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4-02-28 10:30王学斌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腮腺

王学斌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结果:1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53.6岁。13例患者共18个病灶,其中多发者4例,位于双侧者2例,位于腮腺浅叶者12个病灶,病灶均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增强后CT值平均增加30~45 HU,其中6个病灶局部密度不均,内见斑点状或小囊状低密度灶。结论:腮腺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常见于中老男性,好发于浅叶,病灶可多发及双侧发病,多中度不均匀强化,故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关键词】 腮腺;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线计算机

腮腺腺淋巴瘤,又名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n)或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居第二位。现收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具有完整CT影像资料的腺淋巴瘤患者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3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淋巴瘤患者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42~75岁,平均53.6岁,患者多以耳下方无痛性肿块首诊,肿块增大缓慢,但可时大时小反复。

1.2 设备及参数 采用美国 GE Light Speed16和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采用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300 mA,层厚5 mm,间隔5 mm,采用高压注射器静注碘普罗胺(300 mgI/mL),注射量90~100 mL,流率3.0 mL/s,扫描动脉期30 s,静脉期75 s。

1.3 方法 由两位高年资的CT诊断医师独立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计算增强前后CT值变化值),并取得一致结果,不统一时请上级医师最终做出诊断。

2 结果

2.1 病灶数目及大小 13例患者共18个病灶,其中单发者9例,多发者4例(位于双侧者2例);病灶最大者约5.1 cm×3.8 cm,最小者约1.5 cm×0.9 cm。

2.2 部位及形态 18个病灶中,13个位于腮腺浅叶,深叶3个,深浅叶交界2个;18个病灶均为类圆形,其中椭圆形11个,圆形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楚者16个,边界不清者2个。

2.3 密度 图1~4为同一个患者(双侧腮腺腺淋巴瘤)。平扫时,多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图1),其中1个较大病灶密度略不均匀;增强后,多数病灶呈中度略不均匀强化(图2),CT值增加约30~45 HU,病灶周围偶见点状强化的血管影,较大病灶内可见小灶状或斑片状低密度影(图3),个别小病灶呈现均匀强化。病灶边界不清者,增强后显示病灶周边毛糙,显示更加清楚。

3 讨论

3.1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 腺淋巴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涎腺常见良性肿瘤[1],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居第二位,以男性好发,男女比为5:1,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据统计,其占涎腺良性肿瘤的6%~10%,几乎均发生于腮腺,极少见于颌下腺,其中90%位于浅叶或下极,肿块病史较长,有时大时小消长史是该肿瘤突出的临床特点之一,据报道腮腺腺淋巴瘤在国内以广东省的发病率最高[2]。

多数学者认为,腮腺腺淋巴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而三大涎腺中以腮腺的淋巴组织最为丰富,故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此瘤亦属于囊腺瘤范畴,多数肿瘤内部常含有液性成分,其病理组织成分为上皮和淋巴样组织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构成,其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肿瘤腺上皮组织分泌产生因无正常导管系统排出瘤体而淤积所致,另一种是肿瘤生长中局部组织血供不足等因素造成变性液化所致[3]。肿瘤的腺组织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淋巴样组织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较为丰富,甚至可形成淋巴滤泡。

3.2 腮腺的MSCT表现 腮腺组织因富含脂肪组织和唾液CT值一般在-20~10 HU,密度高于脂肪,低于软组织,而与周围骨骼、肌肉形成天然对比,腮腺分为浅叶和深叶。浅、深叶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面神经在CT常难于显示,故CT上多以下颌后静脉作为浅深叶分界的解剖学标志。

腮腺腺淋巴瘤属于良性病变,无侵袭性,故其具有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其MSCT表现为:部位:肿瘤大多数位于浅叶,病灶多位于腮腺后部下方[4],少数病灶位于深叶、深浅叶交界或深浅叶同时受累,本组病例符合大多数文献报道[5-6]。个数:多数为单侧1个病灶,较大病灶周围见大小不等的“卫星灶”[7],亦可双侧发生单个或多个病灶。形状:瘤体形态一般规整,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亦可因多发肿瘤串联呈分叶状或哑铃形。大小:病灶多偏小,有文献报道,肿瘤的直径多小于3 cm[8]。边缘:边缘多光整,当病灶合并感染时,边缘可毛糙,但仍然与邻近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楚。包膜:多数有完整包膜。密度:平扫时,病灶多表现为均匀稍高密度结节及肿块影,CT约20~45 HU,肿瘤内常伴有部分囊变,表现为小灶状、斑片状或小囊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这与肿瘤血液供应丰富有关[9];本组病例动脉期CT值上升平均值为(55.02±15.34)HU,CT值最小上升约31.47 HU,最高上升约67.19 HU,延迟期下降快速,呈“快进快出”表现[10]。钙化罕见。

3.3 腮腺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3.3.1 多形性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良性肿瘤,女性略多,常为>40岁,肿块多较大,一般直径3~5 cm。有文献报道,其有多种组织成分,密度不均匀多形性腺瘤CT延时扫描多形性腺瘤为延迟逐步强化,而腮腺腺淋巴瘤早期强化,晚期(120 s)密度下降者占多数。相对而言,本组腮腺腺淋巴瘤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约53.6岁,且病灶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部位多发生于腮腺后下象限。

3.3.2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密度不均,呈浸润性生长,多浸润周围组织结构,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3.3.3 感染性病变 感染性病变与腺淋巴瘤继发感染临床特点相似,影像学上也难以区别,如经抗感染治疗有效又不能完全消除时,结合CT、MRI有关特点考虑到腺淋巴瘤的可能性。

总之,腮腺腺淋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边界多清楚,可双侧发病,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尤其是病变的快进、快出强化特点,不难与其他肿瘤鉴别。

参考文献

[1]陈祖华,郑水明,周任务.腮腺腺淋巴瘤的12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12):673.

[2]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3]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影像与介入,2011,8(13):87-88.

[4]夏建国,魏仁华,赵金丽.腮腺良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91-2592.

[5] Howlett D C, Kesse K W, Hughes D V, et al. The role of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otid disease (Review) [J]. Clin Radiol,2002,57(6):692-701.

[6]段芙红,邱士军,姜建威.腮腺Warthin瘤的影像学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3):527-533.

[7]刘畅,刘斌,李小虎,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2):199-200.

[8]赵莉莉,史无例,董绍忠,等.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4):15-18.

[9]李国鸿,胡剑波.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3):212-214.

[10]畅智慧,刘兆玉,孙洪赞,等.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9):1394.

(收稿日期:2013-09-26) (本文编辑:王宇)

3.3.2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密度不均,呈浸润性生长,多浸润周围组织结构,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3.3.3 感染性病变 感染性病变与腺淋巴瘤继发感染临床特点相似,影像学上也难以区别,如经抗感染治疗有效又不能完全消除时,结合CT、MRI有关特点考虑到腺淋巴瘤的可能性。

总之,腮腺腺淋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边界多清楚,可双侧发病,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尤其是病变的快进、快出强化特点,不难与其他肿瘤鉴别。

参考文献

[1]陈祖华,郑水明,周任务.腮腺腺淋巴瘤的12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12):673.

[2]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3]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影像与介入,2011,8(13):87-88.

[4]夏建国,魏仁华,赵金丽.腮腺良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91-2592.

[5] Howlett D C, Kesse K W, Hughes D V, et al. The role of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otid disease (Review) [J]. Clin Radiol,2002,57(6):692-701.

[6]段芙红,邱士军,姜建威.腮腺Warthin瘤的影像学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3):527-533.

[7]刘畅,刘斌,李小虎,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2):199-200.

[8]赵莉莉,史无例,董绍忠,等.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4):15-18.

[9]李国鸿,胡剑波.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3):212-214.

[10]畅智慧,刘兆玉,孙洪赞,等.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9):1394.

(收稿日期:2013-09-26) (本文编辑:王宇)

3.3.2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密度不均,呈浸润性生长,多浸润周围组织结构,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3.3.3 感染性病变 感染性病变与腺淋巴瘤继发感染临床特点相似,影像学上也难以区别,如经抗感染治疗有效又不能完全消除时,结合CT、MRI有关特点考虑到腺淋巴瘤的可能性。

总之,腮腺腺淋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边界多清楚,可双侧发病,病灶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尤其是病变的快进、快出强化特点,不难与其他肿瘤鉴别。

参考文献

[1]陈祖华,郑水明,周任务.腮腺腺淋巴瘤的12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12):673.

[2]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3]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J].影像与介入,2011,8(13):87-88.

[4]夏建国,魏仁华,赵金丽.腮腺良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91-2592.

[5] Howlett D C, Kesse K W, Hughes D V, et al. The role of ima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otid disease (Review) [J]. Clin Radiol,2002,57(6):692-701.

[6]段芙红,邱士军,姜建威.腮腺Warthin瘤的影像学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3):527-533.

[7]刘畅,刘斌,李小虎,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2):199-200.

[8]赵莉莉,史无例,董绍忠,等.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4):15-18.

[9]李国鸿,胡剑波.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3):212-214.

[10]畅智慧,刘兆玉,孙洪赞,等.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9):1394.

(收稿日期:2013-09-26) (本文编辑:王宇)

猜你喜欢
体层摄影术腮腺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A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