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萨义德

2019-01-21 09:50杨皓
检察风云 2019年1期
关键词:萨义德巴勒斯坦人耶路撒冷

杨皓

“拥有一个绝对不会被弄错的阿拉伯人的姓,却跟着一个非常不合适宜的英国式的名字,在我人生的最早阶段,我就是这样一个反常的,令人不安的学生:一个在埃及上学的巴勒斯坦人,一个有着英语的名字和美国护照,却没有什么确定的身份的人。”

爱德华·瓦迪厄·萨义德于1935年11月1日出生在圣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当时处于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境内。萨义德来自于一个阿拉伯基督徒(英国圣公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巴勒斯坦人,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她的母亲出生在拿撒勒,也是一位巴勒斯坦基督徒。

萨义德的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并接受英国式教育。萨义德传记式回忆录《乡关何处》记载,他在1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这两个世界就是开罗和耶路撒冷。1947年,他在耶路撒冷加入了英格兰教会的圣乔治学院。然而,他的大家族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成了难民。1953年,萨义德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3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2003年9月,萨义德因白血病在纽约逝世。

因为曾经有过难民的身份,流亡与战争成为了影响萨义德一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其对文化、帝国主义、西方视野下的东方等议题颇为关注。萨义德来自亚洲前殖民地,领土长期被占领,文化与欧美有着天壤之别,民族内心伤痕累累,少年时代远游美国接受美国教育,虽受美国学院独立自由思想浸染,却不敢相忘母国,相忘第三世界,所以他的毕生学术成就在此展现,而他的身份在两边却都是放逐人和边缘人,这使他具有双重视角用来思考。一如那句出自萨义德口中的经典语句:“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

除流亡之外,萨义德身上另一个独特的标签乃是“参与政治的业余知识分子”。萨义德身为学院知识分子身份,却对学院专业知识分子满口技术术语、没有独立灵魂和取悦赞助者发出严厉的抨击。他认为知识分子要特立独行,为原则、真理甘愿冒烧死、放逐的危险。最大的危险往往来源于政治,萨义德自然热衷其中。他曾于90年代初为了祖国巴勒斯坦的土地被以色列侵占,亲自前往巴以边境向以色列投掷石块,以示抗议和愤怒。尤有进之,萨义德因参与政治活动多次遭到死亡威胁,他告诉巴萨米安,“我在半打的中東死亡名单之上”。面对如此威胁,萨义德回应,“不要太去想它们,如果在意那种问题,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也做不了,要知道,谨记自己所言所行远比自身安危意义重大。”

萨义德一生几度拒绝为任何电视台和杂志担任顾问,更拒绝担任任何官方职位。因为他知道一旦接受邀请,就意味着他的某种学识要为“一种政治语言和观念框架”也即权势和意识形态服务,这是有悖他所坚守的“独立自由”原则。

猜你喜欢
萨义德巴勒斯坦人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囚犯日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
萨义德始终为弱者代言