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乌当模式

2014-02-28 03:04王天生邓祖善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乌当区文明生态

杨 文,王天生,邓祖善

(1.贵阳市委党校,贵州贵阳550005;2.贵州省农科院,贵州贵阳550005;3.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5)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1]。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利用资源又要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2]。

笔者所探讨的县域生态文明,是区域生态文明的基本单元,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乌当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部,是贵阳市新城区,总面积为686 km2,人口38万左右。作为西部县域的贵阳市乌当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实践中,大胆探索,协调推进“工业高新化”、“旅游生态化”、“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四化”建设,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确保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提高民众的幸福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成功模式。全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70.05亿元、6.51亿元、12 165.5元、4 665元提高到2012年的156.57亿元、18.08亿元、21 791元、10 440元,森林覆盖率、城镇化率分别由2007年的32.8%和%变为2012年49.33%和56%[3-4](图1~2),空气质量优良率95%以上,为贵阳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风光秀美、人民幸福的生态文明强区。该区成功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图1 2007与2012年乌当区人均收入情况

图2 2007与2012年乌当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情况

1 乌当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与新实践

乌当生态文明实践始于2007年。当年,乌当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为70.8亿元,二元结构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08年贵阳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之后,乌当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1 以高新技术为“攻坚点”,强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先行区 乌当拥有全国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基础强,产业高新化,因此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战略重点,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先行区。一是系统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了打造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为主导的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的方向,重点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并谋划了“一区三园一基地一走廊”产业布局,拓展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找准着力点,促进工业转型发展。一方面,坚持渐进式转型,着力凝练优势产业项目。积极引导和扶持现有区内企业技术革新,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近年来,已有103家中小企业申报成功国家及省、市技改项目98个,科技创新和技改资金达3 031万元。另一方面,坚持跨越式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大项目,走通过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大转型之路。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抓好企业项目代办制和承诺制服务;针对企业融资难,组建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国有独资投融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风险补偿基金等;针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求,积极引导和推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扶持企业建立一批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在该区已经拥有国内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民族药业新产品开发中试平台、、贵州省水处理膜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州省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012年乌当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8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13.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78%,成为了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聚集度最高的产业区。

1.2 以生态旅游为着力点,倾力打造高品位休闲度假区 乌当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全力整合旅游资源,建造集温泉养生、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周末花园。一是依托生态优势,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利用“贵在城边,美在自然”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编制了《乌当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10个规划,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方式,策划包装和打造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培育该区特色乡村旅游。通过选择阿栗、偏坡、渡寨、王岗、陇脚五村寨,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推广)和“四化方略”(规划差异化、建设特色化、开发市场化、资本多元化)的原则,整合打造“泉城五韵”景点,升级了传统农家乐和观光果园型的乡村旅游模式,促进了景区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发展的提升转变。二是构建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乌当温泉资源,在传统泡浴的基础上,带动游览观光、餐饮娱乐等消费,形成泡浴、观光、餐饮三大团块并行发展的模式,实现了旅游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乌当也成为了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泡泉的近郊休闲度假区

1.3 以“特色、规模、生态”为导向,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乌当制定了“蔬、果、畜、花、药、茶、游”七大产业发展计划,并围绕这些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特色种、养殖业,打好特色牌,打好生态牌。一是优化产业布局,走综合发展之路。根据发展现状调整农业布局,把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东风园区向羊昌园区调迁,把农业发展重心逐渐转移至北部乡镇。通过调整布局,着力引导,建成了以“贵开路、新下路”交通干线为主线的早熟蔬菜产业带、下坝的优质樱桃、乌当区药材基地、百宜的优质黄金梨、水田花卉基地;建成新场奶牛饲养基地、百宜生猪种畜场、下坝现代渔业园、黄连大鲵驯养繁殖中心、新堡、新场的林下生态鸡、百宜的黑羽鸡特色基地,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农户自行转包、村集体反租倒包、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规模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速推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成片规模开发经营创造条件。目前全区流转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4%以上,其中以流转到企业和种养殖大户所占比例为占流转土地的91.8%。流转土地主要用来发展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以及化肥与农药的合理施用,既进一步扩大了如“百宜折耳根”、“阿栗杨梅”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又推进全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根据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以增产、增收、节本、生态为目的,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企业+标准+基地+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基地+农民”为主要方式,引进开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实行良种、良壤、良法、良制配套,大力推广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推进“猪—沼—菜”、“猪—沼—果”的循环运行模式,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禽养殖的循环农业格局。目前乌当区获省农委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4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2011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称号。

1.4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支撑,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乌当是先进的城市工业与传统的农村并存的特殊地区,区内既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该区努力抓好城乡统筹发展。一是从无到有与从有到优并存,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采取先补缺再求均的原则,不断增多基本公共服务种类,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8%以上,82个行政村有76个建有综合文化室,64个村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农民健身工程26个,8个村有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化超市。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乌当区成立了美丽乡村办公室,编制了《乌当区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规划》,着力建设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通过规划为引领,以新堡渡寨、松树林、王岗、下坝翁簸等为试点,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强化路网建设,打通城乡及产业发展的物流通道。以产业园区及旅游发展地为中心,强力推进覆盖全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现在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529.6 km,所有乡镇通水泥(油)路,硬化率达100%,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率达到97%,为实现产城互动打牢了基础。

2 生态文明建设的乌当模式——“四位一体”协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乌当模式特点 乌当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工业高新化”、“旅游生态化”、“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四位一体协同推进,走一条生态文明引领下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生态化同时并举、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

乌当模式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2.1.1 系统性。总揽全局,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有机结合并科学合理的谋划,既突出阶段性重点,也通盘考虑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套。通过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为全区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全面指导。2008年编制了《乌当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指导全区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之后又几度修改和完善,不断保持先导性,不断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格局的部署。还先后编制《贵阳市乌当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乌当区产业布局规划》《乌当区乡村旅游专题规划》《乌当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乌当区百宜省级生态示范乡建设总体规划》《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基本形成了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体系了注重系统设计和建设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改革行政体制,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整合区环境保护局、林业绿化局,组建了乌当区生态文明建设局,并将区发改、工信、住建、城管、水利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职责划转并入,以便更加全面深入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1.2 协同性。工业、服务业、农业、城乡一体化各有侧重,但都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结合乌当的经济发展的使命和现实基础,4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乌当科学发展的合力和动力。工业方面:以产业高新化为发展方向,以园区集聚为主要特征,以工业技改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加技改投入,在技改中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和节能减排。服务业方面:把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突出发展。通过统筹规划旅游产业,推动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有重点,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了乡村旅游长期处于“弱、散、乱、差”的局面,逐步走向“高品位”。通过其发展,既带动服务业发展,又激活休闲农业,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多赢。农业方面:着力特色发展、规模发展、生态发展。主要是采取顺应乌当农业本体特征,遵循空间发展规律,优化农业发展布局,调整种养结构,加快土地流转等,推进山区现代农业特色生态发展。城乡一体化:注意结合本地实际,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注重研究改革进程、目标及任务,细化操作方法,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载体,采取试点先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面上有序推进,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改进。“乌当模式”核心是协同发展,是重发展、重环保、重民生的科学发展。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乌当模式实现进程、实现路径、实现动力 从实现进程看:注重科学发展,因地制宜,从点到面,从低到高,梯次推进。乌当因受财力、经验、人才等限制,采取先小范围试点,取得经验后大范围推广的策略。如:乡村旅游从“五韵”打造开始,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先行;城乡一体化采取先补缺再求均的原则,不断增多基本公共服务种类,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公共服务方面,采取先低水平覆盖后逐渐提高水平,梯次推进。

2.2.1 实现路径看。①政府强力推动。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的愿望和行动的体现,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政府部门充分履行政府职能,大力推动。就目前而言,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驱动力是巨大的,占主导地位[5]。如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推行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在社区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在乡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及项目建设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等。②项目带动模式。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工业走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农业向生态、高效、标准化发展,带动乡村朝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迈进。

从实现动力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生态化、城乡一体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乌当把发展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作为强区富民重要推动力,作为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努力抓好。另一方面,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乌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乌当模式”是新型工业化、生态旅游业、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促进生态文明的典型。

总之,乌当在实践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起步早,实施好,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前,乌当生态文明建设以贯彻贵阳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为目标,以突出地方优势为特色的发展路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设体系。这种机制的优点是保证了政策、资金的畅通和政府体系内部行动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参与度不高,缺乏参与热情,社会力量发育不足。如何进一步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民众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主体间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和加强[5]。

3 启示

3.1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系统安全[6]。乌当因此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解决落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逐渐形成乌当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3.2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是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空间开发格局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发布形态以及产业化城镇的基本构架,空间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7],关系到能取得多大的外部聚集经济效益和产生多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8]。乌当立足发展基础和现实,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对区情进行再分析、再研究,着眼长远,调整空间结构,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科学布局产业园和产业带,努力构建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如确立工业发展的“一区三园一基地一走廊”布局、农业发展重心北移,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带及基地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3.3 找准着力点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关键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找准着力点。乌当把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扎实推进。通过推进传统工业高新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特别是通过把旅游、农业、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品牌,不仅创新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收入,化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实现了多赢。“乌当范式”对省内外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3.4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铺就城乡人民幸福之路是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最终目的就是要大幅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毋庸置疑,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有保障的社会生活一定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因此,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乌当坚持把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为方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

[1]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网络版)[EB/OL].(2013-05-24)http://www.ghb.gov.cn/doc/2013524/681813481.shtml.

[2]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9):3-9.

[3]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7[EB/OL].(2008-03-12)http://www.gygov.gov.cn/art/2008/3/12/art_10785_407667.html.

[4]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3[EB/OL].((2013-03-10)http://www.gygov.gov.cn/art/2013/3/10/art_10785_418150.html.

[5]吴守蓉,王华荣.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7):60-63.

[6]赵克志.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7-21.

[7]李裴.贵阳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24.

[8]刘俊.论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南京城市发展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3(S1):99.

猜你喜欢
乌当区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乌当区委离退局举办健身气功培训班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乌当区举办社区老年人“欢乐人生 幸福唱歌”歌咏比赛
乌当区委离退局迎“国庆”象棋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