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影厂兴与衰

2014-03-05 05:59陈璐
艺术与设计 2014年2期
关键词:原画大闹天宫动画片

陈璐

2013年3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宣布在以往的经典作品中选出了孙悟空、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6个形象重新创作系列影片,其中的葫芦兄弟还要开拍真人版电影,这些影片将于2014年陆续和观众见面。

美影厂想用重拍经典的方式再现辉煌,是否又是一次徒劳的努力?

其实这样的尝试不是第一次。2012年新年刚过,经由重新剪辑配音制作的3D版《大闹天宫》在影院上线,熟悉动画电影行业的人认为真实的票房数据不会超过2000万元,这才勉强能够抵消美国3D制作公司高昂的制作费用。

美影厂曾经代表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准,也有过至今无法复制的辉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于1957年,从正式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美术片制片厂而存在。美影厂曾经集合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动画人才,用国家投入的方式缔造了中国动画史上30多年的辉煌。《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充满中国元素但又风格各异的影片,无论设计或制作水平在当时的国际上都是一流的水准,成为现在已经成年的中国人一种共同的童年回忆。

从美影厂内部看,从20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结束,曾经造就美影厂辉煌的核心因素逐步消失。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的10年,市场的竞争环境发生巨变,美影厂面对的是经过数十年市场化历练、有成熟工业化生产标准和完整产业链的西方动漫产业。

同时,美影厂一直面临着这个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资金短缺、编剧短缺、制作人才短缺,播放平台短缺等难题。如果不是国家扶持,美影厂也许很难坚持到今天。更糟的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市场化冲击时领导的决策失误,美影厂背负了将近5000万元的债务。债务问题让美影无法像它的老东家上影集团那样迅速有效地进行市场化的体制变革。

辉煌的源头:人才云集老美影

体制曾给了美影厂成功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回头看历史,老一代动画人对于动画纯粹的热爱、专一,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对创新的执着,也许才是中国动画在当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根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于1957年,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东北。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东影厂从长春迁到了东北兴山,并开始在当地招收培训班的学员,并在那一年成立了美术股。

当时东影的主要任务是拍摄民主东北的纪录片,“东影”美术股的主要工作是为纪录片配画地图,以图像的方式讲解解放军打到了哪里,国民党失掉了什么城市。

当时东影还没有自己的专业美术人才,影片中动画和地图的制作主要依赖一位日本撤退时留在长春满洲印画株式会社的日本技术人员,他中文名叫方明。今年已经80岁的段孝萱便是在那时考入培训班进入了美术股,当时她只有14岁,在选拔的考试上唱了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培训班为期三个月,跟着方明学习最基本的动画知识,从在白纸上描线、素描到在当时被称为“明片”的赛璐珞片上进行上色,还包括动画的拍摄手法,不分昼夜。

1948年,东影厂搬回长春,美术股也升级为美术组。1949年,全国文艺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美术片组要为中国的儿童服务,并且把美术片组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美术片组被安排在当时位于天同路的上海电影一厂,安顿好后便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收美术和动画人才。招聘的消息也引起了居住在香港和海外人士的注意。被誉为“中国动画第一人”的“万氏三兄弟”中的万超尘最先加入了美术片组。

万氏三兄弟出生于20世纪初南京一个商人家庭。老大万籁鸣在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迪士尼的动画吸引,也希望能让中国画动起来。他带着弟弟万古蟾和万超尘在弄堂里租了间7平方米的房子做实验。1926年,这间小屋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1935年,他们又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制作了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并在亚洲引起巨大反响。

《大闹天宫》:难以复制的辉煌

最优秀的动画人、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空前绝后的创造热情、举国体制等,造就了美影厂标志性的成功——动画片《大闹天宫》,这个在市场和商业逻辑下难以复制的辉煌。

这部长达120分钟的动画长片,全靠手工绘画完成,按惯例至少需要20个人的原画团队。据说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仅原画人员就超过100人,而《大闹天宫》摄制组,原画加上助理也只有8个人。“当时加班没什么加班费,大家根本没‘钱这根筋,每个人想的都是如何在导演的意图上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一有机会就折腾自己。”孙悟空形象的原画作者严定宪说。“孙悟空任弼马温在天庭遛马”那段,短短三十多秒的镜头,严定宪画了500多张,将孙悟空的自由与畅快表现得淋漓尽致,效果远超出导演的预期。

严定宪总结《大闹天宫》的成功,认为首先剧本改编得好。其次是孙悟空具有猴、神、人三者的特点,缺一不可。其三,除了对主要角色的设计,背景细节在设计上也花了很多功夫。严定宪说,《大闹天宫》上下部一共画了4年,投入超过100万,他说:“那时的100万,几乎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真的是大成本制作。”

除了造型,配音配乐拍摄剪辑也都不马虎。影片完成之后,影片送审,审查通过后,国家电影局会通过中影公司定向收购。“当时动画片的收购价在8000元到1万元一分钟,而且不管花费多少,国家基本上是实报实销,收购时还加上20%到30%的利润。”薛燕平说。

“这是个什么概念?”薛燕平继续说,“美影厂最多的时候有400人,每年生产动画片400分钟,平均每人不到1分钟。那时发工资才发多少,每个人几百块钱,剩下的钱都干吗了?当时除了养老,又投入再生产,所以美影厂不缺时间,不缺档期,不缺播出平台,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幸福的一帮人在做这样的动画片。”

曾看不上“日本动画”

“上世纪60年代,日本代表团访问美影厂带来了他们制作的动画长片《白蛇传》。我们一看,不论是画工还是技术都太粗糙了。我们的水平要比他们领先太多了。”钱运达说。今年已经82岁的钱运达,1954年被保送到当时的捷克学习动画,1959年回国进入美影厂,是《天书奇谈》和《邋遢大王》的导演。

在那次代表团中,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父”、阿童木形象的创造者手冢治虫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一次交流上说,自己在少年时看了“万氏三兄弟”在1941年拍摄的《铁扇公主》才放弃了医学专业,走向了动漫创作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各个行业都掀起了一场“革新创新”之风,美影厂最大的创新项目就是由段孝萱提出的“水墨动画”,希望能让中国的水墨画动起来。《小蝌蚪找妈妈》是美影厂拍摄的第一部水墨动画,里面的动物造型全都借鉴齐白石水墨画。之后又拍摄了《牧笛》,但因为“文革”,《牧笛》拍摄完成后晚了十年才和观众见面。

当《牧笛》到国外电影节上放映的时候,外国的动画电影人都惊呆了。日本代表特意来请教水墨电影的制作手法,可是没有得到答案——具体的拍摄手法到现在还是美影厂独有的“秘密”。

衰落

“文化大革命”让美影厂的创作停滞了10年,美影厂最核心的创作能力被荒废了,这被看作美影厂衰落的开始。曾经技术粗糙的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动画风格,并且随着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发展,动漫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在美国,随着电视的普及,迪士尼也将生产的重心转移到电视系列动画的制作,主题公园也早已在全世界动工,赢利模式、产业链完备。香港和台湾则成了当时最大的动画片代工厂。

1988年底,美影厂制作完成了第四部水墨动画长片《山水情》之后,厂里大批的原画作者和动画作者离开美影厂南下深圳,厂里的年轻人把这叫做“胜利大逃亡”。“那边的工资高于我们10倍,”钱运达说,“我们的劳动力比香港廉价,我们当时的工资只有几百块,到那边干得多的能拿到1万块。”

随之而来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国家电影局宣布停止对美影厂的定向收购。这意味着,美影厂要靠发行、市场、票房盈利来自己养活自己,而这对于当时的美影厂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表面上看,当年的动画代工毁了中国的原创力量。现任美影厂厂长钱建平却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原创力匮乏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美影厂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外国电视动画进入中国冲击了国内电视市场。市场化之后,美影厂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没能及时占领电视台的播放平台,失去了这部分资源。“另外,从1992年到2002年这10年里,中国电影市场也极其低迷,2004年上海电影院都租出去卖毛衣了,根本不用说动画片。”钱运达说,“同时,当时海外在发展三维动画的时候,中国三维动画还没有起来,美影厂也没有跟进。我们还是用二维技术,结果到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了。”

虽然美影厂从2011年开始尝试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但现在的美影厂依旧难摆脱国企大厂的“性格”,对市场反应缓慢,制作手段落后,缺少创新的激情。

钱建平认为,历史遗留问题的确给美影厂造成了很大负担,但其实美影厂问题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动画市场盈利模式不清晰、产业链不完全的现状。

猜你喜欢
原画大闹天宫动画片
《游戏角色原画设计的风格研究》插图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田元作品
张净作品
推荐一部动画片
《大闹天宫的由来》
UPROAR IN HEAVEN 3D 大闹天宫3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