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京足迹

2014-03-07 19:58曹立先
北京纪事 2014年3期
关键词:江冬秀胡适

曹立先

首次进京应试住地:绩溪会馆,今椿树园小区

1910年5月,胡适在同乡好友许怡荪的鼓励下,带着另一同乡好友程乐亭赠送的200银元路费,由二哥胡绍之陪同,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住在北京绩溪会馆。他觉得数学基础差,就请了一位老师补习了两个月。结果他以初试第十名、复试第55名的成绩考取,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农科和文、史、哲学。

胡适初到北大的几年,尽管撰文或社会活动频繁,绩溪会馆却是他常去的地方。胡适在家乡与江冬秀结婚,回京后还在会馆中摆了两桌酒席,出席者都是同乡。不久,胡适应邀出任绩溪会馆董事,兼任绩溪同乡会会长。抗战爆发,北平被日寇占领前夕,胡适让夫人江冬秀把会馆账目契纸及公印文书等,同父亲胡传的遗稿一起携出。先带到天津,后带到上海,最后由胡适存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以保绝对安全。

第二次进京居住地:北大“卯”字号宿舍,今沙滩北大红楼偏西靠南

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阐述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猛烈抨击了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此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5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6月起程返国,7月10日到达上海。在陈独秀的力举下,他接受蔡元培的北大教授之聘,8月到任。他住在北大教职员“卯”字号宿舍,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偏西靠南的一组平房(已拆除)。

租住地一:缎库胡同8号

1918年,《新青年》扩大编辑部,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等6人轮流编辑。为方便编辑工作,这年3月30日,胡适和另一安徽同乡,六安人高一涵同租下了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的院子。高一涵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

胡适继《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在当时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说》《易卜生主义》等。除此之外,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还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发表白话诗,是我国最早一批新诗创作;发表《终身大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话剧创作。据统计,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作品共约60多篇,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及其他读书札记等。这一时间里,胡适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作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也更加稳固,被陈独秀称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今天这里的门牌还在,但已经成了大杂院。据史料记载,当时院内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两间套房,离北大不远,每月租金20元。1918年6月,江冬秀从老家返京,回到胡适身边,就居住于此。

租住地二:钟鼓寺14号,今为钟鼓胡同17号

1920年6月,胡适租下了钟鼓寺14号。这是一个普通四合院,共有房屋15间半,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这儿离当时的北京大学不远,房子不大,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边有耳房。胡适将正房作为书房和寝室。两厢为客厅和会客厅。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胡适因为心脏不好,把烟酒都戒了。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到院子里散步。院子中央有一个圆形的花坛,种有槐树、枣树、丁香树和苹果树。高一涵仍与胡适同住在这个院子里。

胡适之所以租下这所宅院,是因为继第一个儿子胡祖望于1919年出生之后,江冬秀又于第二年生育了女儿胡素斐,正在北京求学的侄子胡思聪、胡思永也同住一处。

租住地三:陟山门街6号

1925年底,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陟山门6号的住宅出让。林当时任奉军革新派郭松龄的秘书长,他们发动兵变未果,均被杀害。于是,林宅只好出让。陟山门的房子是官僚政客的公馆。房子宽敞了很多,院子也大,气派,有长廊,厨房中有机井。林家原有的家具陈设及皮沙发等,也被胡适全部买过来了。

1926年7月22日,胡适辞去了北京大学的教职,出席伦敦“中英庚款委员会议”,游历欧美、日本并演讲。1927年5月底,胡适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4月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第三次进京居住地:米粮库4号

1929年,胡适因连续发表《人权与法约》《知难行易不容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文章批评国民党政府,受到警告、围攻、查禁文章等胁迫。1930年5月胡适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11月初,北大校长蒋梦麟任命胡适为文学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11月28日,胡适全家从上海迁北平,同行的还有秘书罗尔纲,11月30日中午到达北平。

胡适新居在地安门米粮库4号。此房较陟山门的房子更为宽大,院中嘉树成荫,清新整洁,有车库、锅炉、洗浴室和卫生间;房间不仅高大,为数亦多。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此时皆住于他家。

胡适住在钟鼓寺和陟山门时是自备人力车,雇人拉。自从搬到米粮库4号后,房子大了,客人也多了,经济比较富裕,胡适购买了汽车。除了他,朋友和江冬秀也乘坐,至于两个儿子,则不准坐。他认为这不是为了节省几个汽油钱,而是教育小孩,不要养成“幼年享福”“从小摆谱”的坏习惯。

1931年冬,胡适40岁生日,在米粮库4号家中做了四十大寿。他的朋友和学生傅斯年、俞平伯、闻一多、冯友兰、朱自清、毛子水等联名赠送了一幅寿屏。胡适请了饭店的厨师到家中做饭。饭后,爱打牌的坐下来打牌,不打牌的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喝茶、抽烟、嗑瓜子、聊天。热闹了一天,直到夜深人静。

返回北平后,胡适积极参与了北大的重建工作。他动员一些离开北大的知名教授重返北大。聘请到的研究教授有李四光(地质学)、周作人(中国文学)、汤用彤(哲学)、梁实秋(外国文学)、江泽涵(数学)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在国际或国内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北大的教授队伍相当整齐。

1937年7月11日,胡适离京到庐山,与国民党决策层商谈对日政策及教育问题,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1938年9月,胡适临危受命,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积极投入外交抗日的战线。

第四次进京居住地:东厂胡同1号

1942年9月,胡适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1945年9月,胡适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在回国前暂由傅斯年代职。1946年6月由美国动身回国。7月底到北平,改住东厂胡同1号。这所住宅是北京大学分配给他住的,当时是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1号的大门坐北朝南,大门内不只是胡适的住宅,还住过北京大学傅斯年、范文澜、吕叔湘、罗常培等教授。进大门稍向东拐,再向北就是胡适家的门厅。他家共有三排房子,中间夹有两个庭院。第一排房子是厨房和餐厅,第二排房子有卧室、卫生间和书房,第三排房子是胡适小儿子胡思杜的卧室和书库。书库里面放了约40大书架的书,以线装书为主。他的藏书中,大多数是在北京琉璃厂委托古籍书店收购的,少数是他的父亲留下来的。

1946年10月10日,在北大复校开学典礼上,胡适谈到了自己“小小的梦想”,那就是,使北大成为一个像样的大学,成为一个全国最高学术的研究机关,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对国家有所贡献。

作为校长,胡适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即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工学院,设33个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胡适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有包括胡适在内的十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同时,胡适还分别写信给陈诚和白崇禧两位国民党高官,争取经费,在北大建立原子能研究中心,筹划邀请包括钱三强、吴健雄、胡宁、张文裕、张宗燧等九位“极一时之选”的物理学家 (均应允来北大)。

1948年12月15日,胡适和夫人江冬秀仓促飞离北平赴南京,只带了《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几部《水经注》的稿本。多年收集的珍贵藏书、手稿和书信、日记、照片等个人资料,有102只木箱之多,都留在了东厂胡同1号。1957年,胡适在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赠给北京大学。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去世,享年70岁。蒋介石撰联悼念,联曰:“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猜你喜欢
江冬秀胡适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江冬秀的幽默
胡适的老婆不简单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胡适之妻:幸福是争取来的
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