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国际化精神病”

2014-03-09 00:47尹国均
重庆建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后殖民建筑师精神病

文/尹国均

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国际化精神病”

文/尹国均

其实中国建筑出了问题,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时代和民族文化出了问题。高科技、前卫、夸张、解构、冷冰冰、酷,尤其崇尚“奢侈”,大众传媒时代的机械化复制、快餐文化、商业化、话语权、文化霸权……

近20年来,出现大量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很多“像穿了时装表演的衣服来上班”的建筑物:北京国家大剧院、奥运主场馆、中央电视台大楼……后殖民、文化霸权、游戏化、大国精神病、扬眉吐气、现代化精神病、现代性、暴发户精神病、崇洋媚外……

追求视觉刺激的外星人入侵的大飞碟,圆顶的超现代化外型,它不仅破坏了故宫这个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破坏了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脉,更破坏了联合国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

严重违反预算限制的和与区域文化特色(国际建协UIA二十多年,每四年一次大会都以宣言呼吁的原则,强调Regional Culture Identity)的建筑物。

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建筑师库哈斯设计的大楼有三分之一的柱子不是承受来自垂直的压力而是承受水平的拉力。还有“鸟巢”体育馆的设计人德梅隆,慕尼克的体育场只用了2万吨的钢材,而北京的要用13.6万吨,被周干峙等两院院士向北京中央写报告,才减到8万吨,最后又砍掉了它愚蠢的开合屋顶,才减到4万吨钢材。

德梅隆等人利用当今中国人还在崇洋媚外的社会现象,和其他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的外国建筑师一样,把中国当成新武器实验场。追求视觉刺激和极度浪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大跃进精神病和对建设持续不断的巨大热情。

亚伯拉罕为一位山东民企老板设计的海鲜酒楼,这位老板对亚伯拉罕的要求很简单:要造北京最炫的建筑。“如果是在美国,我不可能让这样的设计建起来。可在中国,人们开始感觉一切都是可能的。”亚伯拉罕说。

中国城市正在经历迅速膨胀的过程,仅从1999到2002年期间,就有60.9亿平米的建筑拔地而起,几乎是全国已建面积的两倍。如此庞大的建筑设计市场,自然吸引了许多外国建筑师。

我国的大师为中国建筑国际化和中国建筑师的国际化提供了机会也提升了水平,但是不管是反对、敌视和欢迎,对的洋大师都不同层面表现出某种后殖民心态。当然洋大师的作品未必个个都是经典之作,但是其水平的的确确要高于中国本土建筑师,譬如:杰奎斯·赫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设计“鸟巢”国家体育馆;1993年普立兹克奖得主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正在负责北京首都机场改建工程;2004年普立兹克奖得主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招牌迷人曲线将勾勒出广州新剧院的轮廓。上海的外滩三号的改建由美国设计师米切尔·格瑞夫斯完成。首都机场航站楼,是由英国的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了蛋型国家大剧院;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de Meuron)设计的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央视大楼,其倾斜交错的外形,是近些年来最富有想象力的建筑艺术之一。

洋大师的态度也呈现出各种各样,有为了艺术的,也有为了商业利益的,这无可非议。但是也表现出中国本土的不同心态。扎哈·哈迪德说:“中国是块容得下无穷创意非常巨大的空白画布。”很多在国外不可能建造的项目,在中国却是可能的,而且可以不计成本,不计其他影响,只要这个建筑有足够标志性。后殖民形态和国际化精神病,这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这便是“暴发户”心态。

其实中国建筑出了问题,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时代和民族文化出了问题。高科技、前卫、夸张、解构、冷冰冰、酷,尤其崇尚“奢侈”,大众传媒时代的机械化复制、快餐文化、商业化、话语权、文化霸权……只希望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成为新时代的借鉴和警示。

责任编辑:黄定坤

猜你喜欢
后殖民建筑师精神病
胖胖的“建筑师”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都有精神病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