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2014-03-07 08:21
中国军转民 2014年9期
关键词:军民国防融合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按:素有我国高端智库之称的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继去年成功推出我国首部军民融合发展年度报告后,今年又推出我国第二部《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该《报告》既包括2013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总体状况,也包括全面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改革、军事能力建设中的军民融合、民参军、区域性军民融合发展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还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世界军民融合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本刊先期节选报告的第一章:“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国军民融合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全国、全军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改革,掀起了军地齐心协力推进融合发展的新一轮热潮。

为全面反映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最新进展,总结交流实践经验,研究深层次矛盾问题,把握融合发展趋势,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在2013年推出首部军民融合年度发展报告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完成了《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本年度报告正文有六个部分,分别研究考察了2013年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总体状况、军民融合相关改革、军事能力建设中的军民融合、“民参军”、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世界军民融合问题。附录中还专门编写了2013年中国军民融合大事记,以客观展示本年度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报告以公开发行的报刊和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为研究依据,截至2013年年底。我们真诚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军民融合年度发展报告,为不断完善这一交流平台建言献策,为共筑军民融合新长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3年,全党、全国、全军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市场运作的军民融合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国家层面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各领域军民融合取得重要进展,军民融合的范围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效益不断提高,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越做越实,路子越走越宽。

一、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态势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标志,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进入二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综观2013年中国军民融合,初步形成了上下协力谋融合、军地齐心求深化的总体发展态势。

(一)军民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正处在由初步发展向深度融合发展过渡的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一方面,中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要求。2013 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深化军队改革纳入国家总体改革方案,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并就如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了具体战略部署。如此明确、系统、全面地阐述军民融合问题、部署军民融合改革工作,这在我们党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不仅表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对军民融合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做好军民融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奋斗目标。将军民融合式发展改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意味着我国军民融合进入新阶段。

另一方面,军民融合正处在发展的深化期。考察国外主要国家推进军民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军民融合发展一般要经历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军民一体化)两个阶段。根据对军民各领域融合情况的研究,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上下。而这30%的军民融合度,正是军民融合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我国的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迈进的阶段,处在由初步融合开始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

(二)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3年,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的最大亮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面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提出要健全国防工业体系、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等八个方面的改革任务。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渐次展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基础将更加厚实,运行将更加顺畅。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军地协调机构建设继续推进。6 月,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8月,福建省宁德市与驻闽海军成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许多省市在设立军民融合领导协调小组的基础上,把军民融合纳入政府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方案,做到领导分工有融合责任、部署工作有融合重点、工作指导有融合内容、考核评比有融合标准、解决难题有融合投入。

江苏首家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正式授牌

军地战略合作取得新进展。继2012年北京市政府和海军创建的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后,2013年军地战略交流合作再掀新高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关于共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署《全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兵器工业集团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军地战略合作的加强,既有利于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建设进入加速区

军民融合需要法律来规范、需要政策来保障,全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2013年,军民融合法律的立、改、废步伐明显加快,部门和地方性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军民融合正逐步驶入法制化轨道。

一年来,《军民融合促进法》立法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国防交通法》立法程序正式启动,《人民防空法》修改工作接近尾声,《军事设施保护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民参军”政策法规进程加快。继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总装备部发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之后,2013年6月,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出台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退出管理规则》;8月,国防科工局发布了《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实施细则》,民口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日渐完善。

地方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继2012年年底20个省市出台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或军民融合实施意见后,2013 年又有许多省市和部委出台了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意见。比如,湖南省制定了《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河南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上海军民融合发展的意见》,山西省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农业部、总后勤部联合发出《关于军民融合推进部队科技兴农工作的通知》。此外,各地加强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建设,在制定出台军民融合专项政策规章的同时,在有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性法规中,都涉及军民结合、军民融合的相关内容。

(四)军民融合理论研究进入深化期

为深化对军民融合基本范畴的认识,为破解军民融合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撑,理论界掀起了深化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热潮,一些有关军民融合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研究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3年,除了国防经济理论研究部门、机构继续推动军民融合理论创新之外,军民融合一线的实践部门、管理机构纷纷加入深化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行列。

2013年1月,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国防信息化与战略管理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军民融合年会”在北京召开,研究探索了军民融合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军队战略规划委员会在国防大学联合举办了贯彻落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专题研究班,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直属机构、军队四总部和军兵种机关及省军区、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的67名重点岗位司(局、师)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研究,学习班就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等进行了重点研讨。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军民融合式发展研讨会,深入研究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及其对策。9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主办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集中就军民融合促进军民双向高新技术转移进行了研讨。10月,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举办深化军民融合战略思想高层论坛,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为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11月,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与南昌陆军学院在南昌联合举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学术研讨会”,国家部委、中央军委总部、各省市相关部门及军地有关院校近百名领导和专家参加,集中就如何推进军民融合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12月,国防信息化与战略管理论坛、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国防信息化与战略管理2013年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军民融合年会”,以加强国防信息化战略管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研讨。

理论和实践部门集中发力,军队和地方共谋发展之策,在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发展规律中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成为2013年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公司车间

二、2013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进展

一年来,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军民融合战略部署,军地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点方向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扎实推进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围绕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力求在体制机制、“民参军”、产业发展、资源共享和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3年度)》和《高新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2013年度)》,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军民用技术信息沟通渠道。二是继续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截至2013年年底,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共有5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6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启动了《军民大型装备设施资源共享目录》编制和《推进大型设备设施等军民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四是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并开始上线运行,为民企、民品参军开辟了一个新的信息和服务窗口。五是国务院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 -2015)》,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今后三年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之一。六是召开了全国全军标准化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军民融合,提升标准化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范围不断拓宽,途径日趋多样。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招收选拔10余万名国防生,已有7万余名毕业补充军营,成为军队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新生力量。2013年1月,武汉地区七所军队高校和七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正式建立联合办学育人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军地双方区域联合办学新模式、推进教育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3月,解放军总医院30名专家受聘担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双方签署了《深化合作备忘录》。7月,经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从2013年开始建立军队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员制度;教育部和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10月,全军首次统一招聘文职人员,并进一步完善了合同签订、人事争议、工资待遇、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退休办法等内容,聘用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文职人员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以生活保障社会化、通用物资储备社会化和装备维修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稳步推进。如,新疆军区实施军民融合式餐饮保障,对全区地方餐饮业进行资质筛查审定和考察评估,在乌鲁木齐成立西北首家“套餐制作配送动员中心”,两小时内可为周边二百公里部队配送热食六千人份;第二炮兵后勤部与农业部签署绿色食品农副业生产全面发展框架协议。同时,军队社会化保障改革范围不断拓宽,正从后勤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和装备领域,从注重生活保障、常态保障延伸到应急应战一体化保障。

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整体转换能力和快速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13年,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开始启动,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规划计划、专业队伍、信息系统、潜力资源、物资储备、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建设初见成效。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情况,国防动员潜力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能源、通信、国防工程、装备维修等领域的国防动员工作力度加大,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专业保障队伍建设进展顺利。卫生、运输、油料供应等军地支前保障动员演练广泛开展,平战转换和精确、快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海防边防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贯彻国防需求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全国主要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基本建设都考虑到了军事需求,预置了国防功能;部队利用高铁、民航、民船等进行战略投送和应急保障,也渐成常态。上海市把国防需求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港口建设中完成近百个军事需求达标工程,为千余套大型装备加装军事功能。2013年9月进行的“使命行动-2013A”跨区机动战役演习中,上海市交运集团公司的6台加装过的大型平板车承担了输送坦克、步战车等重装备的任务,单车行程5100余公里,彰显了民用动力对军队机动的支撑能力。

(二)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方兴未艾

空天领域军民融合稳步展开。2013 年5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高性能卫星导航接收机,可同时接收北斗、GPS和GLONASS三种信号体制,定位精度达到10米以内。6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发布《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军方将让渡与国防、领土不相关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权,落实航空设施和设备军民融合共享机制。

海洋开发领域军民融合进展顺利。201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一年来,海军加大了海洋开发领域军民融合的力度,分别与北京大学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商定以“海洋、海权、海军”为主题,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政策技术咨询、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创新发展”的原则,建立高层会晤、中层协调、专家聘任、高新技术推介和重大项目通报等合作机制,推进专业骨干人才培养,推动双方科技资源共享融合;与交通部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商定在海上联合行动、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海上联合保障、人才培养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网络信息领域军民融合扎实推进。在继续引入民口网络、信息优势企业“参军”的同时,军地合作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6月,我国启动覆盖全国的北斗基地增强骨干网建设,加强北斗基地增强网、中国位置网建设,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军地共同打造北斗产业生态系统。7月,国防科工局与湖南省政府签署《共同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加强军工领域超级计算能力建设,将长沙超算中心逐步建成国防科技工业超算中心。

(三)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

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和军民融合创新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大特色。2013年,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军工科技对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在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方面,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认定了陕西汉中航空产业园、河南洛阳涧西区、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重庆市璧山工业园、辽宁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截至年底,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河南、重庆、辽宁等地,分4批认定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目前,大部分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在利用军工技术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通过航空、航天、船舶、核能和电子等产业的带动,逐步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些军工大省在推进军民融合进程中的普遍做法。陕西依托本地军工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兵器等多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大力推进民用航天产业、航空产业、兵器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根据自身特色,坚持高端引领,聚焦智能制造装备、船用动力及船电系统、卫星导航及应用等领域,计划构建10个支撑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平台,突破20项关键技术,形成30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的重点项目。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最多的湖南省,充分发挥军工技术深厚的优势,加大军民统筹力度,初步形成了包括装备制造、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航天、民爆和化工、电子信息、船舶四大特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两个新兴产业在内的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四川省利用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军工电子等军工技术优势,重点培育民用航空、航天、核能和核技术应用、光电信息、汽摩配套和特色化工六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推进中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努力方向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大文章、大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着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深”上下实功夫、见大成效,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深层次、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一)资源大整合,形成全要素融合的局面

推进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渗透,提高军用技术标准和民用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增强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互通性,拓宽军事需求和民用需求的兼容性,加大民用设施和军用设施的共享性,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的资源,最大可能地实现军民通用共用,军地兼容共享,让一切资源在两大建设之间充分涌流,使所有要素的创造力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要继续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将其优势资源投入国防建设领域,允许和支持技术、工艺、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通过各种形式“参军”, 形成全民办国防的良性发展态势;要继续发挥先进军工技术、国防项目对经济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要加快建立健全军地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着力拆除军地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固化藩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军地之间设施、设备和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整个国家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通过整合军地资源,努力形成整个国家和全部生产要素、全部资源在两大建设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二)军地大联合,形成多领域融合的格局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领域融合、全方位推进,发挥系统优势,才能克服“短板效应”,以整体优化助推强军目标的实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继续扎实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要着眼世情、国情和军情的变化,以军事需求为牵引,着力拓展军民融合的范围和领域,积极推动重大基础设施、海洋、空天、网络信息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努力寻找金融、保险、物流、通信等服务业领域军民融合的途径和办法,研究探索主权高危方向、战略通道方向、侨民聚集方向、资源富庶方向、国际责任方向境外中资资源军民融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我军“走出去”提供物资技术保障。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军民融合的特点、规律和现状,抓紧研究制定各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分工,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把多领域、全方位军民融合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力量大聚合,形成深层次融合的态势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就是要实现军民之间由“纳入”向“融合”转变,由强调一方进入另一方、一方借重另一方向强调双方良性互动、共同提高转变。这就需要聚合军地力量,提高融合层次,进一步做足做实“合”这篇大文章,努力使军民融合成为拉动经济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推动国防建设的强大动力。提高融合层次,在思想认识上,要摒弃军民融合是“地方帮军队”、“经济建设支持国防建设”以及“尽快抛包袱”等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双引擎”、“双驱动”的功能观,着力把军民融合对经济建设的拉动、辐射功能凸显出来、发挥出来。在领导管理上,要在党中央或国务院、中央军委层面成立权威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机构,从顶层上加大“统”的力度,切实解决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龙治水、分散管理的问题。在机制建设上,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监督考核等机制,从制度上突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超越两大建设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现象。在战略规划上,要强化顶层设计,把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发展格局,使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共用一个经济技术平台,在优化整个国家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中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良性互动、共同提高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四)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形成高效益融合的局势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国家行为,又是市场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家主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把政府行政手段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结合起来,既发挥国家计划规划、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才能走得快、走得远,才能融得自然顺畅、合出优质高效。要在通过法律法规规定各主体责任义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导向作用,激励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实现军民融合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双赢;要在完善鼓励“民参军”相关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确保在竞争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优秀的人才、最完善的服务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领域;要在建立健全需求对接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供求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在加快军地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利益补偿机制的激励作用,使提供共享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利可图,确保一切军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

猜你喜欢
军民国防融合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防小课堂
《融合》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