又一次来到楼上的亭子间。他有些放心不下:上海天气潮湿,书发霉了吗?被虫子蛀蚀了吗……打开书柜,他一本本细心检查。还好,书都完整无损,林道志放心了。拿起块抹布,林道志又给书柜各处擦灰。明天就要把慕义小学也交还给国家了,他真想念和卡尔一起创办学校的时光。卡尔不在,他就和卡尔的书说说话。一边抹着灰,一边嘴里叨唠着:孩子们长大了,我也老了,以后书就交给孩子们保管,记得来取啊……此时,林道志已经63岁。endprint

“文革”之中,为保住这些书,林道志到宗教局陈述书的来历和保护理由。最后,宗教局给出一个意见:贴上封条,等待处理。

书被查封了,林家人不愁反喜。封条贴在书柜上,就等于给书上了一道保护锁。林道志每天都要上亭子间看看,就怕封条脱落了,又会有人来抢书。直到两年后,这张封条才被揭开。此时,已经没人对这批书感兴趣了,只有林家老少像得到一张豁免通知一样,兴奋地把书柜擦了又擦,地扫了又扫,像过节一样开心。吃饭时,林道志还破例喝了一小碗黄酒。

转眼到了1978年春天,已经40岁的林尚义结婚了,媳妇名叫潘碌,时年35岁。此时,林道志已经89岁高龄,看着进门的小儿媳,老人不忘叮嘱说:“书是人家的,要保护好!”林尚义夫妇的新房就在亭子间的下层,算上亭子间,全部面积也只有59平方米。

收拾新房时,有朋友劝:“把亭子间里的旧书卖了吧,还能腾出点空间。”林尚义拒绝了。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守护卡尔的书,已经成为全家人的责任。

自从26年前交出慕义小学,林道志就失业了,没有任何收入。看病、吃饭,全靠儿女赡养。1982年1月的一天晚上,睡梦中,老人安详地走了,享年92岁。走之前的一天上午,老人把儿女们叫到一起,指指楼上,又指了指胸口,最后一次叮嘱:“书是人家的,要保护好,等人家来取……”儿女们含泪答应了。

老人走了,与此同时,林家的小辈也成长起来。长子林尊义的两个儿子已成年,外孙孙礼德已经24岁。1994年春,林尚义的儿子15岁了。一天早晨,孩子突然说:“爸妈,我想自己睡,同学们总说我是小孩,喜欢赖在爸妈身边,我长大了……”

想想,这么大的孩子,和父母挤在一间只有12平方米的屋子里,也实在不便。何况,屋里又热又闷,冬天还冷。经商量,全家人决定在楼上的亭子间里,再辟出一间小屋,给孩子住。

动工时,孙礼德先和舅妈潘碌一起,用木板将藏书的空间洒上药剂,用以防虫、防白蚂蚁,然后封堵住,只留下一小处通风口,能钻进一个人进行查看、清扫,再用旧挂历纸把木板墙糊上。改造后,亭子间只能看到一间11平方米的小饭厅和一间放单人床的卧室,卡尔的书被藏在墙壁的夹道里。

寻找卡尔,

犹太图书暂居图书馆

有屋子了,孩子有地方住了,可全家人吃饭却犯了愁。

弄堂里,数林家的屋子最窄小。在楼下的小灶间做饭,再端到楼上的小饭厅去吃。碗贴碗、盘子挨盘子,盛饭时,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地方窄,可一家人其乐融融。

一次,邻居来给送信,正赶上饭口。见了情景,他嘴里啧啧不停,这么小的地方,怎么挤得下哟!孙礼德没吭声,他关心的是对方手里的信,是不是犹太牧师来的信?书取走了,屋子宽敞了,就不用挤着吃饭了……

时光渐渐流逝,很快,孙礼德的女儿也长到了12岁。

一个周日的下午,孩子手里捧着一本书,扬着小脸,甜甜地说:“爸爸,我去学校还同学书,一会儿就回来。”外面阴天了,很快要下雨呢,明天还不行吗?孙礼德有一些担心。没等说出口,女儿坚决地说:“不行,和人家说好了的,人要守信用!”听到这话,孙礼德很欣慰。长期耳濡目染,女儿也懂得人要守信。有了这份品质,今后她生活的路就宽了。

石库门里,有人家吵架时,邻居都会劝说:“看林家,一大家人挤在一起,腾出地方放两千本书,但人家整天都还乐呵呵的。”对方立马噤声。

2012年4月初,一条消息得到证实,明年亭子间所在的石库门、里弄都将拆迁盖大楼。闻讯,林家上下又忧又喜。喜的是,终于可以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忧的是老房拆迁后,里面的书咋办?

此时,林尚义和姐姐均已过世,林家的长辈只剩下64岁的林尚义妻子潘碌,外甥孙礼德与她同住。丈夫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她,书是人家的,人家会来取,最后用手指了指墙……从嫁到林家门里,潘碌就听到过这句话,那是从公公林道志嘴里说出的。现在,丈夫也在说这句话,她不能不为之动容。两代林家人让她明白信义二字,重如千钧。

心里急,可没用。上海的房价太高了,人还没住处呢,租房子藏书更不行。当时,她已退休在家,每月收入不多,孙礼德也是工薪族,月收入不到5000元。在林家附近租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月租金也要1200元以上。

等待拆迁的日子里,一天晚上,绵绵细雨中,孙礼德听到墙壁上有丝丝的声音。披衣下床,孙礼德开灯细看,大吃一惊:居然是白蚁!几乎一夜之间,木板墙上、屋脊处、桌子上到处爬满了小小的白蚁。甚至用来接雨的脸盆里,都浮满了一层。

原来,老房子的木板结构加上梅雨时节,让白蚁滋生。从小在上海长大,孙礼德深知白蚁的厉害。这东西虽小,可破坏力惊人。他在心里暗暗祈祷,书不要被白蚁蛀蚀了,那可是外公最关心的东西!他钻进夹墙看里面的书,幸好,书完好无损,他松了口气。第二天一早,孙礼德赶紧打电话请来灭白蚁的专业人员,连续洒了几遍药后,白蚁终于不见了。

拆迁的日子越来越近,可书的去处还没有着落。2013年9月13日下午,在搬迁通知书上签字后,孙礼德拿起锤子,走向夹墙。20年了,这里没人动过。潘碌在一边叮嘱:“轻轻砸,别砸坏了书柜……”

夹墙散落,里面的书露了出来。潘碌走上前,拿起一本书仔细查看,没有鼠咬蚁蛀。孙礼德也捧起一本,放在鼻子下嗅了嗅,没有霉味。翻检时,一张纸片从一本书里掉了出来,是卡尔的信,上面还有德国的通信地址……

卡尔的地址,林家人曾经找过很多次,却一直没有找到。大喜过望的潘碌和孙礼德,立即请来一位懂德语的大学生,按地址写了一封信。信的抬头写道:“尊敬的卡尔先生或后人,如果您还记得这批书,请与上海的我们联系,我们一直在等您……”

信寄走后不久,德方回信,查无此人。潘碌和孙礼德失望至极,明明是这个地址,怎么会查无此人?两人不甘心,又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写信,述说了书的情况。很快,纪念馆的领导赶来。现场验看后,馆长陈俭震惊不已,犹太人回来找中国人是常事,可中国人找犹太人,这还是他第一次遇到。更让人欣喜的是,时隔70年,这些书保存得完好无损。

一句承诺,三代人信守了70年,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人无不感佩。

随后,纪念馆与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取得联系,请求帮助寻找卡尔,并得到积极的回应。听到消息,潘碌和孙礼德激动万分,找到卡尔的日子不远了……

不久,上海虹口区图书馆决定给这批书提供一处临时落脚点。10月16日下午,这批珍贵的图书被运走了。经查点,林家人一共保存1654本书,装了满满18箱。潘碌和孙礼德眼含热泪,目送着车队离去。

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55岁的孙礼德如释重负:“我终于实现了对外公的承诺……小时候,他最爱给我们讲和这些书有关的故事,昏黄的烛光下,映照着我们眼里亮亮的泪光。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信守承诺是一件美好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也明白前辈为何这样做,也会如此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2013年10月23日夜晚,一条消息传到上海:在德国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志愿者终于找到了卡尔夫妇的墓碑。闻讯,潘碌和孙礼德长出了一口气,斯人逝矣,这个结果总算能给亲人一个交待了,但卡尔先生的后人在哪儿,却没有音讯。坐在桌前,潘碌呢喃着,最好把书亲手交还给他们……

岁月无痕地流逝,而内心坚守着一份美好,却能让人们更从容地老去。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一份美好和纯真,交汇到一起,必然会泛起时代的浪潮。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家犹太卡尔
卡尔几岁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一场争夺卡尔的战争
林家立设计作品
上海
有趣的发现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
灰色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