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

  • 《自由国度》中桑托什的文化移置体现
    是奈保尔著名的后殖民小说之一。小说通过五个故事中对不同人物及其境遇的描写,展现了远离家乡的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异化感和无归属感,揭示了殖民地人民对主权国家的幻想破灭以及非洲新独立国家在殖民体系解体后面临的诸多危机。作为其中的篇章之一,《孤独的人》讲述了一位印度厨师桑托什随雇主去往美国后的各种经历,展示了在后殖民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族裔定位其文化身份和寻求文化归属感的艰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短篇中主角从印度到美国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以及对

    今古文创 2022年28期2022-07-24

  • 当代中国加强亚洲文明研究刍议
    的客体地位。以后殖民的视角审视,面对亚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加强亚洲研究有助于提高亚洲的主体性和权力,赋予中国以及亚洲崛起的合理性,为中国对外关系提供更多元的学理依据;适应时代与学科发展的潮流,凭借制度、语言和文明多样性上的优势,促成中国成为亚洲知识领域的新研究中心,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关键词:后殖民;区域与国别研究;东方主义;亚洲研究中图分类号:K3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111-04一、被知识客体化

    西部学刊 2022年9期2022-06-11

  • 玛利亚玛·芭后殖民语境下的非洲女性书写
    传色彩,描绘了后殖民主义时期,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之中的非洲妇女的痛苦与挣扎,反思了非洲现代社会的弊端。关键词:玛利亚玛·芭 后殖民 女性主义 非洲文学玛利亚玛·芭于1929年4月17日出生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塞内加尔当时是组成法属西非联邦的八个殖民地之一,芭的父亲受雇于法国殖民政府,他在一生中担任过多个行政职位,1947年,他成为达喀尔的兼职市长,1953年担任地方官,后来被任命为公共卫生部长。他创办了《达喀尔人新闻报》,以思想进步著称。芭的母亲在她四岁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2022-05-27

  • 伊万 · 弗拉迪斯拉维克《愚弄》中的后殖民空间书写
    过探讨小说中的后殖民身份问题和空间书写,指出作者利用语言策略瓦解西方中心话语,关注边缘,从而赋予空间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凸显出伊万对新南非的积极展望,更显示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词】后殖民;空间;身份【中图分类号】I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5-0016-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05在经历大规模的血腥暴力

    今古文创 2022年15期2022-04-23

  • 再解复数的“后殖民理论”*
    是建立在拙著《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基础之上的,对于该书已经详细涉及的内容,本稿不再重复。首先重新说明了在中国研究“后殖民理论”的意义,审理了“后殖民”的歧义和多元性,提出了“复数的后殖民主义”概念,主张不能将主题纷繁、方法多样、立场多元、特色各异的诸多后殖民理论定于一尊,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后殖民理论的话语谱系,实质构成一个本雅明式的“星丛关系”,以呈现不同的后殖民理论谱系表征的差异和矛盾。一、再审“后殖民理论”的意义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3-01

  • 《藏身之所》中汤米的文化身份建构
    问题。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思想分析其作品《藏身之所》中主人公汤米的文化身份建构。小说中汤米经历了文化身份迷失的困惑到通过回归其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身份的重建,这也暗示着非裔美国人只有不忘历史,继承并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重建其文化身份。关键词:后殖民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 《藏身之所》 文化身份约翰·埃德迦·韦德曼(John Edgar Wideman)是当代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藏身之所》讲述了以汤米为代表的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其

    文学教育 2021年11期2021-12-06

  • 《英国病人》中混合身份的流变与认同
    。本文旨在基于后殖民理论结合创伤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英国病人》中具有混合身份的小人物基普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他游走于英国和印度两个世界,既努力将英国身份意识内化又透过它来辨认自己的印度人身份,最终英、印两种文化印记在模糊和杂糅的状态下共存于基普体内。翁达杰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族裔散居群体生存困境的思考,以及实现平等交流的期盼,体现了移民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关键词:《英国病人》;混合身份;后殖民;创伤一、引言迈克尔·翁达杰(1943—)出生于斯里兰卡,是著名的当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2021-11-12

  •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一粒麦种》中的心理异化
    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理论为基础,论述英国白人文化与非洲黑人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时,主要人物卡冉加和汤普森的身份认同问题,揭示在文化冲突的影响下,受殖者与殖民者在殖民地产生的心理异化。关键词:《一粒麦种》 后殖民 心理异化恩古齐·瓦·提安哥是肯尼亚作家,被冠以“继阿契贝后影响力最大的非洲黑人作家”的称号。《一粒麦种》是他创作的第三部小说,并被评为“20世纪非洲一百种最佳图书之一”。该小说以肯尼亚独立前为背景,采用倒叙、插叙等多层次叙事方式,将195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2021-06-30

  • “耻”的哀悼:大屠杀叙事与后殖民写作的伦理转向
    切的写作代表了后殖民文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伦理转向,自此,后殖民文学的主题从政治转移到了伦理。这种转向和西方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伦理转向密切相关。库切的写作深受二战期间犹太大屠杀叙事的影响,在《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和他的其他小说中,我们常能看到“集中营”“活死人”“焚烧炉”等意象。他在“殖民地”和“集中营”之间找到了历史的相似处。而列维纳斯、德里达、利奥塔、阿甘本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主要工作是将大屠杀建立为一个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26

  • 他者的凝视
    。本文试图讨论后殖民时代和跨文化背景下,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在全球语境下的建构及其转换问题。关键词:后殖民;跨文化;身份;当代艺术;混杂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55-01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方面表现的比较和谐,但更多的时候是文化上的不兼容。这种不兼容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体制内部的种族政治问题以及文化建构问题,1978年出版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5期2020-08-14

  • 《菲罗莎·巴格的故事》中移民身份的思考
    键词:印度裔;后殖民;身份认同;文化背景《菲罗莎·巴格的故事》于1987年在多伦多出版,是印度裔加拿大作家罗辛顿·米斯垂的第一部小说集。小说以彼此关联而又互相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菲罗莎·巴格的社区。小说不仅给读者展示了“帕西人”的文化背景,而且通过不同故事间主次角色的转换,为读者展现了文化背景对印度裔移民融入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印度裔移民寻找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本文将选取其中《借给我你的光》、《屋子》和《游泳课》的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对其

    神州·上旬刊 2020年8期2020-08-13

  • 霍米巴巴模拟理论视域中的《藻海无边》
    的模拟形象做了后殖民角度的解读。意在说明模拟不仅是殖民者的统治策略,更是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在殖民者压制被殖民者时,被殖民者利用模拟策略消解前者,强有力地抵抗了父权中心文化、殖民话语和文化霸权。關键词:《藻海无边》 霍米巴巴 模拟 后殖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13-02《藻海无边》是简·里斯的巅峰之作,获得了英国皇家文学会奖及W.H.史密斯奖,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藻海无边》的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2020-08-06

  • 后殖民视角解析《苏伊士之东》里黛西的身份建构历程
    息地。关键词:后殖民;《苏伊士之东》;黛西;身份建构一、引言《苏伊士之东》发表于1922年,是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以20世纪初中国北京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戏剧,剧作以中英混血女子黛西与几个中英男子的情感纠葛为主线,集中体现了黛西作为一个文化边缘人的尴尬与挣扎,终其一生,她都为建构自己文化身份而努力。目前,国内对毛姆的中国书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纱》及《在中国的屏风上》,对《苏伊士之东》为数不多的研究集中在中国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比如,张艳花(2010)分析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7期2020-06-29

  • 《苏珊娜·穆迪日记》的后殖民解读
    苏珊娜·穆迪;后殖民;身份重建《苏珊娜·穆迪日记》是加拿大著名女性作家、加拿大“文学女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70根据加拿大早期女性移民作家苏珊娜·穆迪的自传体小说《丛林中的艰苦岁月》而创作的长篇组诗。该诗集以“元创作”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特点。因为该作品是由女性作家对另一位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和建构之后创作出来的,所以以往对《苏珊娜·穆迪日记》文学评价多集中在对其女性主义主题的分析。然而,阿特伍德作为女性作家,对社会的形态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2020-06-24

  • 镜像与真相
    蛮人》;他者;后殖民;二元对立J.M. 库切(Jame Maxwell Coetzee,1940—)是南非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被企鹅出版社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籍之一”,曾获布克奖的小说《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1980)由于多维度视角、蕴含深刻的哲理而不断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后殖民主义、寓言书写、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生态批评、叙事策略等。

    北方文学 2020年6期2020-06-19

  • 《少女小渔》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消失。本文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小说中东方少女小渔身上所呈现出的本质化倾向,进而深入探讨这一本质化倾向所带来的弊端,窥探出跨文化视域下华裔作家在东方文化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关键词:东方女性 建构 女性主义 后殖民短篇小说《少女小渔》荣获“《中央日报》文学奖”一等奖,它是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到美国第三年时的作品。她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移民问题,将中国移民在异乡生存的急迫感融入小说的创作之中。短篇小说《少女小渔》讲述了移民到美国的少女小渔及其男友江伟,为了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坎坷之路,终抵星空
    一只知更鸟》;后殖民;种族歧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231-02一、作者及简介哈珀·李,美国优秀女作家,1926年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城里。《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并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一。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南方小镇——梅科姆镇,通过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孩斯库特的回忆来展开叙事。阿迪克斯·芬奇——小女孩斯库特的父

    戏剧之家 2019年34期2019-12-25

  • 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
    表性。通过运用后殖民中关于“他者化”、“无家状态”理论来分析乔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困境及导致困境的根源,推断出身份困境源于社区对个人的排斥和压制:在一个排他性的社区中,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最终淘汰。关键词:八月之光;后殖民;他者化;无家状态后殖民主义起初被用于分析文学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殖民或反殖民意识,然而霍米·巴巴扩展了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心既不是民族文化中的主权,也不是人类文化中的普遍性,而是关注于……那些困扰现今无法诉说、无法被代表的过

    科技风 2019年31期2019-12-05

  • 尼日利亚英语文学在西方:解读范式与研究热点
    种更具混杂性的后殖民批评话语。了解西方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研究的解读范式,是我国学者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以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实践与非洲文学平等对话交流的重要参照。[关键词]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研究;西方视野;解读范式;民族性;后殖民[作者简介]朱振武(1963-),男,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李丹(1982-),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34),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杭州 310018)。

    关东学刊 2019年5期2019-12-02

  • 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疯女人的悲惨命运
    命运。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疯女人”这一经典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受到殖民和父权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以及导致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父权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引言:简·里斯的《藻海无边》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她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给与她话语权,在内容上填补了《简·爱》的空白。简·里斯出生于多米尼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2019-11-14

  • 后殖民”与菲律宾当代艺术
    谈,从菲律宾“后殖民”语境下的艺术家创作这个方向来回应了展览的相关问题。专栏最后策展人的文章《复调·东南亚:两个问题、一个“对手”——写在展览之前》既是专栏后記,亦为展览前言。林书传:在马尼拉考察期间,我们有一种“混搭”的城市体验,从建筑到语言到货币以及所谓的当代艺术与社会文化。我是否可以将这种体验归纳为“后殖民”语境下的社会现状?你能从你生活的角度,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来谈谈“后殖民”对个人的影响吗?米迪欧·克鲁兹(Mideo M Cruz):一般来说,菲

    画刊 2019年10期2019-09-10

  • 后殖民时代中印高等音乐教育主体性之比较研究
    梁榆悉摘要:后殖民时代的中印高等音乐教育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课程体系方面,印度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中国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这特别体现在基础性课程的设置上。在音乐语言和教学方式上,印度贯彻民族语言和口传心授的传统,中国则转向西方范式。面对当前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现出的一些后殖民特征,应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重建一种新的以传统为基底的主体性。关键词:中印   音乐教育主体性   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后殖民中图分类号:J60-05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2019-06-14

  • 后殖民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比较
    触描绘了黑人在后殖民文化影响下的生活状况。本文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揭示与比较。关键词:《紫颜色》;《最蓝的眼睛》;后殖民《紫颜色》是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书中以西丽的口吻叙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与她们为反抗双重压迫所作出的努力。《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叙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和黑人在白人社会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歧视。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而言,虽生活在美国却仍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影响,被白人社会歧视、排挤,不能享受同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2019-06-14

  • 美国华裔移民的心理创伤及其“美国梦”的幻灭
    压迫,以此作为后殖民抵抗策略,在种族主义、东方主义到全球化等系列变化语境中再现美国华裔成长的真实和想象旅程。关键词: 美国华裔; 创伤; 边缘空间; 后殖民; 成长中图分类号: I712.106.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4.018一、 引 言“残酷而锐利,梦幻而坚韧,极具地域色彩”①——《西雅图时报》高度凝练地概括小说《骨》的鲜明特点。这部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于1993年发表后便很快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4-17

  • 后殖民语境中看沈从文“再发现”中的“再误读”
    正”,那么,从后殖民语境中观照这些“再发现”中的话语,不难发现,这些话语阐释中内隐的又是另一套对沈从文的“再次误读”,也许分析在沈从文“再发现”又“再误读”的悖论,可为当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表征自己提供经验与警示。关键词:沈从文;再发现;后殖民;东方主义;中国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一、“再发现”之初的“再误读”:沈从文的“再发现”无疑与上世纪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美好的尚未诞生》中的现实投射
    的领导人已沦为后殖民时期新的资本利益的输送者,为人们了解独立后的非洲提供了详尽深刻的多元视角。关键词:阿尔马 《美好的尚未诞生》 后殖民在非洲当代的英语小说家中,加纳的艾伊·奎·阿尔马(Ayi Kwei Armah)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声名鹊起。阿尔马才华横溢,思想深邃,评论家对其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的八部长篇小说和众多的短篇小说,多涉及独立前后的非洲,笔触深入市井民间,对人们了解和研究当代非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人们了解独立之后的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9期2018-12-08

  • 后殖民视域下的《半轮黄日》
    进行分析,通过后殖民视角来看这部作品。关键词:阿迪奇埃;《半轮黄日》;后殖民《半轮黄日》是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的一部作品。作者奇玛曼达.阿迪奇埃,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有“尼日利亚的托尔斯泰”之称,被视为目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70后作家之一。阿迪奇埃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专注于以非洲为背景的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问题。奇玛曼达曾在TED演讲中说,她小时候读的书都是由西方作家写的,书中描写的全是金发碧眼的白人小孩,他们吃着苹果在雪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2018-11-20

  •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评张鲁镭的小说《暗香》
    当今社会,处于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人在面对多样文化时容易陷入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中,我们应保持警惕避免走入后殖民的文化陷阱之中。另一方面,从作者独特的语言中所体现的包容性以及各人物的命运都可以看出,小说体现的更多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欧美日韩等多种文化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关键词:《暗香》 张鲁镭 后殖民在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进程中,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多样,文化冲突问题成为“地球村”人相处的一种常态。作家张鲁镭所生活的中朝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0期2018-11-01

  • 后殖民视阈下澳大利亚小说《冷水》中沃尔夫家族的身份之困
    佳作。本文立足后殖民视阈,解读《冷水》中沃尔夫家族成员在澳大利亚殖民地重塑身份之路。运用文本细读和互文性解读方法,结合相关史实及心理分析,文章分析殖民地男权社会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身份之困,揭示出身份的虚幻本质。【关键词】后殖民;《冷水》;沃尔夫家族;身份【作者简介】周轩,陈李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学院。一、前言《冷水》探讨了19世纪澳大利亚殖民地当权者和边缘群体寻求身份、构建身份的心路历程,被列入英联邦作家奖“最佳书目”。作为澳大利亚女性作家,马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6期2018-10-30

  • 后殖民视野下的《绿房子》
    读作品所包含的后殖民意蕴。关键词:略萨 小说 《绿房子》 后殖民拉丁美洲有很长一段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历史。随着政治上殖民程度的加深,西方文明作为政治的附属品,也日益沉潜到拉美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中,种类繁多的文化产品被介绍到拉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略萨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时,他自觉反思了西方文明的各种弊病,并站在后殖民的立场上,谴责了西方对秘鲁的经济掠夺、文化压迫,以及对生活在秘鲁的土著人的种族歧视。《绿房子》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方摘要: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关“吃”的故事。顺着“食物”的线索,爱情的变故,求诸作者独特的香港后殖民立场,这是本文尝试的“考察”路径。关键词:香港 后殖民 食物 爱情讲述香港的故事,人们往往以也斯的“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开头。在也斯的笔下,香港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是意识形态角逐的场所,人们争着要说香港的故事,争着要代表香港。“这里一个玫瑰园的故事,那里一个五十年不变的故事。这里一个东方卡萨布兰卡的故事,那里一个上海的故事。这里

    名作欣赏 2018年5期2018-09-10

  • 浅谈国内萨义德研究的逻辑
    义德的理论作为后殖民思潮的重要部分,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的结果显然也不意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学者对萨义德的接受方式和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下文试图对萨义德理论在中国既定的研究脉络进行一种缘起性的追溯。【关键词】 萨义德 后殖民 理论旅行根据许纪霖在《启蒙的自我瓦解》,中国思想界可以被粗略地概括成知识分子的圈子,他们主要关心现实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发出批评的声音。当毛时代僵硬的意识形态把控逐步瓦解松动时,在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相对独立

    大经贸 2018年7期2018-08-29

  • 论乔伊斯小说《死者》的主人公后殖民身份认同
    公加布里埃尔的后殖民身份认同。关键词:后殖民;身份认同;混合身份《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被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并于1941年出版,其中最后一篇小说《死者》占用篇幅最长。历来受到评论家的关注,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其争论一直在延续。一般对其研究都是基于象征主义,意识流,民族意识,女性形象以及结构主义。本文是针对其主人公加布里尔矛盾的心理过程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对《死者》中后殖民身份认同进行解读。一、詹姆斯·乔伊斯和他的民族历史乔伊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2018-07-16

  • 后殖民时代的“被需要”与“被排除”
    文化批评家,是后殖民思潮的主要代表,她的《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历史》从哲学、文学、历史和文化四个层面,通过读解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文本,重读西方经典文学,探寻印度历史和检验后现代这一概念,将后殖民理论引入全球化批判。其中,关于康德中心文本的考察主要在于探讨第三世界女性是如何“被需要”与“被排除”的,这对于当下中国女性的后殖民语境无疑具有重要反思价值与意义。【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本土提供信息者作为一位解构主义大师,斯皮瓦克运用她强大的解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6期2018-06-24

  • 电影《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和《西班牙女佣》中两代移民的后殖民意识分析
    其原因是受到了后殖民意识的影响。移民一方面继承了母体文化的精髓文化,一方面又努力融入新的文化,结果就会产生文化流浪感。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电影中两代移民的内心活动,来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不同的后殖民意识。关键词:后殖民;两代移民;文化流浪感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219-02旧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都与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的影响有关系。冷战结束以后,虽然狭义上的殖民主义不复存在,但是它对全球文化的状态依然起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6期2018-03-15

  • 难以超越的“他者”
    主体”身份。以后殖民身份建构为视角,探索作家超越边缘人物的“他者”身份对自我“主体”身份的正面建构和对帝国殖民主义的解构。虽然小说从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及话语策略入手,严重挑战了帝国主义殖民话语并对传统欧洲主、奴二元对立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作者本人身份困境及帝国主义框架的共同制约,后殖民地“主体”身份建构难以取得最终的成功。关键词:《藻海无边》;安托瓦内特;后殖民;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17

  • 后殖民语境中边缘文化者的身份反思
    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本文通过分析属于边缘文化主人公们来到中心文化国度后的生活状况,以探讨后殖民语境中边缘文化者的身份建构的问题。关键词:边缘文化者;后殖民;身份建构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比过去军事和政治殖民影响更深远。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种种矛盾表现为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那么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移民者漂泊者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取向呢?本文通过分析V.S.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2017-11-10

  • 萨义德和他的“东方主义”
    种话语,开创了后殖民理论,是后殖民理论区别于此前殖民主义批评的独特之处。萨义德在《东方学》中的穆罕默德形象以及但丁、德尔贝洛笔下的穆罕默德都体现了西方人关于东方人与西方人“差异”的书写。这种差异早已超越了地理范畴的“差异”,对穆罕默德形象的呈现,早已嵌入西方人对于“东方”的价值判断。在萨义德看来,客观冷静的表层也隐藏着西方在“东方”面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更有着其深远的历史背景,东方主义建构起来之时,也就是这种优越感产生的开始。关键词:东方主义;话语;后殖

    卷宗 2017年25期2017-10-17

  • 后殖民视角看《模仿者》中的成长主题
    要]作为经典的后殖民作品,《模仿者》不仅再现了独立后的殖民地伊莎贝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难,而且呈现了生活在后殖民时代的青少年特有的成长困境。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辛格的成长过程经历了认识世界的混乱期、文化成长的困惑期与模仿期、与民族成长同步的挫折期以及回归精神家园的成型期。在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过程中,辛格和他的祖国伊莎贝拉都经历了重大挫折和困难,成长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关键词]后殖民;《模仿者》;个人成长;文化成长;民族成长[中图分类号]1106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2017-10-09

  •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张依【摘 要】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是后殖民理论中一种着意于建构新的批评话语的文化存活策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身份的建构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我们走出去的目的和他者的期待之间的端口不对接。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为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身份建构的焦虑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关键词】后殖民;文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2017-09-11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蛋糕店》
    进行解读,包括后殖民主义、国际援助、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人物原型、民族主义、文化入侵等。本文选取了后殖民主义视角,根据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核心的话语范畴——“他者”,审视该作品中的后殖民意识与表达,有助于加深读者理解该小说的主题,每个有故事的蛋糕烘焙出了人们对甜美幸福的向往,即使历经了腥风血史,人性之美仍能战胜极端主义,主宰世界的不会是仇恨,而是与往事和解。关键词:他者 后殖民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现代交际 2017年16期2017-08-22

  • 新殖民视角下《六号染色体》的后殖民解读
    曾日军摘要:后殖民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罗宾·科克的《六号染色体》是以跨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以异种移植为工具的医学恐怖小说,描述了美国对非洲科戈的新殖民方式。本文旨在从新殖民与后殖民角度分析此著作中体现的殖民元素。关键词: 新殖民; 后殖民; 《六号染色体》; 罗宾·科克《六号染色体》用平行空间叙述手法描述了美国跨国生物科技公司在非洲谋取利益之事,以一桩尸体失踪案件而引起一系列追查,最后抓出美国的阴谋,此故

    北方文学 2017年20期2017-08-01

  • 新殖民视角下《六号染色体》的后殖民解读
    南华大学摘要:后殖民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罗宾·科克的《六号染色体》是以跨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以异种移植为工具的医学恐怖小说,描述了美国对非洲科戈的新殖民方式。本文旨在从新殖民与后殖民角度分析此著作中体现的殖民元素。关键词: 新殖民; 后殖民; 《六号染色体》; 罗宾·科克《六号染色体》用平行空间叙述手法描述了美国跨国生物科技公司在非洲谋取利益之事,以一桩尸体失踪案件而引起一系列追查,最后抓出美国的阴谋,此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2017-07-27

  • 后殖民时期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
    化自信是我国在后殖民时代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高校作为社会精英文化的物质载体,高校学生肩负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各种文化杂糅、不同价值观冲击的后殖民时代,对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湖南高校学生在文化自信意识的表现上有以下问题:对传统文化高认同、低认知;对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过于被动、对西方文化有两极化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教师与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政治思想教师、辅导员共同配合,打造文化自信的立体培养环境,多渠道、更具体的进行

    高教学刊 2017年17期2017-06-09

  • 从《福》看流散作家库切的妥协
    库切 《福》 后殖民 流散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虽然出生在南非开普敦,但是以英语为母语,接受西方教育。他为祖辈荷兰布尔人所犯下的罪行感到羞愧,不愿与当地白人为伍;同时又因为自己的白人身份,无法融入当地黑人群体。随后,库切前往英国,作为来自殖民地的白人,他在英国未受到重视,又无法摆脱对南非的情感,产生强烈的错位感,成为英国社会的他者。在这种复杂的背景影响下,库切成为了一位流散知识分子,开始了文学创作。库切将目光投向了后殖民时代南非黑人的生存现状,揭示种族隔离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3期2017-05-06

  • 通过《翻译的政治》解读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思想
    要:斯皮瓦克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后殖民语境下,她将政治与翻译两个命题相结合,通过《翻译的政治》表述其重要的翻译思想,其中主要包括作为阅读的翻译,修辞、逻辑和静默的“三面结构”及其女性主义的翻译思想,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提供了新的洞见与视野。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翻译的政治1 引言盖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Gayatir Chakravorty Spivak,1942—)出生于印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加尔各答攻读英美文学毕业后

    卷宗 2016年12期2017-04-19

  •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王改霞摘要:在后殖民语境下,针对长期以来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在翻译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扎根于本土、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认知兴趣和解读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文化的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提高毕业生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避免翻译中出现自我殖民的倾向。关键词:后殖民;翻译教学;汉语言文化;汉译英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05

  • 双重“他者”的自我认同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
    我认同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赵 洋内容提要:本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吉恩·瑞斯的代表作《藻海无边》, 深入探究克里奥尔姑娘安托瓦内特所受到的双重压迫以及她为了自我认同所做的努力。在后殖民语境下,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成为了双重“他者”:克里奥尔身份使她处于居间地带,既难以被白人认同,也不能被黑人认同;另一方面,父权统治下的女性也遭受到男性的压迫。但同时,安托瓦内特也在进行着各种反话语实践,如:对男性凝视的回视、被正视的女性身体以及与当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2016-11-25

  • 国内20年后殖民文学研究述评
    5)国内20年后殖民文学研究述评张雪峰(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在愈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暴露出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结论同质化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然而,这种下滑并不意味着后殖民研究的停滞,历经沉淀、反思后的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将朝向跨文化比较以及更加深入、细化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方向发展。后殖民文学研究;下滑;跨文化比较研究;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国内对于后殖民理论的引介始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6-27

  • 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
    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批评皆关注文本的“现世性”和正义话题而相互镜鉴、相互交融、整合发展。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的相互渗透促使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兴起,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的交融促进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诞生。作为20世纪末文学批评领域两朵奇葩的后殖民批评和生态批评因在研究主题和对象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而迟迟未能实现“异化授粉”,令人遗憾。但是,不管是后殖民批评还是生态批评都面临着一定的发展瓶颈,而新世纪后殖民批评“生态转向”以及

    外国语文 2013年3期2013-03-19

  • 后殖民理论的反思与期待 ——罗伯特·杨教授访谈录
    罗伯特·杨 生安锋(美国纽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100084)Sheng: Professor Young, you have become very influential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 which was almost twenty years ago. And your defini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rinity, which refers to Edward Said, Ga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5期201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