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萨义德研究的逻辑

2018-08-29 11:20王蕾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萨义德后殖民

【摘 要】 萨义德的理论作为后殖民思潮的重要部分,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的结果显然也不意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学者对萨义德的接受方式和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下文试图对萨义德理论在中国既定的研究脉络进行一种缘起性的追溯。

【关键词】 萨义德 后殖民 理论旅行

根据许纪霖在《启蒙的自我瓦解》,中国思想界可以被粗略地概括成知识分子的圈子,他们主要关心现实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发出批评的声音。当毛时代僵硬的意识形态把控逐步瓦解松动时,在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力量,虽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对西方民主形式表现出的态度是拒斥的,但邓小平在70年代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却一直延续下来。

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进入了一种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中心、二元对立、本质主义等西方文化的根本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冲击,后殖民主义异军突起,其表现的综合性即结合文化、政治理论以及多种批评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西方文化内部病理的深入批判获得了非西方如中国、日本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注意,全球化的特征(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阐释理论延伸后所适用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在文化上的表现也日趋明显。在此阶段,中国学界的目光主要投向德里达、哈贝马斯、杰姆逊等人的著作上,张扬后现代倡导多元化的解构和颠覆功能,企图消解当时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全面反西化、一元化的极左倾向。

9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在世界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努力占有一席之位,但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比如贫富差距日益悬殊,腐败和环境污染等等。知识分子们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甚至在一系列的历史政治和文化问题上互相指责:谁应该为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困境负责;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政治和社会的危机根源以及现有危机的解决途径又是什么;什么样的理论源泉应该被引入到认识并解决中国的困境;如何应对呈上升趋势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知识分子阵营在关键的问题上给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在80年代团结一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圈子被彻底地打散开来。尽管分成了不同的阵营,但这场争论的核心仍集中在中国现代性与启蒙的基本问题上。

在上述的语境下,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中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作用边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殖民主义理论被引入大陆学术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概念的反思。对萨义德的研究热也肇始于这个时期,萨义德对东方学的批判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大共鸣,契合中国近现代的境况,在学术求新求异的心理上,也为学术界探讨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和文化困境等提供了一个新的阐释视角和途径。90年代后期,学界的目光又投向了萨义德、德里克、布尔迪厄等学者,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现代性的困境等后學研究吸引了学界的注意。但与其说学界是对萨义德的一整套批判的方法论体系和逻辑感兴趣,不如说是对萨义德“强硬”的批评态度和作为长期被强势一方表述、被压抑而产生的反抗立场更加感兴趣。

台湾学者单德兴在谈及大陆萨义德研究时曾经这样评价:“认为西方政府与传媒刻意妖魔化中国……立场即使与萨义德有相近之处,也就是面对西方的错误呈现,甚至大力围堵、操控之下,受压迫者的反击,但在论理的细腻或说服的程度上则显得很粗糙、难以取信、甚至似是而非,断章取义。”这与当时大环境上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导向和态度密切相关。

进入21世纪后,对于萨义德的争论热度有所退散,但国内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和专著呈现出了一种冷静和理性的反思态度,对萨义德批判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有了更细致的阐释和关注,由表及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萨义德学说本身的回归和重新审视,同时,对国外从事萨义德批评的学者的视角和批判范式也有了更多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研究者理论和学识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有可能和后殖民理论自身的发展趋势相关。早在90年代初期,后殖民理论就已经显示出丧失活力的倾向,主要的代表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都在后继理论和著作中表现出了“后退”的态度,放弃了最初激进彻底的立场,转而寻求一条有回归和修正意味的研究“退路”。萨义德《东方学》完全背离了西方学术界研究殖民主义文化的传统模式,但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萨义德却重新拾起了他曾弃之不用的旧的方法理论的要素。所以,虽然影响的时间差相差较长,中国学术界的回应有延迟,但我们不妨假设后殖民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依旧对中国学者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萨义德.东方学 [M]. 王宇根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2] 许纪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 [M]. 辽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

[3] 单德兴.萨义德在台湾 [J]. 华文文学(总第106期),2001

[4]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 [M]. 杨乃乔、毛荣运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蕾(1995—),男,汉族,黑龙江双鸭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萨义德后殖民
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萨义德与阿多诺的晚期交叠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