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传媒学术期刊的交流平台与机制
——首届“国际高端传媒学术期刊主编论坛”综述

2014-03-03 03:38邓文卿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学术研究学术期刊

■邓文卿

构建传媒学术期刊的交流平台与机制
——首届“国际高端传媒学术期刊主编论坛”综述

■邓文卿

传媒学术期刊是传媒教育发展的重要助力,是传媒学术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传媒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和扩大传媒学术影响力,进而促进人文研究的发展繁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国家学术期刊“走出去”号召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来提升中国传媒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国际化程度,紧跟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界发展节拍,已成为新形势下传媒学术期刊面临的重要问题。2014年6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现代传播》编辑部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承办、中华国际传播学会和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首届“国际高端传媒学术期刊主编论坛”在北京举行,学者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及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主持。

一、传媒学术期刊的责任与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在致辞中指出,学校一直重视高端传媒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希望通过与国内外高端传媒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更重要的贡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在谈到青年传媒人才的教育问题时认为,当下中国很多年轻的记者都成为业界的主力军,但是在报道新闻事件或者是新闻活动的时候缺乏基本的伦理以及法规知识和素养,故需要在教学、研究当中侧重这些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新形势下,传媒学术研究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传媒行业在变革当中开始向高校及科研机构寻求帮助,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战略决策咨询与发展规划建议。在当下的行业职能承担上,传媒学术期刊也同样分担着这些责任与功能,而且能够更好的发挥在学术交流、研究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价值。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卫东提出,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研究和期刊出版国际化、规范化之外,还应倡导学术伦理、强调学术规范,构建引导传媒学术研究的规范标准。《新闻大学》主编黄芝晓提出,作为高校主办的刊物特别要注重为新闻传播教学服务,多刊发高质量的研究生论文成果,以鼓励其在校的学习研究,促进传媒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开放型传媒学术研究平台

“传媒学术研究要像医生看病,先诊断,后开药方;也就是说,学术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传媒学术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现实,深入探究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指出,新闻传播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即便是纯理论性研究,也不要囿于象牙塔中,而要投入到新闻传播实践中去解释现实、改造现实,促进社会进步。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怀恩在发言中提到世新大学新闻学研究范围不限于大众媒介,而是将全传播媒介纳入研究体系进行全方位研究,并力求在实证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传媒实践和实务中去。

学术脱离实践的不良趋向与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关系。人文社科领域的国内学术期刊积极争取加入SSCI,出于纯粹学术目的或者干脆奔着评职称、拿学位而去的学者们也以在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为荣。“一个刊物进入SSCI后,就要接受IF(影响因子)这样单一、并非完全合理的评价标准的认证。其中传媒刊物,更专注于纯理论性研究,且多局限于狭窄的领域。”新加坡《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指出,“这样就导致海外传播学研究有些像作‘八股文',学术文章完全符合技术程序标准,但研究领域过窄过专,对业界缺乏影响力。”台湾《中华传播学会期刊》主编林富美表示,不仅是SSCI,即便是在TSSCI体系之下,学术写作也存在追求“容易通过”“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的问题。林主编特别提到“专题企划”方法,即通过专题组稿来探究产业趋势、传媒业界等实务问题,从而利于实现学术界与实务界及时地沟通互动,避免以发表为目的脱离现实的学术研究取向。“传媒学术期刊应该在专业性、学术性与受关注度、社会影响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现代传播》主编、长江学者胡智锋总结认为,立足实践、回归实践,是达到平衡的有效路径。

三、打造沟通型传媒学术期刊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交流和信息共享。新闻传播学研究要实现长足进步,有赖于加强学术刊物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实现国内与国际的对接。搭建交流平台和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势在必行。《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唐绪军“期许这样一种状态:一边可以和国内期刊一起遴选优秀论文,一边又有海外期刊协助呈现国外学术动态。”《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指出,国内传媒学术期刊应当以开放的胸怀放眼世界,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美国《大众传播与社会》主编魏然在比较了中外传媒学术期刊的差异之后提出应把国外期刊的运行机制和促进国际化的新做法交流到国内的学术期刊领域。当下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国外传媒教育相比,国内传媒学术能见度和学术规范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在国际化背景下,积极探索既适应国际传媒话语体系、又能符合中国本土化道路的发展路径。“借鉴国外刊物在学术规范、编辑出版、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将有助于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国外学术研究接轨。”《国际新闻界》主编陈力丹教授提出要从细节入手,重视国际化发展,注重从办刊规范上向国际主流刊物学习。

当下,两岸三地之间的学术、教育交流越来越多,借助经济文化交流的大潮,传媒学术期刊亦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刊物间应该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提升自身水平。罗文辉以其主编《传媒与社会》的办刊经验为例,介绍了传媒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举措:《传媒与社会》编委会由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编委构成;“学术对话”版块成为编辑与全球顶尖传播学者进行对话的平台;“特刊”面向世界范围公开征稿,并邀请论文作者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专门的工作室中反复修改论文并最终发表。

四、传媒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与路径

胡智锋教授在介绍《现代传播》的发展历程时,总结了刊物的发展理念与路径。在思路上,《现代传播》一直围绕着“学”做文章,就是学科、学校、学术、学者和学生。在学科上,依托传媒学科的特色,构建传媒专业小综合。在学术上以新闻传播和传媒艺术为核心进行推进,而学者、学生是刊物的最大支持。在发展路径上,坚持“四化”,即本土化、国际化、人文化和专业化。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要依托中国的国情,回应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的传媒时间为主要聚焦对象,凝练中国的传媒学术;用更加开放的眼光进行国际合作和探索;以传统人文社科丰厚成果滋养传媒学术,同时也期待传媒学术能够为人文社科的发展作出贡献;在传媒学术研究的专业规范性方面还要进一步努力。胡智锋强调,传媒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要统筹兼顾、内外兼修,这是事关传媒学术研究的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重大问题。

彭怀恩院长提出中国传媒学术期刊一方面应该在问题意识和解释上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需要透过文化反思,建立普遍性的理论视野。《新华文摘》总编喻阳在谈及《新华文摘》选文标准时强调三个字:大、精、新,把握这三个字是办好刊物的核心。文章关注的问题比较大,问题受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在论证和表达上要精致;要有新意,在观点、材料、文化和方法上一定有新的东西。这三点虽然不能普遍应用到任何传媒学术期刊,但是对于某些刊物或者特定栏目还是有其参考价值。

黄芝晓主编认为在传媒学术期刊发展当中,必须将实务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理论是很抽象的,但是没有抽象理论,在解决很多实务问题时也就没有根基;基础理论研究也要从实践中找问题,离开实际的理论会苍白无力。在传媒学术研究当中,应该大量吸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成果,为新闻传播学科、传媒艺术学科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空间与思路。

此外,与会主编们还表达了建立“国际高端传媒学术期刊联盟”的愿景,希望能够在坚守学术道德、学术资源共享、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共识。主编们还与中国传媒大学的部分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

本次论坛是中国传媒学术期刊领域的第一次高端国际合作论坛,也是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的首场学术会议和《现代传播》创刊35周年的特别纪念活动。此次论坛对于传媒学术平台建设及国际传媒学术合作交流将产生积极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电视台、腾讯网、新浪网等媒体对本届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

【责任编辑:赵 均】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学术研究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孙翌飞作品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