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公安厅第二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纪事

2014-02-28 08:59李功耀
人民公仆 2014年4期
关键词:派出所民警群众

■ 本刊记者 李功耀

河北省公安厅第二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纪事

■ 本刊记者 李功耀

范党育,一个响彻燕赵大地的名字。这位河北枣强县公安局大营镇派出所原指导员,在26年的从警生涯中,一直扎根农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持“民事为大,解决为了”的理念,为群众排忧解难、定纷止争,被群众誉为“亲民指导员”。2008年5月11日,因劳累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4岁。公安部追授他“全国二级英模”称号,河北省委政法委追授他全省“执法为民模范”,河北省公安厅为他追记一等功,并在全省开展学习范党育、争做“范党育式公安民警”活动。

(题头照片:上排:冯志宏,李哲,李纳伟,刘社全,刘永斌

下排:魏爱民,叶连军,刘巍,吴寿辉,李伟达)

2010年春,首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颁奖典礼在石家庄市隆重举行,12名优秀民警获得“范党育式公安民警”称号。“范党育效应”已经从河北辐射到全国,以范党育事迹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营盘镇警事》经央视一套节目热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范党育不仅成为广大公安民警亲民、爱民的榜样和旗帜,更成为全国公安系统爱民、为民、护民的“金色盾牌”。

为了将“范党育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3月,河北省公安厅启动第二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评选活动。厅党委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典型。各地公安机关、新闻媒体、广大群众和网友共推选出30名候选人,全省各地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手机短信,广泛宣传候选人事迹,候选人通过微博在线访谈、广场会面等接受群众评议。评选活动期间,网络投票超过2000万人次,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团省委及省内主要媒体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30名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综合专家投票和群众投票结果,最终,来自基层一线的十名优秀民警脱颖而出。站在耀眼的闪光灯下,他们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2014年2月28日,《人民公仆》杂志社记者在河北省公安厅会议室,在政治部副主任贾永华、宣传处副处长杨江龙的陪同下,再次走近这十位干警,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因他们的高尚品格而心潮涌动。

冯志宏侠骨柔情的“最美警察”

“行动快捷如风,情怀绵长似水。干工作她敢打拼,从不退缩;对群众她细致入微,无怨付出。”她就是群众交口称赞的“最美警察”冯志宏,第二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中唯一的女性。

冯志宏是一名转业干部,多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她豪放、乐观、热情的个性。她先后当过刑警、治安警、特警和巡警。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是主动抢任务,全心履职责,快乐干事业。她常说:“肩担责任是一种幸运,我最怕无所事事、浪费光阴。”

2011年10月18日,冯志宏带领民警在新浩城步行街巡逻,发现一家足疗店有异常响动。进去一看,两个男人正扭打在一起,其中一人手持一把锯齿刀,另一人满脸血迹,地上洒满了汽油。冯志宏见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和战友一起将两人制伏,成功制止了一起故意纵火、伤害案。

在2011年全国公安机关“清网”行动中,冯志宏搜到一条线索:辖区一个14年前的命案逃犯葛某藏身在张家口山区。当时派出所追逃人员都在外执行任务,冯志宏主动请缨,独自赶到张家口。当地干警看到她非常惊讶:“一个女同志,也敢独自一人抓杀人犯?”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往背包里塞了几袋干粮,冒着塞外严寒,走村串巷,翻山越岭,历经五天四夜,终于摸清了葛某的藏身之地。在当地同行的帮助下,成功抓获了葛某。她因此赢得了“麻辣女警”称号。

2013年11月12日,冯志宏从石家庄新浩城警务站主任位子上调到育才街派出所,任教导员。

一次,冯志宏在辖区走访,一个王姓老太太见了她,唉声叹气,欲言又止。她把老人叫到一边,耐心询问。原来,王老太过去在鹿泉住,丈夫去世后,改嫁到育才街区。她和前夫有个女儿,女儿因违法犯罪而服刑。前段时间,鹿泉老家改造开发,前夫的弟弟把应分给她女儿的32万元土地赔偿金吞了,好说歹说也不肯吐出来。王老太多次找村委会评理,一直没能解决。她认为女儿虽是服刑人员,但遗产继承权没被剥夺,前夫的弟弟明摆着是欺负她家没人,见钱起了黑心。老太太说 :“要是村委会解决不了,我就到市里上访!”

冯志宏劝道:“这事属于家庭经济纠纷,应先找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说完,她联系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为王老太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她特别交代:“一定帮老人家讨回公道。”

在新的岗位,冯志宏好像更忙了。她说,教导员工作责任大、要求高,要积极主动,未雨绸缪,真正沉下去,熟悉社情民意。若等事“上门”,真要出了案子,解决起来就麻烦了。

冯志宏对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即使参加颁奖会,也放心不下所里的事。本来按省厅要求,获奖民警要提前报到,晚上统一安排住宿。但冯志宏签到不一会就要请假,理由是要回所里值夜班。有人劝她,既然出来了,把所里的事放放不行吗?冯志宏说:“我们每四天轮一个夜班,今天恰好是我值班。我出来开会,人家就得替我。谁家没事啊!大家平时都忙,我是教导员,该多担待些。”

李 哲攻坚克难的“小超人”

1998年7月,21岁的李哲从省警校毕业后分配到承德市公安局双桥分局中华路派出所,担任竹林寺社区民警。这是一个很多老民警都不愿去的“高干小区”,离退休干部及现任领导多,资历深、见识广,有时也难免脾气大。李哲一脸憨厚的笑容,见到老干部就“爷爷、奶奶”地叫。哪位老人过生日,他就找人写了“寿”字送去,隔段时间就主动向老干部“汇报工作”,接受“传统教育”。慢慢地,老干部认可了这个“小民警”——“有我们当年的作风”。再往后,他们组成义务巡逻队,戴着红袖标,配合他开展治安防控工作,解决辖区群众困难。

2010年9月,李哲被调到头道牌楼派出所任所长。这一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三家关停并转企业,下岗职工都住在老旧的小区内,社情复杂,是全市治安管理的“老大难”。李哲上任前,这个所长的位置已空缺了半年。

了解社区情况后,李哲先从化解上访积案入手。他一个个约谈辖区上访群众,并把上访材料全部梳理,承包到人,限期结案,自己挑选了几起棘手的案子。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派出所就办结上访案件32起,成为双桥分局第一个无上访积案的派出所。他也被同事称为“小超人”。

这些年来,李哲带领11名干警,破获刑事案件218起,刑事拘留36人,逮捕28人,抓获网上逃犯16人,查处治安案件1000余起,行政处罚346人,调解民事纠纷900余起,刑事案件破案率和治安案件查处率均居全局第一。

李哲心里只有工作,没有自己。长期以来加班熬夜,使体格本来健壮的他落下高血压、胃炎等毛病,七八种药成了他生活的必备品。

2013年 12月,李哲调任石洞沟派出所所长。这是承德市双桥分局最大的派出所,常驻人口占分局辖区的五分之一。局长找他谈话:“石洞沟所是咱分局的一级所,也是示范所。你去,我放心!”

从警十五年,李哲从没向领导摆过困难,提过条件,让去哪里就是哪里,到了哪里哪里就有起色。他把这看成一种历练,一种提升能力的舞台。但他并不满足,跟一同获奖的老民警魏爱民、叶连军比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好得多,应该出成果。他特意找张广胜、周希胜等特邀英模取经,觉得和他们的差距还很大。

“受一次表彰并不难。做一辈子范党育式的好民警,才是我追求的目标。”李哲说。

李纳伟一心为民的好所长

李纳伟从警19年来,经历了七个基层派出所。

2009年,李纳伟调任霸州市公安局南孟派出所所长。该所位于霸州、固安、永清三县交界处,辖区30多个村街,3.4万人口,社情比较复杂。李纳伟深知,派出所长的首要职责就是维护辖区稳定,守护百姓平安。他对所辖村街逐一做了基础工作调查,并建立了档案,对村街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党员干部人数、贫困户、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要部位、危险物品等都作了详细记载,包括村里的变压器、潜水泵等都登记在册,并派专人看管,做到防范于未然。

他还根据辖区特点,组织各村治保会成立了巡防队,形成邻里互助、互相照应的格局,设立了三个防控点和五个流动警务站,用细心、诚心和耐心为辖区百姓织就了一张平安网。

李纳伟把“便民利民”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在警务区推行了“五个一”工程,即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张便民卡,努力把责任区建成联系群众的文明窗口、法制宣传的前沿阵地、侦查破案的工作前哨、扶贫帮困的温馨家园。他把警务区当成了家,有事没事都要去转转。有些年轻民警不理解:“没有警情到警务区干啥?”李纳伟说:“老百姓平时能看见警察,心里会踏实些。真有事了,就能随时找到我们。”

在农村派出所,平常出警不太多,但每次出警时间较长。因为农村的矛盾多是邻里纠纷,婆婆妈妈,复杂繁琐,调解起来颇费周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结成疙瘩,形成隐患。有一次,两家因地基问题发生争执,李纳伟一连调解了四天,每天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

“就是要有点韧劲。老乡的事理顺了,咱心里也就踏实了。”

刘社全爱岗敬业的“铁汉子”

同事说他是工作起来不要命的硬汉,群众说他是侠骨柔肠的知心人。他就是邯郸市德政镇派出所所长刘社全。

刘社全2004年5月进入公安队伍。在德政派出所工作的三年里,带领民警调解民事纠纷160余起。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找村里的长辈和干部协调,东奔西跑,以情感人,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广泛尊敬。

德政镇虽然人口不多,但位置偏僻,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2010年6月,刘社全任所长后,出重拳,下狠手,战斗在第一线,带领民警严惩违法犯罪,使社区治安明显好转。

多年的操劳让刘社全患上了心脏病。参加颁奖大会,上台领奖前,他还悄悄吃了几粒药片。在这抛头露面的场合,这个来自基层一线的汉子多少有点紧张。他更喜欢、更习惯活跃在群众中间。

2013年9月,刘社全接到报警,辖区一条公路边躺着一个破衣褴衫的女子。他赶到现场,嘘寒问暖,发现这女子30多岁,精神不大正常,他把人接回派出所,给她煮了方便面。看她狼吞虎咽的样子,刘社全心想,饿坏了,出来的时间一定不短。他问女子叫什么、家住哪?女子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自言自语,谁也听不懂。刘社全一遍一遍地询问,终于问出女子是河南周口人。

“找着地方就好办了。”刘社全拨通了河南周口某派出所的电话,经多次查找比对,终于弄清了女子的身份。

原来,女子姓李,有精神疾病,家里只有她和父亲两人。女子一犯病就往外跑,久而久之,父亲对她也不闻不问了。刘社全给女子的父亲拨通了电话,希望老人接回女儿。没想到老人说:“你们好人做到底吧。”

刘社全哭笑不得。一连好几天,那女子一直住在办公室,刘社全每天照顾她吃喝。后来经多方联系,直至找到老人所在村子的村委会,才算使问题圆满解决。有人问刘社全,直接把人送到救助站得了,干嘛让她住派出所,还伺候她?

刘社全说,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吧,尽量别往外推。

正因为有这种精神,刘社全总是很忙。张家长、李家短的邻里纠纷,有他调解的辛劳;打击犯罪、维护平安的巡逻,有他奔波的身影。他在去年三月“两会”安保中,累得昏倒。经抢救苏醒后,他拔掉针头就跑回单位。同房的病友不解:“他是做生意的吧?咋就这么不要命呢!”

按医生要求,刘社全应该每三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但这么长时间了,他一直没有再去医院。

“这次会开完了,我得去医院好好查查。老这么吃药不是个事。”

希望他能对自己负责,说话算数。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刘永斌群众信赖的“刘大拿”

42岁的刘永斌现任海兴县公安局赵毛陶派出所教导员。2006年,他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怀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他以创造平安和谐治安环境为己任,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在服务群众、治安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

在2011年全省公安机关调解标兵评选会上,刘永斌因他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方法而成为全省优秀调解员;同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社区民警。2013年,在第二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颁奖典礼上,他又站到了领奖台。颁奖词上说:“走千家万户,他磨破鞋底;费千言万语,他乐在其中。用法律、更用真诚和智慧,解开群众心头一个个疙瘩,让争执化解,让愤怒平息,让笑容绽放。”同事们评价,他始终将群众的大事小事记在心间,将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等鸡毛蒜皮的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是群众信赖和拥护的“刘大拿”。

在他的辖区,15岁的少年小路和卧病在床的父亲相依为命。自打认识警察叔叔刘永斌,长期愁眉苦脸的孩子终于有了笑容。是刘永斌东奔西走,帮着筹款,使小路父子从年久失修的旧房搬进新居。“帮人帮到底。不管我在不在派出所,都要帮小路读高中、考大学,想法子把他家照顾好。”刘永斌的善行感染了很多人,连北京、天津等地的爱心人士也赶来看望小路。

刘永斌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每天总在辖区转悠。他说:“咱们当警察的,就要让老百姓经常看到咱。总呆在办公室,群众感觉不到你在身边,那怎么行呢!”

在刘永斌的QQ群里,有1900多人,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遍及全县各村镇和农场。通过QQ网,很多后生得到过他的帮助。就在赴省城参加颁奖典礼的前两天,他在聊天时得知,一个孩子不想上学了。刘永斌忙问怎么回事。后来了解到,那是张会亭派出所辖区的一个孩子,前不久父亲刚刚去世。“我知道这孩子。他妈妈是2010年去世的,当时我也去看了。现在他爹也走了,他成了孤儿,今后日子咋过啊!我得去帮帮他。还是个孩子,不上学咋行呢!”

刘永斌一直念叨着,身在石家庄的他,心早已飞到百里之外。

魏爱民大山深处的守望者

结婚27年,魏爱民和妻子分居23年。前14年,他在部队,妻子在老家,只随军生活了4年;后13年,他成了警察,驻守在唐县大茂山深处,妻子在县城,还是分居。老魏说,这么多年,管不了孩子顾不了家,习惯了。

这次来省城参加颁奖典礼,很少穿皮鞋的他特地把皮鞋擦得铮亮,还把一头斑白的头发染黑了。脸色黝黑的他看起来严肃,但纯朴的言语充满了风趣和智慧。

“亲戚不走动就远了,朋友不来往就疏了。我们和群众的关系也一样。只有和群众贴着心,群众才会拿你当自家人。”这就是魏爱民坚守石门乡派出所13年的体会。

石门乡派出所在保定市唐县北边的大茂山深处,距县城50公里。全乡10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分布在93平方公里的沟沟壑壑之间。大部分村子都要从蜿蜒的山路进入,有的还能骑摩托上去,多数只能靠脚板。如果只走村不串户,一圈下来也要整整三天。每年,魏爱民都会挨家挨户地走上两三次,这家问问,那家瞧瞧,遇到问题就帮忙解决。他觉得这样充实、舒坦。

谈起辖区群众的事,魏爱民说:“村里人有啥事找咱,是信任咱,是拿咱不当外人。”前段时间,石门村的马老汉去世了,马家兄弟因经济纠纷闹起来,竟将躺在棺材里的父亲搁置不管。后来,弟弟跑到派出所喊“老魏”。魏爱民了解情况后,毫不客气地“骂”起了马家老二:“有啥事解决啥事,咋能不管老爹呢!赶紧回去,让老人入土为安。完了再说。”黑着脸训斥了一顿,魏爱民赶到村里,和村干部、马家老辈们一起,商量着把兄弟俩的事办妥了。

有天深夜两点,刚刚入睡的魏爱民接到一个电话:儿子和父亲叫板,父亲气不过就把电话打给他了。“那天雾特大,我开着车,四公里的路走了半个小时。那小子17岁,脾气倔。我说咱俩都别睡了,跟我走,我好好给你上一课。”魏爱民将他带到派出所,给他掰扯道理,一直到早晨八点,看他承认错误了,便从食堂打饭,让他吃了回去。“他爹后来给我打电话,说小子回去后就向老爹道歉了。好小子,一夜之间长大了。”

石门乡派出所只有两名民警,一个是派出所长,一个就是他。所长换了三任,只有他一呆就是13年。他的名字几乎天天挂在那块值班民警告示牌上。他没请过一次病假,以为身子骨是铁打的。有一次终于可以休假了,他发觉双腿肿得厉害,一摁一个坑。“当时没觉得难受,还在辖区转了一圈,又坐了两小时的汽车回家,媳妇逼着我到医院检查,医生冲我喊:都快没压差了,再不注意,命就没了。”说完,魏爱民憨憨一笑。

很多次,魏爱民也想找领导,把他调回县城,离家近点,陪陪八十多岁的老娘,也让辛苦了半辈子的媳妇轻松点。但只是想想而已。还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这里呢?”石门乡虽偏远,但有他割舍不了的好多事,有他和乡亲掰不开剪不断的情分。

叶连军102国道上的“叶二哥”

在获得第二届“范党育式公安民警”称号的十位民警中,年龄最大的,是秦皇岛市公安交警支队六大队副大队长、53岁的叶连军。

叶连军有25年的交警生涯,在多年的工作中,他经常为102国道上遇到困难的司机提供帮助,被大家称作“叶二哥”。他还是一名肺癌患者,2010年做完手术后坚持回到单位。他觉得只有穿上警服,坚守岗位,病才好得快些。同事们说,二哥手术后上班,什么任务都没落下过。他总是闲不住,和我们一样干。

叶连军获奖的消息让战友们倍感兴奋:“二哥的荣誉就是我们的光荣。我们打心里为他高兴!”

2013年8月26日,叶连军正在国道上巡逻,发现一辆装载多辆崭新汽车的大货车不对劲儿,货车左边后轮胎正在冒烟,前面的司机根本没有发现。“不好!要着火!”叶连军赶紧加油超过了这辆车,拦停后来不及说话,他拿起自己车上的灭火器,对着冒烟的轮胎喷了起来。司机看到这情况吓了一跳,因为轮胎上方不远处就是油箱,万一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叶连军又帮司机换好备胎,叮嘱一番,才开车离去。司机对叶连军感激不尽,得知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叶二哥”时,逢人便挑起大拇指:“叶二哥真是好样的,咱真还遇上了!”

有人问叶连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怎样做到忠孝两全?他说:“帮司机朋友解决困难,是我的职责;回到家里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是我的义务。我做得不够,给我这么高荣誉,我很惭愧。”

叶连军表示:“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乐趣。虽然年岁大了,快退居二线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叶连军有一个心愿,要找机会多看看范党育的妈妈:“我就是她儿子,要多尽点孝道。”

刘 巍东水泉村的“保护神”

刘巍与怀来县东水泉村结缘,是2011年9月。那次村里发生了百余人群体斗殴的严重事件。后来,考虑到东水泉村的治安环境,县公安局党委决定,在东水泉村成立警务室。身为刑警的刘巍主动请缨,当上了社区民警,并以东水泉村党支部副书记身份,参与村务管理。

一转眼过去了两年多,刘巍把自己完全当成了村里人。每天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这个“80后”民警磨得老练而沉稳。

“在村里当民警,和以前当刑警破大案的感觉不一样。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对群众来说可能就是大事。帮他们解决后,群众满脸的灿烂,使我有一种成就感。”

评委会给刘巍的颁奖词说:“他走进了一个不太平静的村庄,挑起了无人愿挑的重担。他用热忱一次次敲开村民的家门,也用笑容一点点融化隔膜的坚冰。警心赤诚,换来民心安宁。”

“嘴甜、心热、腿勤”,是刘巍工作的“六字经”。嘴甜就是礼貌对待群众,心热就是热心帮助群众,腿勤就是积极服务群众。他在入户查访时,遇有群众需要办理户籍、身份证等事项,他都主动受理,办好后再送到群众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他帮助村民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去年春节前,他给辖区群众赠送春联、挂历,给好几家困难户送去大米、白面和食用油。3月5日,他又深入农家,为他们打扫庭院、提水、擦窗。东水泉村的大事小事,都要找他拿主意。在村民眼里,他就是“贴心人、主心骨”。

2013年11月,东水泉村50多岁的老王找到刘巍,不等开口便哭了起来。原来,老王眼睛不好,家里生活困难,儿子在外打工,自己和妻子在家务农。为了多挣点钱,老王养了几只羊。由于天气突然变冷,羊生病了,老王找兽医买了药给羊治病。但在喂药的时候,老王的手被咬破了。想到村里有人被野生獾咬伤后没打防疫针,没几天就死了,老王很害怕,和妻子商量去防疫站打针。但妻子蹦跶起来:“羊不是野生的,咬一下能有啥事?养羊本来是为了挣钱,现在钱没挣着,还要花几百块打针。你有这么金贵?!”老王拗不过妻子,却又担惊受怕,只好找刘巍诉苦了。

刘巍立即向防疫站咨询,防疫站工作人员说:“羊身上的病菌比狗还多,被羊咬了很麻烦,要尽快接种疫苗。”

放下电话,刘巍心想,针必须打。看来得从老王儿子身上下功夫。由于老王儿子外出打工,联系不上,刘巍通过老王的外甥,辗转找到他儿子的电话,说明具体情况。老王的儿子表示马上回家带父亲打针。

“我当时做好了准备,万一他儿子联系不上,或者不同意打针,我自己贴钱也得管。”刘巍说。

在东水泉村两年多的时间里,类似老王的事,刘巍不知解决了多少,他在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中,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既然把根扎到这儿,我就要守护好这片土地。一切为了乡亲。”

吴寿辉网络寻亲的“圆梦人”

2008年9月,吴寿辉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毕业,成为滦县公安局九百户派出所一名基层民警。工作期间,聪明好学的他和战友合作研发出一套契合农村警务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只需轻点鼠标,辖区各项基础数据便一目了然。

2010年10月,吴寿辉注册为“全国警务协作交流平台”会员,依托这一平台,与全国各地刑侦、治安等领域的业务精英和破案高手共享信息,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并因贡献突出,成为该平台十大“超级版主”之一。在这个平台上,吴寿辉如鱼得水,勇担大任,积极探索创新“网上作战”技法,经过缜密细致的分析,支持破获各类案件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

在吴寿辉个人微博上,发布最多的是寻亲信息;在他的朋友圈里,谈得最多的是寻亲故事。作为一名警察,网络寻亲成了他兼职的重要业务。八小时之外的“闲暇时光”,他把心思都花在帮人寻亲上。这位被誉为“寻人达人”的年轻警察,短短两年内就帮16位网络寻亲者圆了回家的梦。

“警察在现实中面对面服务群众,在网络中也可以键对键服务群众。”吴寿辉言语间,透着年轻一代警察的自信、责任与担当。

去年7月的一天,吴寿辉在县局网办事平台看到一条求助短信:山西太原籍田彬彬嫁到滦县九百户镇小阚庄村,她想把户口迁到婆家,问了一些办过婚迁手续的同学,感觉特别麻烦。在网上“百度”,说法也不一致。最后,她搜到滦县公安局网上办事平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QQ上留言。没一会儿,她竟收到回复和电话。这个回复者就是吴寿辉。

“她在北京打工,如果不知道详细流程,就得来回跑。”吴寿辉将办事流程和需准备的材料一一列出,还将九百户派出所的电话发了过去。在他的“远程指挥”下,田彬彬顺利办妥了户口迁移手续。

“咱就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没想到人家都记在心上。”有人在网上给他留言:“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是警察。”

不管分内分外,吴寿辉总想把每件事做得尽善尽美。作为滦县公安局情报中心一名普通民警,他以责任和智慧创造了“四天抓获三名网上逃犯”的佳绩。

2012年11月11日,吴寿辉和朋友在警务平台交流时,了解到河南籍青年李某涉嫌猥亵少女,被吉林白城警方网上追逃。李某曾在唐山某网吧上网,吴寿辉加上了他的QQ号。11月13日,两人聊得“投机”,“相知恨晚”。两个多小时后,吴寿辉约定在滦县一家肯德基店门口见面,当场将李某揪住。

11月14日,被辽宁朝阳区警方网上追逃的张某出现在滦县一家宾馆。得到消息后,吴寿辉随即赶到,没想到人已溜走。经多方调查,吴寿辉发现张某和滦县一家保洁公司的老板娘是远房亲戚,他耐心地做通老板娘的思想工作,终于获得支持,将在老板娘丈夫工地上溜达的张某抓获。

隔了一天,吴寿辉又将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被邢台警方追逃的王某抓捕归案。地点,也是在滦县。

吴寿辉表示:“成绩只代表过去。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紧握公安前辈的接力棒,切实服务群众,不辜负‘范党育式公安民警’的称号。”

李伟达渔民身边的“小管家”

李伟达今年27岁,是唐山边防支队大桅边防派出所民警。他始终将辖区群众的一件件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他的热心和办事能力,赢得了当地渔民的称赞。

他将辖区中心渔港码头近百艘渔船的信息记得清清楚楚,包括每条船的编号、船主、小工信息等。码头上大大小小的纠纷,他调解起来顺顺当当。三年来,经他调解的纠纷400余起,为务工人员讨回工资200多万元,群众满意度达100%。

每年11月,正是渔船准备休整的时候,也是工资结算之时,很容易发生劳资纠纷。2013年11月16日,李伟达接到报警,一艘渔船上的小工和船长打了起来。李伟达立即赶到现场。原来,船长觉得小工陈某偷懒,便嚷了几句,没想到陈某不服,船长喊着要扣他工资,双方在码头上发生口角,并扭在一起。船长打了陈某几巴掌,陈某报警后就“晕倒”在地。李伟达叫来救护车,将陈某送到医院。经检查并无大碍,但陈某就是不肯出院,双方僵持起来。

李伟达找到船长,让他先给陈某治病,“毕竟你先打了出手”;随后又劝陈某,毕竟伤不重,大家都有眼睛,医生也诊断了,适可而止,得饶人处且饶人,装过头了不好。在他的调解下,双方终于和解。陈某拿到了工钱,并得到相应赔偿;船长对处理结果也很满意。陈某说,一个外地打工者,总怕被人欺负,没想到李警官这么厚道、公正,不服不行!

“很多船上的小工都是外地来的,挣钱不容易,得尽力帮他们。”正因为他处处替群众着想,使当地群众觉得有了主心骨。

关于下一步工作,李伟达说,要给渔民和小工找个集中休闲娱乐的地方,以防有人打牌、酗酒、闹事,比如建一个服务站,等等;要继续加强渔船和渔民管理,熟悉左邻右村情况,给大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公安机关乃至广大公务员的立身之本与力量源泉。但是,不少干部和基层群众感情上有些生分,想“为官”的事多,想“为民”的事少;眼睛向上看的多,向下瞧的少。有些干部言必称“群众”,其实并不懂群众,更不知群众疾苦。本文采写的这十位“范党育式公安民警”,用他们平凡岗位的真情付出,诠释了“群众”的真实内涵。“穿百姓衣,吃百姓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范党育说,“不穿警服是百姓,穿上警服还是百姓。”这些优秀民警,堪称警界楷模、燕赵群英。虽然他们做的都是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们坚守岗位,视百姓为亲人,把为群众办事养成习惯,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爱戴。笔者想到他们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超负荷工作,想到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群众的热忱,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无怨无悔,倾力奉献,心头充满了无限崇敬。河北省公安厅政治部副主任贾永华说,向范党育和“范党育式公安民警”学习什么?就是要学习他们强烈的群众观念,着力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他们和谐的执法理念,着力规范和改进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学习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盼和要求;学习他们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艺术。笔者觉得,这席话,应该送给本刊的广大读者,送给千千万万在各条战线奔忙的“公仆”们!

(本文采访过程中,得到了本刊驻河北发行站万立强同志的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猜你喜欢
派出所民警群众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多让群众咧嘴笑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