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

  • 放逐、死亡与回归:纳博科夫小说的“晚期风格”
    ,基于爱德华·萨义德对“晚期风格”概念的阐述,是晚期的纳博科夫有意不走和弦、脱离时代艺术审美规范的必然结果。其晚期创作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激进的游戏创作姿态和对性的反常关注背离成熟中期的美学范式,呈现出一种“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二是沉浸在死亡主题的书写中,透露出晚期的纳博科夫不愿向死亡妥协、试图在文本中实现对死亡的超越的生命态度;三是以回首创作生涯的方式向过去的复归,并借由庞大的互文体系在虚构的文本世界中获得重新开端的能力。关键词:纳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2023-09-06

  • 文化冲突论与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潮,以亨廷顿和萨义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着重表现后冷战时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抗。文化冲突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元论思想,其中暗含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侵略和吞噬,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思维。在建设中国梦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回归本国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冲破西方文化制裁,携手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词:文化冲突;萨义德;文化他者;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一元论文化冲突论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一元主义,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侵略和压制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理论的提出

    国际公关 2023年2期2023-05-30

  • 殖民印记下的苏丹人
    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Mustafa Sa’eed)的故事。其中一些是从穆斯塔法·萨义德本人那里知道的,有些是来自他留下的东西,而有些是通过认识他的其他人转达的。叙述者是被动的; 在与他的父母、祖父和村里其他成员相处时,他自己的生活受到较少的关键关系的制约。当穆斯塔法的遗孀霍斯娜·宾特·马哈茂德(Hosna Bint Mahmoud)被迫进入其不愿意的婚姻和遭遇暴力时,故事的情节达到了高潮。这个故事涉及到了殖民统治者的傲慢自大,苏丹的政治独立、性骚扰,以及

    美文 2023年7期2023-04-10

  • 政治与美学的双向混杂:论萨义德的对位阅读与音乐批评
    导 读】 作为萨义德的重要批评方法,对位阅读源于音乐却超出音乐,成为萨义德展示音乐和文学等美学文本与现世权力斗争之间复杂关系的中介。从概念定义看,对位阅读有着双重面向,其一是经由美学文本施行政治批判,其二是在政治批判中反顾音乐的美学属性。从具体实践看,萨义德对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及其与东方学共谋的历史考古、他对瓦格纳歌剧回归音乐的反说,成了他实践对位阅读的经典案例。从萨义德1983年在《名利场》(VanityFair)发表第一篇乐评文章《音乐:古尔德的对位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3期2023-03-21

  • 论后殖民批评对“世界文学”的挑战——以阿米尔·穆夫提为中心
    图通过激活其师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判遗产以挑战“世界文学”理论。他认为,“世界文学”和英语通过东方主义这个中介实现霸权。东方主义和“世界文学”是帝国主义文化图绘系统得以有效表达的方法。他甚至喊出“忘记英语”的口号。他的“世俗批评”方案既反对“世界文学”概念的霸权野心,又认识到用其来思考的不可避免性。哈菲兹和甘古利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了穆夫提的观点。“世界文学”如何摆脱其或隐或现的不平等性依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穆夫提;萨义德;世界文学;东方主义;世俗批评一、引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7

  • 从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看巴勒斯坦问题
    31)爱德华·萨义德一生著书立说,为巴勒斯坦事业奔走呼号,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勇敢担当。他认为“巴勒斯坦人有权表现他们自己,有权为自己说话,有资格叙述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特性的历史”。他在作品中用另类的叙述向读者描述了巴勒斯坦难民流亡的困苦与他们执着抵抗的决心,号召巴勒斯坦人以“记忆”抵抗“遗忘”。以他为代表的巴勒斯坦流亡知识分子也透过书写,为塑造民族认同做出努力。他们的流亡书写抒发了巴勒斯坦人的哀怨,同时也成为支持他们奋斗的力量。一、爱德华·

    语文学刊 2022年2期2022-03-18

  • 作为前文本的理论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论萨义德“理论旅行”的方法论意义
    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的重要理论之一,发表后在英美学界具有相当分量,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新思路。在中国学界,陶家俊《萨义德“旅行理论”观的启示——纵论理论旅行模式及批评主体性》(2008)一文指出,萨义德的理论暗合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空间生产理论,后殖民理论家阿贾兹·阿哈默德(Aijaz Ahmad,1932—)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19

    理论界 2021年11期2021-12-26

  • 《东方学》:后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被建构
    和方法论原则。萨义德的《东方学》系统地批判了西方学术界对东方历史的理解以及西方对东方的理解。东方主义系统地介绍了自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历史和政治文献,描述了东方的话语模式。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渊源、东方主义与葛兰西、马克思主义与福柯的话语理论等方面对东方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回答什么是后殖民主义、萨义德的后殖民特征和重要思想,以及对东方主义进行了解释。本文通过对《东方学》中东方形象的分析,探讨了西方文化威权背景如何逐渐控制东方的全球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2021-12-20

  •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
    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萨义德   “东方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2021-04-18

  • “对位”之思
    爱德华·W. 萨义德在文学、文化、音乐、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迹。而时人在检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时,很难不注意到一个具有“签名”式意义的萨式词语—“对位”(counterpoint)。这个最早出现在《关于流亡的省思及其他》一书中的概念,经萨义德之后一次次地反复使用,到了《文化与帝国主义》,终于上升成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提供某种批判性思维/ 阅读范式的关键词。具体来说,即通过对位式(而不是单一式)地重读西方经典作品,试图

    读书 2021年3期2021-03-09

  • 文明的反思:西方内省基础上的东方学
    是爱德华·W.萨义德在解构西方视角下的“东方”而形成的社会学著作,目的是冲破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消解西方眼中“东方”的失语状态,从文明而非政治角度重新认识“东方”。立足于对西方视角下地理、语言和心理优势上对“东方”的阐释,《东方学》使用了文艺化的行文语言,有着极力避免政治的人文取向,受到了三种类型的接受批判。萨义德“东方学”最根本的批判之处在于杜绝了西方与东方的融合。东西方文明需具有均在场的双向性特点,需要打破西方与东方的心理上的隔阂,实现平等融合。关键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2021-01-10

  • 开端、阐发与对位 ——论萨义德音乐批评的意图与方法
    的译介和出版,萨义德的音乐论述逐渐成为学界认识他的“另一种目光”。然而,研究者多集中于概括力、生长性较强的“晚期风格”(late style),①对他数目众多、主题各异的歌剧表演、钢琴演奏等具体乐评文章近乎视而不见,在这种选择性无视的背后,是他们面对萨义德言说音乐的独特方法“阐发”(elaborate)的无所适从。囿于萨义德研究的标准路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批评的功能等三个议题和早、中、晚期三个发展阶段(肯尼迪1—14),他们难以真正

    文艺理论研究 2020年5期2020-11-18

  • 从话语角度解读《东方学》的文化抵抗思想
    要:本文主要以萨义德的代表作《东方学》研究为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索它的思想特色、话语特征等,最终将其精神实质归结为文化抵抗思想。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话语角度解读东方学,通过东方主义话语的想象本质考察了东方学形成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方式;第二部分通过对东方主义话语的他者化的言说特征及其体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考察了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后殖民关系。第三部分主要以东方主义话语的精神实质为主,探讨萨义德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抵抗思想。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文化抵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2020-08-14

  • 贝多芬老了(上)
    、文学批评家,萨义德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很少有人关注到他的乐评。他为杂志撰写音乐专栏多年,最终结集出版了他唯一的一本乐评集《音乐的极境》。在这本书里,他打通了音乐、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的学科壁垒,重新定义了何为真正的乐评。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音乐的极境》中文版译者庄加逊,以及国内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曹利群,一起就这本书展开一次对谈,一次沿着萨义德的方向探寻音乐极境的旅程。正如译者庄加逊所说,“开始”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很多人会被萨义德的大名吓个够呛,认为“这太学

    音乐爱好者 2020年6期2020-07-28

  • 知识分子的界定和特性
    曹红[摘要]萨义德综合葛兰西对知识分子世俗性的肯定和班达对知识分子应坚守普遍价值的高扬,提出知识分子是面向公众且为了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某些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的观点。在萨义德看来,知识分子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独立性、批判性、流亡性、业余性。公共性有自觉的一面和自然的一面;独立性使知识分子有勇气诉说真理;批判性要求知识分子警觉于惯习和权威;流亡性使知识分子具备双重视角和历史眼光看待问题;业余性要求知识分子出于对知识和价值的纯粹热爱去追求真

    知与行 2020年3期2020-07-23

  • 萨义德论“表演”
    -tion)是萨义德(Edward W.Said)首部音乐理论著作,它为我们经由音乐重新认识萨义德的丰富性提供了典范,也对经典萨义德研究排除其音乐批评,将它简化为“东方学”等封闭概念的企图做了有力回击。从第一章“表演作为极端场合”,到第二章“论音乐的越界元素”,再到第三章“旋律、孤独和确认”,音乐表演贯穿始终,与作曲家的创作相比,演奏者的表演显然更受重视,这是因为音乐表演既是萨义德的阐发对象,又是演奏者对原作的阐发行动,它同时容纳演奏者与阐发者“两种意图”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2期2020-03-12

  • 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萨义德与阿多诺的晚期交叠
    晚期萨义德将自身标识为当今美国世界里阿多诺唯一忠实的追随者。从早期研究中有意无意地回避阿多诺,到中期的时隐时现,再到晚期通过音乐、流亡,以论笔式的写作文体与阿多诺真正交叠,萨义德花费了一生的时间驶向阿多诺。这集中体现了萨义德对阿多诺复杂的心结和理解。他们带着浓浓的乡愁,表达着对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的不满足。萨义德不仅继承了阿多诺的不满足,也继承了他所建构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历史展开富有洞见的批判;他还从阿多诺式的理论思考中发展出他的现世意图,寻求阿多诺与法农的结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2020-02-12

  • 雾霭中的东方与《东方学》 ——论萨义德发现暨引发的误读
    )。而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剖析英、法等国形成的政治与军事霸权在文化活动中的投射,将殖民地视作客体,认为东方“在学院中被研究,在博物馆中供展览,被殖民当局重建,在有关人类和宇宙的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种族、历史的论题中得到理论表述”[1]。他在《东方学》(Orientalism)中将西方自18世纪兴盛起来的东方学内容解读为西方(原宗主国)殖民体系话语的历史材料,关注东方学在历史、社会、文学、宗教等领域建构的知识系统与英、法等殖民扩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8-23

  • 论20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中的唐人街书写
    次世界大战后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想家们开始反思西方世界对东方“他者”的误判,中国也在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新的场域和文化交流正在形成。关键词:傅满洲;莱姆豪斯;场域;萨义德;他者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5-0182-10作者简介:施晔,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的原始积

    社会科学 2019年5期2019-05-15

  •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主义理论概说、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萨义德对“东方学”的理解及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东方学》做更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关键词:萨义德 后殖民主义 《东方学》 东方主义20世纪是一个理论创新的世纪。特点各异的理论大潮,带着不同的声音奔涌而至,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合唱,而后殖民理论以其巨大的理论创新,成为这部大合唱中当之无愧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
    :中国学界曾就萨义德的《Orientalism》究竟应该译为《东方学》《东方主义》还是《东方观》做过探讨与论争,译名之争集中反映了对这部书的内容与性质的理解,触及了“理论东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中国学者指出萨义德以中东代“东方”,论题与中国颇有违和,由此涉及到“东方”的范围、东西方文化身份与两种“东方主义”的问题;另有学者受其学术方法的启发,认为西方汉学作为“东方学”之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汉学主义”概念来评价西方汉学,又引发

    江汉论坛 2019年1期2019-03-16

  • 论虹影《K》中反东方主义
    虹影;《K》;萨义德;东方主义作者简介:杨燕翎(1963-),女,汉族,吉林省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张亚杰(1991-),女,汉族,河南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虹影,近年来受人关注的华人女作家、诗人。1991年移居英国,先后发表作品《饥饿的女儿》、《K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2019-03-13

  • 文化自信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国际地位。二、萨义德“东方主义”概述萨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 《东方主义》一书,首次出现了“后殖民”一词,开创了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领域。研究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思想对建设现代中国,提升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东方主义”的内涵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和一种思维方式,核心内容是围绕欧洲中心论产生的一整套针对东方的学术规则、思想方式、统治制度。“东方主义”是一种学术研究的非政治性的一个学科,东方学是一种与西方学相对的思维方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2019-01-28

  • 流亡者萨义德
    德华·瓦迪厄·萨义德于1935年11月1日出生在圣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当时处于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境内。萨义德来自于一个阿拉伯基督徒(英国圣公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巴勒斯坦人,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她的母亲出生在拿撒勒,也是一位巴勒斯坦基督徒。萨义德的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并接受英国式教育。萨义德传记式回忆录《乡关何处》记载,他在1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这两个世界就是开罗和耶路撒冷。1947年,他在耶路撒冷加入了英格兰教会的圣乔治学

    检察风云 2019年1期2019-01-21

  • 解读萨义德“对位阅读”
    要:爱德华·萨义德是后殖民主义的创始人。《文化与帝国主义》是他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该书中,萨义德从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入手详细阐述了西方文化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更好地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文学作品,萨义德创造性地提出了“对位阅读”这一批评方法,该方法贯穿全书,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关键词: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对位阅读一、引言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在后殖民批评理论领域的建树使他享有国际声誉。萨义德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2018-10-13

  • 浅谈国内萨义德研究的逻辑
    【摘 要】 萨义德的理论作为后殖民思潮的重要部分,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的结果显然也不意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学者对萨义德的接受方式和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下文试图对萨义德理论在中国既定的研究脉络进行一种缘起性的追溯。【关键词】 萨义德 后殖民 理论旅行根据许纪霖在《启蒙的自我瓦解》,中国思想界可以被粗略地概括成知识分子的圈子,他们主要关心现实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发出批评的声音。当毛时代僵硬的意识形态把控逐步瓦解松动时,在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思想界开始出现

    大经贸 2018年7期2018-08-29

  • 文化政治论中的权力与主体
    张力的复调,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围绕萨义德在文化政治论畛域内的知识生产,揭橥萨义德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内在关系,同时阐明其在高扬知识分子主体方面创获与将西方本质化、同质化的理论缺憾。【关键词】 文化政治论;艺术理论;萨义德;福柯;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论如果说艺术史论作为一个学科有故乡的话,那么她的故乡便是德语世界,德语艺术史论奠定了西方艺术史叙事的基本范式。如果我们将德语艺术史论的两个关键性人物的

    艺苑 2018年2期2018-06-17

  • 大江健三郎文学的“晚期风格”
    一作品名受到了萨义德《论晚期风格》的影响,是大江健三郎向友人萨义德致敬的作品,同时也以萨义德为参照对自身的文学生涯进行了检验。关键词:大江健三郎 晚期风格 萨义德 核大江健三郎(1935— ),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社会活动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时,作为近代日本有先见的知识分子、思想家、爱好和平的志士,大江健三郎也受到了极高的推崇与评价。大江健三郎的文学紧紧与时代并行,他在热切地关注世界焦点问题,深刻地思考人类的命运。他曾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4期2018-05-08

  • 给娃取名“特朗普”后果很严重
    出身农民家庭的萨义德是家中唯一上过大学的孩子,他曾读过美国总统特朗普写的《如何致富》一书。萨义德解释说,“在研究特朗普生平经历之后,我决定给儿子起名特朗普,期望他能像美国总统那样取得成功。”不过他没料到为儿子起名特朗普随后引发全国性批评和侮辱。有人怀疑萨义德这样做是希望获得美国难民身份,更有人直接向他一岁半的儿子发出了死亡威胁。▲(赵风英)

    环球时报 2018-03-192018-03-19

  • 萨义德的东方学变动释义
    刘荣荣摘要:萨义德的东方学历来有三种含义,即学科含义、思维方式含义、话语含义。这样的含义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同时他也是有阶段性的一个变化过程。西方对东方的幻想造就了很多的想象的思维方式,在发现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不断地改变:想象视野的出现、对东方的图式化解读以及最终造成的文本性态度。前两种含义的相互交织,成就了东方学的话语体系。本论文的内容在于举例说明这三种含义复杂的变动过程,这也是《东方学》的核心。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变动过程从古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2017-11-10

  • 萨义德学术方法与人文理想的政治美学悖论
    公共知识分子的萨义德,其学术思想体系既有哲学层面的思辨、知识社会学的梳理、文学文本的细读、文化政治的关注、美学的分析、艺术的阐释,也有政治实践的补充,在此,追根溯源地剖析其学术方法、人文理想、文化认同、思想情感与政治美学思想的缘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政治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也让多元文化及其主体能够通过对话与交流通达相互理解、尊重与和平之路。[关键词]萨义德;学术方法;人文理想;政治美学[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

    北方论丛 2017年4期2017-05-30

  •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陈致远(复旦附中浦东分校,上海 200120)萨义德在背井离乡、流离漂泊中,发现自身的身份割裂与多变流动的生活反而是一桩幸事,最终他主动地选择了“格格不入”的状态。萨义德回忆录通过自我陈述下的异质思维,优雅文笔中的哲理思考,成长历程中的思维变奏,展现了一个深具批判意识,视角独特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萨义德;格格不入;异质思维;哲理思考;成长历程莎士比亚曾把突如其来的人生逆境比作正午时分脚下踩着的影子。然而,这影子对正值中年的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4-15

  •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再探讨
    10028)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再探讨张亮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东方学”的涵义解构为三个要素,即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若从正常的学术理路出发,“东方学”应当是价值无涉的学科,可萨义德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后两个要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将东方与西方置于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上,以此判断,近代以来西方对东方如何使用这种知识话语权力,并由此建构起“东方学”这套系统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体系。本文一方面简要分析了萨义德的“东方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3-10

  •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东、西方关系的理论范式再检视 ——释论萨义德的《东方学》
    检视 ——释论萨义德的《东方学》⊙吴清亮[海南大学, 海口 570228]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重要内容。萨义德与霍米巴巴、斯皮瓦克三人的理论构成后殖民主义理论整体框架,《东方学》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典范之作。纵观全书,萨义德运用福柯“话语与权力”、黑格尔“自我与他者”理论,同时结合了法农民族歧视和文化殖民、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将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对东方的话语进行研究,揭示了东方主义的殖民主义本质。《东方学》的历史地位,并不在于其得出了确切的可行的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2017-01-28

  • 萨义德人文主义知识分子论〔*〕
    10062)萨义德人文主义知识分子论〔*〕○ 张春琴1, 张春娟2(1.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710054;2.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知识分子问题是萨义德文化批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考察了后现代语境下萨义德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认为福柯意义上的“不屈不挠的博学”是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基本界定和要求,“流亡性”和“业余性”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途径和条件。由于知识分子在人文主义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萨义德的知识分子

    学术界 2016年7期2016-02-25

  • 论谭恩美《沉没之鱼》中的反东方主义
    解。1爱德华·萨义德与东方主义在当代美国学术领域中,爱德华·萨义德被认为是最为卓越、最前卫的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之一,他提出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最为人所知。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Orientalism” 本质性的含义,就是西方人在文化上对东方人控制的一种方式。东方主义对东方的描述本身就充满错误,因为东方几乎就是西方世界的创造物,是西方人自己在想象中创造的主观而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12-17

  •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
    殖民理论批评家萨义德多年来执着关注知识分子问题。笔者认为,萨义德的特殊身份让他在美国学术界显得格格不入,而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独特见解又让我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后殖民批评理论。[关键词]萨义德;知识分子;巴勒斯坦解放运动[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891 前 言后殖民批评理论“三剑客”之一的萨义德(1935—200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国际知名的重量级学者,为美国学术界引入欧陆理论及另

    中国市场 2015年44期2015-05-30

  •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萨义德认为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充分保持全面的世俗观点,而不是追随机会主义者和中立者,他们一边攻击外国的恶魔,一边又对本国的恶魔抛送媚眼”。[作者简介]温晶晶,书评人,副教授。谈人文主义,不得不谈当今的人文学科现状。人文学科(humanities)在欧洲又叫 “人文科学”(humansciences)。人文学科在当今“拜物欲”盛行的社会中正逐渐被“边缘化”,虽然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这种变化。大多数大学依然设有人文学科,文学院里仍旧还有人文学院,甚至一些

    出版广角 2015年6期2015-05-30

  • 从复调到对位法 ——萨义德对巴赫金理论的扬弃
    到对位法 ——萨义德对巴赫金理论的扬弃蔡天星1.2(1.广东警官学院公共课部,广东 广州 510440;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复调理论贯穿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始于巴赫金,由萨义德来谢幕。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对话性思维,是作者、主人公的对话,侧重作者与作品;萨义德的对位法是联系性思维,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侧重读者和世界:二者在认识论上都基于客体的主体性,二者在方法论上都向文本外部拓展,注重事物间的联系,重视社会分析、历史溯源、同时性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4-02

  • 后殖民理论的创新:论萨义德的地理观
    理论的创新:论萨义德的地理观蔡天星1,2(1.广东警官学院 公共课部,广东 广州 510440; 2.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萨义德在当代西方理论残酷生态中开辟了后殖民理论,地理因素的注入是其理论创新的关键点。其地理观念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馈赠。从实践层面,地理意味着巴以领土冲突,萨义德从去殖民化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巴勒斯坦叙事;从文艺美学层面,他提出“对位法”,对宗主国和殖民地进行地理比较;从哲学层面,他运用后现代主义策略,用横向地理的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3-27

  •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
    自传,爱德华·萨义德的《格格不入》(Out of place,1999)[1]主要讲述了从1935年出生到1962年他大致完成博士论文间的生活,是他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一次绵长回忆。它是局部的、分散的记忆,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记录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描写最多的是折射大局的小环境:家庭琐事、学校见闻和家乡变故。萨义德后来为巴勒斯坦解放问题的辩护、对“东方主义”的批判等都不在本书的叙述范围,但其根源已经萌芽于此。虽然回忆录所涉岁月不足三十年,但萨义德在其中将其自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03-20

  • 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
    《东方学》中,萨义德主要考察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东方他者经历了一个由异到弱的过程,侧重强调东方“他者”的从属性、边缘性及其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倡导东西方在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尊重彼此的差异性。斯皮瓦克运用解构策略,对西方学术话语和帝国主义制造“他者”的合谋作了更为深广的分析,并引入女性视角,突显前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女性作为沉默“他者”的历史和现状,丰富了单纯的东方“他者”的概念。霍米·巴巴则将主体与他者、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阐释为一种双向的矛盾复杂的关系

    江汉论坛 2014年5期2014-10-22

  • 萨义德“晚期风格”的概念内涵与本质特征
    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晚期风格”概念为风格在艺术批评领域的新生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他对优秀的艺术家作为年龄之结果与其作品美学风格之间关系的探讨:“生命中最后的时期或晚期,身体的衰退,不健康的状况或其他因素的肇始,甚至在年轻人那里它们也会导致过早夭折的可能性。我将把焦点集中在一些伟大的艺术家身上,集中在他们的生命临近终结之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获得了一种新的风格,即我将称之为的一种晚期风格”[1]4。在《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0

  • 萨义德的“世俗批评”
    ,爱德华·W.萨义德(1935-2003)一直成为全球知识界竞相评说的人物。萨义德的真实形象被遮蔽在人言皆殊的众多评论中:中东恐怖主义教授、巴勒斯坦民主斗士、美国的独立知识分子、第三世界后殖民主义批评领袖。而掀开“世俗批评”之窗,最能看清萨义德在“现世”里的真面貌。“世俗批评”对于萨义德来说,具有立场性的意义,其对立面是“宗教批评”。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一书中,萨义德用“世俗批评”和“宗教批评”来命名该书的绪论和结论,体现了他旗帜鲜明的态度:弘扬世俗批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10-29

  • 萨义德批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
    00)爱德华·萨义德①国内有赛义德、萨伊德、赛伊德、萨义德等多种译法,本文除引文外,统一译为萨义德。(Edward Said)对于当下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然而,萨义德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为世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直至今天依然是人们争相话说却又人言人殊的论题。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萨义德文化批评理论进入中国并受到中国学者关注的起始时间节点基本可以确定在1988年,在《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著者王逢振对他与萨义德之间进行的一次访谈情况进行了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2

  • 代表/再现知识分子:萨义德之个案研究
    (BBC)邀请萨义德(Edward W.Said)发表次年的李思系列演讲(The Reith Lectures)。此一年度系列演讲是为了纪念曾任该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广播界名人李思(John Charles Walsham Reith)而于 1948年创设,第一位讲者是英国哲学家及异议分子罗素(Bertrand Russell),此后受邀演讲的也尽属名流。萨义德在后来演讲结集出版的《知识分子论》序言中回忆,自己幼时便听过李思系列演讲,印象最深的就是1950

    华文文学 2011年5期2011-08-15

  • 萨义德在台湾*
    8)这本书,对萨义德这位理论的建构者有着高度的好奇,而台湾学者中,单老师是唯一和萨义德进行过访谈的。单老师目前在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从事华裔美国文学及其它的研究,而华裔美国文学也是相当后殖民的议题。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萨义德在台湾》,现在就把时间交给单老师。单德兴:谢谢陈老师。看到陈老师让我感觉非常特别,原因是当年我在政大西语系上余光中老师的课时,就听过余老师提到陈老师的大名,而且特地拜读了陈老师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镜子与影子》,因此就某个意义来说是读陈老师

    华文文学 2011年5期2011-08-15

  • 后殖民主义
    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发表了《东方学》(Orientalism)。此书一出即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并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诞生的奠基性文本。在这本书中,萨义德批判性地梳理和考察了西方学界几百年来的东方学研究。萨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研究最早起始于1312年。那一年,基督教公会在维也纳设立了东方语言系列讲席①[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 61~62页。,以加强教会对东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了解

    文学与文化 2011年1期2011-08-15

  • 后殖民批评家的身份与文学批评观——以萨义德为中心
    子与及物批评在萨义德看来,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首先应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检视了西方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理论之后,他认为,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划分,虽然对解释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所起到的作用很有力,但是,“部分的问题在于葛兰西有关有机的和传统的知识分子这两个类别很不清楚,而且很难弄清楚。那些类别根本不是稳定的类别。”①福柯的特殊和普遍的知识分子的划分,虽然清晰,但是,福柯更多倾向于特殊知识分子的合法化,而“由于特殊的知识分子撤离一般的、

    文艺评论 2010年2期2010-08-15

  • 流亡中的知识分子:重读萨义德
    19)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算得上是后殖民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理论家了。对中国学界来说,他为人熟知的主要原因是其著述的《东方学》。萨义德作为文化、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的重要性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于后殖民主义发展所起的奠基人作用,主要通过《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来体现;二是他所坚持的文本与批评家的“现世性”,有关知识分子作为批评家应当扮演的角色的论述,以及他对于流亡的反思。如果对作为知识分子的萨义德重新作一番探究,那么他有关“流亡”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4-03

  • 西方媒体误导世界
    79)一起构成萨义德的中东研究三部曲。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发生在1979年11月至1981年1月之间的伊朗人质危机,1997年出了新版,比初版多一篇长达四十多页的绪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台湾2002年出的该书中译本,当时征得萨义德同意,还收了他两篇回应“9·11”事件的短文。书中的主要论点与《东方学》十分相近,即伊斯兰往往被简化成恐怖主义和宗教狂热的同义词,媒体和专家应该为这种误导负责(该书副题是“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萨义德要揭穿

    环球时报 2009-07-172009-07-17

  • 为巴勒斯坦争权益
    萨义德善谈,而且长于公共演讲(听众中包括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接受访谈也是他为巴勒斯坦人代言的机会。他在1991年诊断出罹患白血病,据说有人希望他闭嘴,他回答道:“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除非我死掉。”萨义德在1994年就与美国“另类电台”创始人戴维·巴萨米安合作,出过一本访谈录《笔与剑》。《文化与抵抗》(2003)收有巴萨米安在1999年2月至2003年2月之间对萨义德6次采访的文字,附有十几张对中国公众了解巴以冲突症结所在很有用的地图。《文化与抵抗》最引人

    环球时报 2009-07-172009-07-17

  • 爱德华·萨义德铭记知识分子责任
    典型代表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阿拉伯家庭。那时候还没有以色列国,耶路撒冷属于英国的巴勒斯坦托管地。他父亲经商,在埃及有生意,所以他是在开罗长大,上过当地的美国学校,后又入维多利亚学院,同班同学中有未来的约旦国王侯赛因。1950年代初,他父母把他送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在那里他进了普林斯顿大学,并于1964年修得哈佛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任教,直至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哥大师生始终

    凤凰周刊 2009年27期2009-05-10

  • 你是知识分子吗?
    基斯坦阿拉伯人萨义德专门为此著有一部名叫《知识分子》的书。萨义德准确地、较为权威地界定了什么人可以称为知识分子。萨义德在书中是这样说的:“知识分子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者——受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谈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和见地,知识分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永远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质疑态度与批判精神。”根据萨义德关于“

    杂文选刊 2008年6期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