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音乐之艺术特征探究

2014-03-06 02:08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21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三弦弹词曲调

吴 磊 (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215000)

一、苏州评弹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苏州文化源远流长,在吴文化中有一颗璀璨明珠,那就是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以说唱历代故事为主要形态的江南曲艺,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苏州评弹有两种演出形式:一种叫评话,一种叫弹词。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由于弹词和苏州评话同属于说书行业,并且两者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有说有唱的变文,它是由变文的形式蜕化而来的。到明代时,弹词兴于南方诸省。“弹词”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另说,“弹词”一词始见于元代,但无确证。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就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后来,评弹音乐不断发展,养成了以演员姓氏命名的习惯,即以创腔者的姓名命名的不同流派,形成不同风格的唱腔。最早的有三大唱腔,即俞调、马调、陈调。后又在三大唱腔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各具风格的流派唱腔,使评弹音乐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繁荣景象,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侯调、蒋调、丽调、尤调、琴调、王月香调等。

近几十年来,苏州弹词的演唱形式发展多样,除了原先用说书的演唱形式外,开篇的演唱进入到了音乐会、甚至参加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其形式有独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等。特别是以苏州评弹音乐的唱腔为素材的、为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写的诗篇,早已家喻户晓。

二、苏州评弹音乐的艺术特征

苏州弹词是以音乐为主的说唱艺术,讲究“说、噱、弹、唱”。其“说”是叙述和代言的总体;“噱”的目的是为了给节目增添幽默感和艺术魅力;“弹”以小三弦、琵琶为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唱”分开篇和插曲。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苏州评弹音乐的伴奏特征、说唱的结构与特征及评弹唱腔的特征等问题。

1.苏州评弹音乐的伴奏特征

传统苏州弹词有两种演出形式,单档和双挡,有时还会出现三个人同台演出的形式,称为三个档。单档弹词所使用的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弹自唱;双挡弹词一般同时使用琵琶和三弦,有时自弹自唱,有时相互伴奏。坐在舞台左边手持三弦的演员称之为上手,控制书情的发展,为当舵即掌舵的。坐在舞台右边的手持琵琶的称之为下手,配合上手演出。;三档弹词加用的乐器是秦琴(早期用过扬琴)或二胡。通常以单,双挡演出为主。

三弦从金元时期就开始为演唱伴奏,苏州弹词所使用的是小三弦,又称“书弦”。它结构轻巧,长短适中,个人手执说唱时美观大方。它属于中音乐器,音色清晰柔和,音量适中,常用的滑音可以丰富和装饰音与音之间的连接,使音乐自然连贯、华丽和富于色彩变化,能很好的为弹词的唱腔服务。谭正璧、谭寻所辑《评弹通考·书场》中对此做了记载:

“书场分说书、摊簧两种。说书有文武之别,说文书者,一人曰单档,二人为双档,手弹三弦,且说且唱,所说大抵为《三笑》、《白蛇传》、《玉蜻縫》等。”

“双档说书,分上手、下手,一称‘阳面’、‘阴面’。上手每去主要角色,说唱正书,弹三弦。下手则答白,喝开篇,弹结琶。”1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它造型优雅,音色轻柔,音域广,音量大,音响效果丰富。早在清代,琵琶已成为弹词的主要伴奏乐器。它的演奏技巧相对来讲比较复杂,而正好符合下手在演出中的分工角色,在为上手伴奏时,下手运用一些弹奏技巧,更能很好的发挥乐器性能,衬托出旋律。

苏州评弹的伴奏音乐主要是在苏州弹词的唱腔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音乐体系,伴奏音乐一般典雅娴静,伴奏时发挥高音区灵活、轻快,低音区浑厚稳重的特点,以此来烘托唱腔。从弹词的伴奏音乐的表现功能来看,可以分为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等。从弹词的整体结构来看,弹词中的唱段音乐可以分为“过门音乐”和“拖腔音乐”两种。

过门音乐把唱腔音乐与伴奏音乐结合到一起,在整个弹词演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正是有了这些频繁的过门音乐,苏州弹词才能具有独特的腔调和韵味;而托腔音乐的“托”是伴奏的意思,“腔”是唱腔的意思,可见,托腔是以唱为主,伴为辅的形式。三弦和琵琶的托腔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即兴弹性活力的。

弹词的伴奏具有托腔保调、稳定速度、帮助换气的作用,虽然在弹词音乐中声乐居于主导地位,乐器是配合地位,但弹词的唱腔与伴奏是彼此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切优美的旋律都离不开伴奏的烘托,为了把唱腔烘托出来,色彩渲染的更加鲜明,情绪发挥的更加充分,弹词演员们都进行了辛勤的劳动,他们默默配合,创造了别样的伴奏表现手法,才使唱腔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2.苏州评弹音乐唱句的特征

苏州弹词是一种说唱曲艺,它的音乐具有程式性的特点。艺人们在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唱,根据说唱艺术的要求,将语言音调提炼成一种具有可塑性和有较广的适应性的基本唱腔曲调。弹词唱腔的基本曲调并不多, 但弹词艺人可以在少数的基本曲调上运用不同的速度,节奏等,使得弹词中的唱腔曲调变化多端 ,以此达到书中不同的内容和感情效果,这便是“一曲百唱”“一曲多唱”。

弹词的唱句结构大多数以上、下句合成一整句。唱句已七字句为基础, 唱时分句手法以2+5和4+3交替运用。其他也有少数3+4句格, 一般情形是如果上句用4+3格式, 下句则要用2+5格式, 以四句为例, 如果第一句用的是4+3格式, 第二句则应用2+5, 而第三、四句则分别为2+5和4+3格式。押韵和唐诗一样,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4+3句格第二、六字用仄声, 第四字用平声。2+5句格第二、六字用平声而第四字用仄声。4+3格用的平仄为①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仄仄平平—平仄仄。 2+5格用的是①平平—仄仄仄平平, 或②平平—仄仄平平仄。2苏州语音中平声分阴平(调高而平, 如“妈”)和阳平(调向上升扬如“麻”)又有阴上、阴去、阳去、阳入、阴入共七声。2但在实际唱时只分五声, 即阴平、阳平、上、去、入。弹词的韵脚是按照吴方言和中州韵来定的, 共分十四个平声韵包括上、去声和五个入声韵。旧时弹词用的韵脚较少, 有十三个半平声韵和四个入声韵:

平声:同中 江阳 支书 几妻 居鱼 回灰 阑删 新人 盘欢天仙 萧肴 歌枯 家排 头尤

入声:醒靛 芍药 墨黑 铁锡 邀遏

弹词基本的音乐结构如下:

3.苏州评弹音乐唱腔及旋律的特征

苏州弹词的唱腔派别以艺人的名字命名,基本唱腔的特点为宜唱韵文、出口顺流、上起下落、无所束缚、曲调单纯。但在字音四声正确的前提下,旋律对字音作适当变化,使之更富于音乐性。根据不同感情需要,旋律作必要的加花。苏州弹词现有的27个基本腔系归源于三大经典腔系,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其中“马调”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在此,我们主要研究这三大派系的音乐特点:

陈调创于清乾隆年间(约1736-1795),创始人是陈遇乾,它的音乐苍凉而深沉,旋律进行起伏不大,速度舒缓,介于歌唱性和叙述性之间。由于它较适合表达悲愤、凄凉、壮烈的感情,一般表现的是故事中老旦、老生等一类人物,所唱之腔带有明显的昆曲韵味,与“一曲百唱”的“书调”差异很大。陈调上句落音Sol,也有用la或mi的,下句落音于Re。陈调伴奏部分有一独有的特点,即在各句落音时托入一二个音的重复型式, 如372 372而在mi音上往往用输指手法。

俞调,是清嘉庆、道光(约1796—1820)年间的弹词名家俞秀山创用的一种腔调,是评弹的基本曲调之一。代表人物有俞筱云、俞筱霞,其代表作有弹词开篇《梅竹》《思乡》;朱介生,代表作《庆云自叹》等。

俞调的音乐性较强,唱腔较长,旋律婉转悦耳动听,节奏较慢,音乐音域较广,需要经常真假声结合,唱腔精密度较高,以假嗓为主。正如清代学者黄协埙所说:“ 弹词有俞调、马调之分。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 婉转抑扬, 如小儿女绿窗私语, 隅隅可听。”3其大致特点是:

(1)唱句由上、下句构成, 每句以七字句为基础。上句的曲调落音多为“do”。有时延至“la”或“re”,下句曲调落音多为“sol”,一般为微调式。

(2)速度较缓慢,旋律的趋式大多由高而低,宛如一道道大波浪,又由于旋律进行中音程大跳与级进造成迁回, 致使曲调又激越多变。艺人称俞调唱腔“三回九转”。

(3)俞调音域宽,一般在两个八度以上。腔词结合时, 字少腔长。

例如:

从以上谱例可以看出,唱句从高音“sol”起唱, 最后落到低音“sol”跨越了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还可以看出, 其中的一个唱词占了五个半小节,共十一拍的间长, 而其他唱词有的占两小节、三小节不等。

马调是“弹词后四名家”之一的马如飞在清代咸同年间所创,最早被叫做文章调,即文人吟诵诗词时的音调,所以可以看出它是一种说唱性很强的叙事体曲调,其叙述性的说唱形式形成了字多腔少、速度中等的特点。马调通常用真声演唱, 质朴淳厚;旋律起伏不大, 有较多的重复音,一般为阶进旋律和三度进行;音域较俞调狭窄, 约十度上下;唱句的结构有较多的叠句。代表曲目是《珍珠塔》。从这首曲目中可以看出马调唱句上的特点:上句落音do,而可以下滑至la或mi。下句落句sol。马调是最适合苏州弹词说唱表演的流派唱腔。

结论

评弹艺术从诞生起就吸收着雅致与细腻的苏州文化的精髓,展现出富有近代新兴思潮和新兴色彩的艺术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评弹艺术中的弹词部分,通过对弹词音乐的研究,我总结出弹词音乐的几个艺术特征:

1.弹词的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和琵琶;演出形式为单档和双挡;伴奏音乐主要起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的作用,风格安柔净爽,与唱腔配合完美。

2.苏州弹词是一种主曲体的说唱曲种,它的音乐具有程式性特点。演唱形式有一人唱, 二人对唱和夹白三种。弹词的唱段音乐可以分为“过门音乐”和“拖腔音乐”两种。

3.苏州评弹目前共有二十四个唱调,以不同风格流派组成。最经典的陈调、马调、俞调三大腔系是这二十四个唱调的元祖。

总之,苏州评弹作为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对它的传承、发展、保护。在过去的发展中,传统表演中遗留的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得以解决。我们期待着苏州评弹的表演艺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这块民族艺术的瑰宝绽放异彩。

注释:

1.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P471.

2.徐丹.《苏州弹词马调流派系统唱腔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8.

3.黄式权.《松南梦影录》.上海进歩书局.

猜你喜欢
三弦弹词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乡音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左手握右手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谈中华国乐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